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潘剑锋  刘峰 《求索》2010,(5):232-235
养老敬老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养老问题上,中国从先秦开始就奉行儒家的孝道。传统孝道中包含着养老敬老以仁为原则,以礼为先的养老思想,是我国传统养老敬老的道德准则和基本的行为规范。为使这一"孝道"被人民所接受,先秦时期的学者大力倡导并由当时的各个朝代颁布实施了许多养老敬老礼仪和养老敬老制度,其养老所需的养老场所、养老资源、养老观念及体制和要求等已初步具备或初步建立,形成一套以家庭养老为主线,家庭孝亲、社会尊长和国家的养老敬老制度这三种养老敬老形式并行的养老敬老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养老敬老体系已初步成型。  相似文献   

2.
养老孝道是我国代际关系的传统指南,可现实中儿子养老的弱化令人产生孝道衰落的隐忧。基于子女的视角,对660名来自一带一路地区男女的调查显示,中青年人普遍对传统养老孝道高度认同,但儿子和女儿在孝道认知上存在性别差异。一是与老人同住养老方面,女儿的认同度低于儿子。二是就养老孝道中性别分工而言,儿子比女儿更加赞同传统的由已婚男性来支付父母生活费用和儿子照顾父母;女性则更认同所有子女对父母经济奉养和共同照顾。三是从未来的预期孝行标准看,女性愿意接受机构养老的比例明显超出男性,男性中不能接受的多于女性。可以看出孝道并未衰落,并且男性表现得更加传统,更认同儿子来养老的家庭养老孝道。女性则趋于子女均衡,并愿意对下一代建构起新的孝行标准。女性对传统的超越既是社会发展客观环境的结果,也表现了对家庭代际关系中男权制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孙慧明 《前沿》2011,(23):202-204
传统孝道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我国社会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曾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家庭养老的思想基础即传统的孝道又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利用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等方面,来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4.
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现阶段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孝道理念淡化、家庭结构改变、生存压力增大、老年人家庭地位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重挑战。为应对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及空巢老人问题,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地区的新型养老模式,本研究根据作者对文献的分析思考,农村地区养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地区养老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杨晋涛 《思想战线》2002,28(5):71-76
“称粮”是所调查的川西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要求在子代家庭间平均分摊养老责任 ,反映出中国家庭关系中的“平均主义”倾向。把“称粮”的养老制度和分家的制度联系起来 ,可以观察到亲子之间“平均主义”的互惠关系。平均主义原则和孝道一起 ,构成理解乡村家庭亲子关系的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6.
丁怡 《求索》2012,(2):54-56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发布标志着长期照顾制度建设正式启动。现有研究和政策话语肯定了照顾责任公共化对保障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并从"孝道"等传统出发主张长期照顾制度建设应以家庭为基础。然而在进行养老服务模式的制度设计时,非正式照顾服务活动对家庭女性成员工作、生活方式及相关社会权利的负面影响却较少受到关注。本文在阐释照顾责任公共化逻辑的基础上,论述了家庭成员非正式照顾工作女性化的原因以及负面影响,并从性别视角分析了长期照顾政策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社会各界从孝道观念和赡养行为两个方面对“孝道衰落”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孝道与孝行”的讨论维度,从动态视角分析赡养行为作用机制的变迁,试图回答赡养行为是否受到孝道观念与代际支持持续且稳定影响的问题。基于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和2017年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孝道观念中互惠性孝道强于权威性孝道,十余年间,二元分化特征变得更为明显;第二,青年赡养行为全面增强,父代支持行为同样增加,代际双方逐渐形成稳定有效的家庭互助模式;第三,尽管十年间孝道观念、代际支持变化明显,但对赡养行为的作用效应并未发生改变,孝行仍受到各因素的稳定作用。上述结果揭示了我国青年群体的孝道观念、赡养行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家庭赡养模式和预测未来养老问题的走向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6,(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的养老面临很严重的问题,中国有近8亿农民,农村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农村失能老人的照料不足需要引起重视。通过走访M村6户失能老人家庭以及对农村养老的考察,分析了农村失能老人照料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孝道文化的宣扬,健全法律制度、加大对养老的支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曾大伟  王晓玉 《前沿》2013,(6):158-160
元代家庭养老呈现呈现子、媳、女、侄、甥、婿、孙等共同承担重任的局面,在物质、精神等方面都给予老人精心照料,元政府对"孝"文化的大力倡导以及孝道教化的通俗化和普及化等大大推动了元代家庭养老的完备。  相似文献   

