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不同农村公共产品特性有异、不同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度强弱不均以及农户间经济实力存在差别等原因,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农户有效地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必须以农户具有公共精神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建立起高度组织化的农村合作组织和具有较强组织供给能力的村民自治组织等为前提条件。从农户参与供给的路径上看,需要通过培育农户的公共精神,增加农户收入,完善农村合作组织,增强村"两委"的管理能力,为农户参与供给提供思想动力、财力保障、有效载体和领导支持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视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短缺 ,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供给体制”、政府职能残缺、融资体制障碍等。文章通过建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模型 ,论证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降低了农民收入水平 ,并据此提出协调城乡经济发展 ,保障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对策设计。  相似文献   

3.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的五大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群林 《小康》2006,(7):16-16
中国农村有近2.5亿农户,但参加农业合作组织的农户仅有2363万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9.8%。可以说,组织化程度低是导致农民成为最大弱势群体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共工程评价是对其投入产出效益的综合评判,是城市公共工程供给合理性的主要评判工具,其评价结论反映了城市公共工程不同评价者权、利博弈后,对公共利益、私人利益的再次分配。作为城市公共物品,城市公共工程评价者间具有复杂的利益关系,而我国城市公共工程评价者间权力地位的严重不平等,导致评价者间的权利博弈行为成为零和博弈,即强势群体侵占弱势群体应得利益,城市公共工程供给无效率。我国城市必须从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公共参与机制、第三部门参与评价机制、公共价值观培育机制四方面着手,从而对我国城市公共工程评价者间的权力不平等与利益导向分歧现象进行治理,并实现我国城市公共工程评价从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的超越。城市公共工程供给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才能真正促进城市的稳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在“二元结构”的支配下,我国城乡之间实行着两套迥然不同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重城市,轻农村。造成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缺位和错位。我国农村消费者不能像城市消费者一样在公共物品上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落后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本文从消费者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缺位和错位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物品由于其独特的性质需要由政府提供,农村的公共品更是如此。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农村私人产品的产出效率,而农村私人产品依赖于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要实现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地方公共物品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创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是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政府主导的、以制度外财政为支持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并没有随着农作制度的变迁而变迁,而是沿着既有的路径继续发展。其结果是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负担,破坏了基层政府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使得农村改革和发展无法顺利展开。只有突破这种路径依赖,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才能更好地适应农村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宋巨盛 《理论月刊》2007,(1):178-181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状况是衡量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物品特性及其供给主体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在“政府——市场——第三部门”良性互动、多元供给框架下,充分、积极拓展第三部门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参与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9.
黎昌珍 《前沿》2010,(13):173-176
公共物品除有形者(物态者)外,还有大量的无形者(非物态者),已成为共识,但深化此共识非常重要,因为政府所提供的无形公共物品远远不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完全不同于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其本质是公共服务型物品,此类公共物品所提供的效用,完全满足帕累托无差异曲线,尽管不可相互无差异替代,但其效用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具有等值性。本文从帕累托优化、边际福利效用递减的效用比较、基本可行能力等多维视角对公共物品供给的无差异性作出价值判断,以揭示公共物品供给的价值平等性。  相似文献   

10.
当前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其本质在于根据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农村公共分配关系,建立新的分配关系。税费改革的推行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同时出现了县乡财政总收入的下降及县、乡、村三级财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并造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短缺。因此,要改变农村公共物品的短缺现象,必须建立自下而上的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着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要想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状况,应该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以政府为主体、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同时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等部门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相关制度等措施,规范和引导各类供给主体的供给行为。  相似文献   

12.
代际公共品是公共产品在不同代际间的人中延续并共同分享的一种特殊公共产品,是不同代际的利益博弈均衡。以公共物品的代际差序为基点研究农村代际公共品及其供给问题,为农村公共物品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代际公共品是公共产品在不同代际间的人中延续并共同分享的一种特殊公共产品,是不同代际的利益博弈均衡.以公共物品的代际差序为基点研究农村代际公共品及其供给问题,为农村公共物品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公共治理视野中的公共物品供给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公共治理既是对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替代 ,也是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多学科发展相互融合的产物。它的最大特征在于 ,它是对传统政府统治理论的超越。它强调多元主体的治理和治理方式的多样化。以公共治理为视角对公共物品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进行深入探讨颇有意义。其结论是 ,打破公共物品政府提供的垄断局面 ,实行公共物品多元主体、多种方式提供 ,这对提高和改善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农村饮水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松  高鑫 《理论月刊》2008,(8):174-176
农村饮水安全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和公众参与的模式构建农村饮水安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王雨婷 《思想战线》2011,(Z1):292-294
公共服务从产生开始,就始终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尤其是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是当前农村问题研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讨的重点,通过对众多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对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理论进行了综述。从农村公共服务的性质类别、三级行政架构和现实农村公共服务政府供给模式三个方面对国内的最新研究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从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我国农村社会特点,对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内源性供给中"搭便车"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得出结论 :在农村精英流失、农村日益原子化的今天,重塑农村社会的自主权威是消除农村集体供给中"搭便车"行为、实现农村公共物品内源性供给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及其实现途径——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纯粹的公有公益物品.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运用公共财政,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安全服务.当前基本公共安全服务非均等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外来流动人口、弱势群体以及城乡应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供给不足.通过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机制建设、重视弱势群体的救助及其犯罪矫正、完善城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等途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19.
农业税减免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农村社区"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由于民主决策机制中必备条件的现实缺失,使得"一事一议"制度实际已陷入了公共物品供给低效的困境。对此,应当正视并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功能,从现实层面弥合"一事一议"制度运行当中的条件缺失,进行相应的制度建构,达到有效供给公共物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提升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是实现小康的关键。需要坚持人民主体共享取向,加强农村弱势群体自身能力建设,重视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坚持发展均等化旨向,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精准匹配资源满足农村弱势群体需求;坚持以底线思维、成果共享的原则,构筑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