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身体写作”这个西方女性批评的重要概念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本土化过程中遭遇到特殊文化语境而产生了理论性的异变和误读,完全丧失了女性批评话语应有的革命性内涵,在商业炒作和男性猎奇心理的暗示之下,使得女性写作逐渐由抗俗走向媚俗。其实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问题不在于写“身体”,也不在于写“性”,而在于怎么写,主要在于写作的动机和定位。女性写作应当在肃清概念的基础上突破“身体”和性,走出被看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批评语言和接受视野中逐渐被简化、定型化为女性写作、女性性经验和欲望写作,其后果是固化了20世纪90年代处在生成阶段的身体、身体写作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身体写作的整体性景观;割断了个体化身体写作与文学批评中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批评话语之间的精神联系。我们要对市场选择机制保持警惕,同时也要对女性被等同于身体、女性的性经验被等同于性经验话语的生产机制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旅行的视角看身体写作在中国的旅行,主要考察身体写作进入中国后其概念的浮动、窄化与泛化,认为,中国个人化写作、私人叙事中的"身体写作"不单是一种文学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中国社会身体、身体问题浮出地表的症候,最后,对身体写作在中国旅行的遭际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现代女性写作历经“家庭突围”、“权职突围”、“身体突围”三种相互承接、不断超越的境界,这种过程推进了中国女性逐步走出男权话语遮蔽、把握其独特历史主体地位的发展,并彰显出女性在新感知方式下自由写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图书推介     
正《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杨秀芝、田美丽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该书对身体女性欲望、男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女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未来女性身体叙事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其研究对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并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的叙事文本,主要关注女性身体在当代文学中被叙述的情况,关注那些描绘女性身体,把它嵌合在叙述之中从而使它体现某些意义的小说创作,对女性身体在文化场域乃至现实生活中的处境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女性身体写作伦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女性的身体问题,已成了这个物质繁荣的时代里一个目不暇接的现象。无论是婚后的女人不拒绝一夜性,婚外有固定的情人,还是女人们寻找在多个性伴侣之中的乐趣,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探讨着身体享乐功能无限大的可能性。而敏感的问题在于:当女性在享受身体快乐的时候,心灵与身体那种刺目的割裂,是不能以身体享乐的理由和“都市时尚”的名义来加以粉饰的。当女人们寻找身体与心灵上真正的和谐之时,也许需要警惕的正是身体享乐主义。 就此问题,本刊特别走访了一些女性,记录了她们曾经的故事与彷徨的内心,并邀著名女性文学研究专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荒林教授做了点评。期盼能与广大女性读者分享体会,探寻真实的快乐。  相似文献   

7.
张婷 《求索》2010,(12):196-198
自"五四"发端,在新文化运动思潮的推动下,女性作家作为女性群体的文化代言人登上历史舞台,女性从此走上了价值理想的群体性觉醒。从混迹于男性启蒙神话中的女性觉醒到与政治话语的纠结,再到以身体写作寻觅女性的价值和出路,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历程无疑是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历史,本文拟以此为线索述评20世纪中国的女性写作,以探寻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是青年女性呈现身体的重要平台。从数字技术层面看,青年女性在交往性身体的视觉创作中进行审美劳动,以蒙太奇式的身体剪辑与拼贴完成了非线性的生活叙事,并透过美颜滤镜寻找理想身体的自我投射。从社交平台层面看,在“美丽工业”的催化下,资本与平台紧密勾连形成新的数字消费模式,女性身体被平台流行文化嵌入,在资本编织的完美话语里主动发掘体貌缺陷。青年女性日常性的媒介使用与身体呈现被技术及平台圈禁,负面身体意象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9.
冀艳 《前沿》2007,(12):239-241
纵观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和当代遭遇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女性文学创作的困境。在商业文化的蛊惑下,文学创作使"身体写作"走向了低级趣味;一些女性作家们把视野集中在女人的天地中,沉溺于女人的世界里。因此女性文学应该摆脱商业文化的蛊惑,使身体写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两性和谐的眼光看待男性,关注农村女性,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0.
身体消费与性别本质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社会的运作策略下,男女两性的身体被物化与性化.身体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性别文化现象,"女人要化妆,男人要补肾"就是性别本质论对男女两性行为的规定.在社会性别的研究视域中,身体消费就是男性眼光和价值取向对女性身体的支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中几部女性作家书写历史的小说为论述对象,分析当代台湾女性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思想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脉络。前三节分别从身体书写、历史话语中的沉默女性以及空间寓言等三个角度解读这些文本以多重主体策略融合女性意识与历史元素的美学张力,第四节则将其置入台湾社会独特的"后殖民"历史语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女性历史文本对"女性"、"历史"与"国族"三者关系的呈现,从"女性意识"与"历史眼光"两方面检视女性历史书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小说是晚清被边缘化的文人和文学力图重新中心化的一种努力,同样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也在进行中心化的努力,小说和女性在新小说时期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同构性,新小说中的女性想象成为文学现代化和女性现代化的尝试。但由于文化的脱序,女性的现代意识既有正面的提出,也有通过被妖魔化的描写从反面被提出。新小说时期的新女性形象塑造,对形成20世纪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传统,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影响深远而广泛的传播媒介和艺术门类,电影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所遭受的性别歧视与粗暴对待。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女性题材电影的综合分析,试图解析在与"男性"电影文本相对立的女性叙事中,曾被主流电影模式普遍"英雄化"、"神圣化"的动作设计与暴力场面是如何完成性别与内涵上的深刻转换的,并探讨此种叙事方式的文化意义与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陆部分高校开设的女性文学课程将性别范畴引入文学。与一般文学类选修课相比,这门课程有其独特之处:它在性别与文学的交汇点上把握课程内容,使之成为女性的、文学的、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三者的具体关系或可表述为:以女性为主体,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化为基石。  相似文献   

16.
北朝文学中,四言韵文受儒学的影响而得到了很大的创作空间,遍及赋、颂、赞、碑、铭等文体.在北朝政局更迭频繁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四言韵文也没有停滞不前.此时期,四言韵文的数量和质量均为可观,又为四言体在历史发展轨迹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吴子林 《思想战线》2006,32(1):6-11
2005年,文艺学界围绕“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学经典的终结”、“文学与图像的战争”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些论争解构有余,建构不足,甚至不顾基本文学事实。文学理论的自我作对者,尚未诀别“稗贩”西学的历史。所谓的“热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研究”者人为制造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现实中提炼出真问题,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创造或突破。  相似文献   

18.
章立明 《思想战线》2001,27(2):98-101
乡村生活中的少数民族妇女是被双重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新时期云南文学关注这一群体,并塑造了林林总总的少数民族妇女形象.对于这些风格迥异的妇女形象,如果用通常的阶级分析法很难对其中的女性体验进行开启,也不易对其中的男权意识加以批判.因此,借鉴西方文艺理论中的阿尼玛原型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体验来源于阿尼玛原型的聚合,而男权意识则是对阿尼玛原型的离析,两者都具有文化分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福乐智慧》是中世纪维吾尔族著名诗人、思想家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用回鹘语写成的古典名著。用回鹘文写成的这部名著19世纪以来即为研究中亚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中外学者所注目,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作为维吾尔族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它不仅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阐述了丰富的哲理、优美典雅的文学艺术和熔本民族传统与多种外来文化于一炉的开放格调,也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中世纪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环境,因此,它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在我国和中亚地区中世纪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史的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