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做一支蜡烛燃放光焰曹雪莲小时候,当教师的母亲教给我很多古诗,其中有一首李商隐的《无题》,诗的内容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在给我讲这首诗的时候,把诗人李商隐的儿女之情,比作她对教师职...  相似文献   

2.
“飞!毋是干若为着beh讨吃!飞!亦无一定爱飞真高!只是希望置辽阔e天空顶,有一条属于自己e航道光准试飞,目的——只是想beh飞出一条美丽e线条……”1995年12月16日,在台湾静宜大学中文系举办的“五十年来台湾文学”第三场研讨会上,有人散发了一份刊物,上面有这首题为《想beh飞》的诗作。应该承认,这首诗的立意是很不错的,但来自大陆的我读起来却如同阅读半懂不懂的夹生的外文,不少外省籍的台湾学者读起来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回寓所查阅杨青矗等编撰的“国语”和台湾方言对照辞典,才知道这首诗题为《想要飞》,前几句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3.
正我的哑语是空灵的舞蹈,是白描的画,是想象的诗……这是20多年前云南一位特教学校女教师张雪梅创作的一首表现聋人手语的诗作《我的哑语》,发表在《诗刊》上,后来,连同她的其他几首诗一起,由她的学生——聋孩子们——编排成手语诗《倾斜而美丽的世界》,在海内外多次演出,很有些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武 《广东民政》2009,(6):48-49
当我第一眼看见她的时候,我就喜欢上她了,并暗暗发誓,要把她追到手。22岁对一个男孩来说,生活是一首美丽的诗,若冰则是诗里最美的句子。毕业后,我们迫不及待地结了婚,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们以为自己创造了人生最美丽的童话,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却不料走入了爱情的坟墓……  相似文献   

5.
《同舟共进》2011年10月号散木的《从晚年三首新诗看胡乔木的两重性》一文,引用了胡乔木1984年致周扬的一首诗,其中引用了我的话。但从版面上的标点看,看不清哪些是我的话。我想就此说明几句,并就该文中提出的某些重大问题,补充一点我知道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漫画与幽默     
让路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两位批评家相遇了。“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批评家说。“我恰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了路边。请寄标点来台奥多尔·冯达诺是19世纪德国著名作家。她在柏林当编辑时,收到一个青年习作者寄来的几首没有标点的诗。附信中说:“我对标点向来是不在乎的,如用时,请您自己填上。”冯达诺很快将稿退回,并附信说:“我对诗向来是不在乎的,下次请您只寄标点来,诗由我填好了。”漫画与幽默  相似文献   

7.
爱的秘密     
自从梅彩走后,我家的门铃就没有再响过。那些来找她打麻将的人再没有来过,可这天,门铃却突然地响了。我怀着蹊跷趿拉着拖鞋去开门,一下子愣在那里。只见她提了个大纤维袋子,满头是汗,呼吸急促。也许是她不会开电梯,竟自己爬到了9楼来。我赶紧接过她手中的袋子把她让进屋里,只是还没等我去给她倒口水喝,她就皱起眉头叹起气来:“你这日子怎么可以这样过?”凌乱的客厅里,茶几上是我和5岁儿子的晚饭:两盒方便面,一袋榨菜,还有我的半杯廉价白酒。  相似文献   

8.
燃情复追梦     
75岁生日的那一天,玉琴送给我一张CD盘,其中一首名为“桐叶舞秋风”的古筝曲是我从未听过的。几片凋落的桐叶在萧瑟的秋风中舞得那么飘逸,那么洒脱,我很快就沉醉在古曲的意境之中,忍不住拿起笔来,胡诌了一首五言绝句,作为我75岁的抒怀:  相似文献   

9.
岂止一首     
作家带着他盛装的妻子去参加一个宴会。女主人夸赞她的服饰之美:“美极了,真像一首诗!”“岂止一首!”作家连忙声明,“总共是16首诗,5篇散文,3个短篇小说,外加1个长篇连载。”岂止一首  相似文献   

10.
每当提起手中这支笔,无限感慨油然而生。三十余年的笔耕生涯,苦乐酸甜尽在其中。是这支笔,伴我度过了苦乐年华,使我倍感笔耕之路的艰辛与坎坷;是这支笔,升华了我人生的价值,使我深知机遇加奋斗的重要;是这支笔,浓墨了我的事业和生活,使我的人生多姿多彩,亮丽生动;是这支笔,激扬起如歌如诗的浪漫情怀,增添了我笔耕不辍的豪情! 今年50周岁的我,在事业上有过三次重大转折,都是得益于这支笔。笔耕,使我从小厂走进了县委机关大院;笔耕,使我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国家干部;笔耕,使我从小县走进了现代都市。每次命运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月13日这天,本市市政二公司五分公司财务科长在食堂吃好了午饭,慢悠悠地晃回了办公室。她推门入内,同事们都不在,估计是去休息了。财务科长朝前走了几步,瞥见角落里有个人背对着她还在办公桌上埋头苦干,从瘦长的身影看得出是出纳员邓德林。  相似文献   