10.
袁延胜 《人民论坛》2024,(4):110-112
敬老、孝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老的习俗和制度源远流长。汉代继承了先秦以来敬老、养老的传统,崇尚孝道,优抚老人,施行养老之政,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养老制度。汉文帝元年颁布的“养老令”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养老诏令。汉代的养老制度不仅注重老年人的物质养老,也注重老年人的精神养老和家庭养老,并从法律、制度层面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论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促进现代家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就是要实现孝从传统道德的核心基础地位向现代家庭道德规范的回归;从强调角色义务意识的孝道观念向注重感情互动的转换;从单向度的义务规定向权利与义务并行互益的转换;从单一性孝道实践模式向多样化的转变以及从他律为主向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董婧  巩丽 《青年论坛》2011,(3):70-72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推进社会安定的基础,开展孝文化讨论,提高大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和道德认同,抓住时机,创造教育情境,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道,抓住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事例,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道德迁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3.
江侠  唐鹏 《桂海论丛》2007,23(4):25-27
孝道是中华道德文化的精髓,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调节亲子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是,现代孝道伦理以理想孝道伦理为参照系来考察还有一些不及之处,以纵向传统孝道伦理为参照系来考察还有许多有待继承和发扬之处,以横向其他国家为参照系来考察还有可借鉴和参考之处。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方志中的遇虎孝女给人以女德化身的印象。然而细细考量,可以发现虽然国家话语体系认同此孝,但因为统治阶层(男性)对典范女性的塑成寄予更多期待,女孝的边界亦随之延展。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钩沉与梳理,着重分析女性遇虎行孝的数量、类型及对象,进而对这一特殊女孝文本所隐涵的教化目的与性别含义进行探讨。文章指出,兼具凶猛和灵性的"山兽之君"不过是检验女德的一剂良方,以身代亲的行为不仅被着上了道德和功利的双重色彩,而且被用来移孝作忠、移孝守节甚至是移孝替孝,女性只能也必须依赖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获得更多的道德肯定。  相似文献   

15.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我国传统家庭养老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历史上养老难题。但是,在当前农村养老中我国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渐地被弱化。要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传统孝文化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孟子对舜的诸多论述体现出独特的观念:首先,孝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源于人的本性之善。其次,孝是具有最高价值的道德原则,它不仅能够实现于血亲关系和家庭中,也可推及于社会群体及天地万物,具有强大的示范与感化作用。再次,在具体的实践方式上,为人子者应顺乎父母、得乎父母,对父母时时保持发诸本心的诚与敬。最后,在不同的道德原则发生冲突时,应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具有更高价值的道德原则作为判断与选择的标准,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建兴  郑定 《思想战线》2005,31(1):119-124
中国古代的守丧制度是指服丧者在丧期内的行为规范,是丧服制度的重要内容。守丧制度是儒家"孝道"的重要体现,其基本要求就是尽"哀"。守丧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和倡导,并上升到法律高度保证其在社会生活中强制推行。这在提倡孝道、淳化民风、稳定社会秩序方面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愚孝愚忠的封建思想毒素、助长社会虚浮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生产力发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土家族哭嫁歌的孝道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家族哭嫁歌中蕴涵着丰富的孝亲内涵,它是出嫁女子要求孝敬自己双亲的真实反映,也是新娘的家人对她孝敬公婆的婚前教育。在以哭为喜,以哭定才德的心理下,哭也是出嫁女子对父母尽孝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与传统看法不同的是,重建历史演进脉络之后的研究发现,汉至唐的千年时间内,贞节观念呈现出渐次加强的趋势。社会精英分子越来越强调作为妇德之一的贞节,政府不断加大对贞妇的褒奖力度,民众对贞妇的崇敬与日俱增,贞妇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妇女守节的自律性日益增强。汉唐间贞节观念发展的过程就是作为人伦秩序的夫妇关系被融入帝国统治秩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贞节逐步获得了与孝、忠同等的地位,并与之共同构成维护帝国统治的三根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