12.
谭先进 《当代广西》2006,(14):60-60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黄云诗词百首》一书。  相似文献   

13.
拔苗助长与文化快餐之类张斌上幼儿园的女儿中午放学回家,兴冲冲地背一首唐诗给我听,并说老师以后每天都要教一首诗,回家背给父母听,背上后要大人写个100分给她交给老师,一学期看谁得的100分多,就给谁奖状。望着尚待咿咿学语的女儿,看她背唐诗的那股吃力劲,...  相似文献   

14.
我当初报考北京广播学院的经历,有着和许多明星类似的桥段:陪一个同学去考试,结果她名落孙山,我却考上了。弗洛靳特在一首诗中写到:林中路分成两股,走上其中一务,把另一条留给下一次,可是再也没有下次了。走上主持人这条路,我越来越认为,这就“是我的幸运之道”,“是我与众不同的缘故”。  相似文献   

15.
力军 《现代人事》2001,(2):41-41
陡转诗,是指前一二句语意平平,没有诗味,但最后两句诗意陡转让人觉得别开生面,使全诗成为一首好诗。这种诗读来有趣,能使人在开颜一笑中得到艺术享受并受到启迪。下面辑录几首陡转诗,与大家共赏,分享乐趣。  相似文献   

16.
刘曲 《前沿》2013,(14):134-135
死亡和永生是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永恒的主题,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死亡诗,其中《我死的时候——听见苍蝇嗡嗡叫——》堪称为其死亡诗中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韵律和节奏以及意象两个方面深入剖析这首诗歌,探析其蕴涵的死亡美学,并希望能对狄金森诗歌的深入理解和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歌声的呼唤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旧笔记本,淡蓝色的封面,软塑精装。70年代那会儿的小知识分子都爱用笔记本:开会要记、听报告要记、偶尔还从报刊上摘点什么,或从查抄漏网而在民间流传的中外文学名著里抄几首普希金、波特莱尔或徐志摩、戴望舒。不像现在,谁身上都不爱带笔,何况笔记本(你可以做个试验,带笔的人肯定不如带信用卡的人多)。那会儿的笑话是:胸襟上插一支笔的是小学生,插两支笔的是中学生,插三支笔的是大学生,而插四支呢,那就是修理钢笔的呷。生活实在太单调枯闷了,收藏几个漂亮的笔记本,便成为一种奢华的时髦。其中或许还可以吐…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农民诗人余秀华在网络上火了。余秀华是个先天性脑瘫患者,走路不稳、手发抖、说话口吃。然而,她这样"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她的人生,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和励志因子。自1998年写下第一首诗《印痕》,到目前为止,余秀华至少已写了2000多首诗,在诗签上耕耘了16年。如果说,她最初的诗歌创作,是为排遣脑瘫患者的苦闷孤独等情绪,还算自我疗伤的话,那坚持写诗16年,则是对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坚守,让自己的灵魂拥有一个温暖的驿站。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一个人摇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某某“忘本”,也许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因为父亲早年离家参加革命,我也就成了一个对家乡最没有概念的人。事实亦如此。我是壮家人,却不会说半句壮话;直到20岁,我才第一次回了趟老家,而且才待了三天。老家没什么亲人了,所以我从此没再特意回去过,工作以后的采访,也没让我有重返家乡的机会。我想自己定是一个与家乡无缘的人了,这样的人这世上也许不多。清楚地记得,在我还没回过一次老家时,我有多么的向往。家乡是养大父亲的地方,可母亲与父亲结婚多年,直到她因病去世,竟也没能去一回。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父亲骨子里深…  相似文献   

20.
海伦·福斯特·斯诺于1997年1月11日逝世。为了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本刊发表她的6首诗和诗人朱子奇的介绍文章。这六首诗和这篇文章,首载于1993年1月的《诗刊》上。海伦从陆璀给她的信上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地来信感谢陆璀和朱子奇。她说,这是她的诗第一次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表,并且也是第一次从中国得到福费。陆璀用《诗刊》给海伦的稿费买了两件丝绸上衣,托朋友带给了她,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