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交场域的视觉化转向使形态各异的身体展演成为个体塑造理想化自我、获取社交资本的方式。但是,当真实身体让位于身体图像参与展演实践,便呈现出符号化身体、媒介化身体和商品化身体三重形态,与之伴生的是身体缺席与在场下的认知偏倚、技术与他者双重凝视下的官能退化以及身体资本转换下的物化与剥削等伦理问题,个体逐渐在身体的对象化展演实践之中背离身体本源,失去自己。为此,应关照和约束身体展演的各个阶段,结合“反身性”评估重塑个体身体价值观念,嵌入责任意识重构身体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凝聚政府、教育主体、媒体等多元力量重建社会治理与监督模式,使参与身体展演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技术催生的心灵荒芜之地保留身体和内在生命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2.
岳彩 《探索与争鸣》2023,(11):183-191+196
数据化技术与身体融合的不断加深助推身体外部呈现、内部叙事与未来规划数据化,使主体在日常生活领域呈现为“虚拟人”,在关键应用领域表现为“智能人”,在社会交往领域显示为“数字真人”。身体数据化在为主体提供生活便利与治理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风险,使主体在数据凝视下产生认同危机,在数据干预下产生隐私焦虑,在数据与资本的合谋下走向审美异化。为此,必须坚持前置伦理与实践伦理相统一的伦理原则,构建问责与负责相结合的伦理责任,在技术善治中回归以人为本、以身为本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逐渐成为国内文学评论与研究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且更多地与女性作家、女性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相比而言,从读者的角度对“女性身体写作”现象予以关照的研究则鲜有涉及。本文以“从文化社会学视角看女性身体写作及相关文化现象”课题调查结果为基础,试图展示当代大学生读者对“女性身体写作”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批评语言和接受视野中逐渐被简化、定型化为女性写作、女性性经验和欲望写作,其后果是固化了20世纪90年代处在生成阶段的身体、身体写作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身体写作的整体性景观;割断了个体化身体写作与文学批评中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批评话语之间的精神联系。我们要对市场选择机制保持警惕,同时也要对女性被等同于身体、女性的性经验被等同于性经验话语的生产机制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5.
当代青年的网络社交,在社交环境层面,经历了现实到虚拟、匿名到实名、虚拟到真实的情景变革;在社交身份层面,实现了真实到隐匿、个体到圈层的延展性变化;在表达形式层面,文字、自我多元化和个性化表达多层凸显;在社交关系层面,陌生人和熟人社交形成不同时期的特定选择,并诞生了新陌生人社交的新态势;在心理状态层面,开放性与群体性孤独的共存悖论难以短时间突破。当代青年网络社交仍然处在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身体写作”这个西方女性批评的重要概念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本土化过程中遭遇到特殊文化语境而产生了理论性的异变和误读,完全丧失了女性批评话语应有的革命性内涵,在商业炒作和男性猎奇心理的暗示之下,使得女性写作逐渐由抗俗走向媚俗。其实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问题不在于写“身体”,也不在于写“性”,而在于怎么写,主要在于写作的动机和定位。女性写作应当在肃清概念的基础上突破“身体”和性,走出被看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性别特质、身体实践与健康风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风险行为是建构性别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其中包含着不同性别特质的身体实践。在女性特质的实践中,女性的身体是被视为有缺陷并需要经过现代医疗技术的改造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在男性特质的实践中,男性的身体是被视为优越于女性并需要不断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展演其自身的优越性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文章认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不仅女性的身体面临极大的风险,男性的身体同样也是这种性别秩序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牛症"内容在社交平台的传播、评论与行为模仿,其逐渐从部分网红的哗众表演转化为各大平台用户竞相模仿的流行性传播现象,最终演化为弥漫于青年人群的社交心理。从"社恐"到"社牛"的社交价值取向的摇摆与转变是青年人群现实空间的社交需求被过度抑制之后内心的呼唤。青年人群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与世界产生真实的关联、优质的连接和健康的外向互动。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实景演出剧场作为新旅游空间,招募了大量非少数民族青年女性从事少数民族歌舞表演。文章以身体为出发点考察这些女性表演者的社会型塑:女性表演者身体在市场的性别化消费逻辑下,经由组织制度化的时空运作以及组织中的身体规训而被型塑,成为了具有消费性、生产性以及民族文化性的身体,从而揭示旅游演艺将民族文化化约为隐匿在其背后的传统性别秩序与社会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10.
整形美容手术一直是女性主义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而争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通过选择整形美容手术,女性究竟是被资本市场和父权制的合谋所压迫的"文化冤大头",还是通过整形这种个人的身体政治的操作对自我进行赋权的"行动者"?通过反思女性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立场,结合民族志田野调查的素材,本文以女性的整形为视角,探索女性身体在中国剧烈的社会变迁中的顺从和抗争、焦虑和欲望,并试图揭示身体与自我以及身体与社会之间复杂而又矛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各种媒体新技术的发展,黑暗中的人类身体得到呈现和关注,并日益成为各种学术理论话语的焦点.由于身体呈现技术的发展和演变,青少年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族群被创造.在身体成为各种哲学、美学理论热点的时候,从身体出发并达于身体的现代传播却倾向于将身体逐出人类传播的领地.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不仅完全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模式,而且根本改变了身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人类传播历史中身体、符号与媒介的关系,考察身体在人类传播中作用与功能的演变,指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播越来越忽视了交流的物质现实,即身体;剖析无视身体的符号化传播的社会文化后果;认为在网络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背景的今天,身体在场的人际交流更成为不可能的传播乌托邦,而被誉为后喻文化的网络媒体更成为青少年隐身的理想屏障.  相似文献   

12.
侯玲 《中国青年研究》2012,(7):20-24,19
本文从身体哲学的视角看我国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发展。认为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问题有其深刻的时代哲学背景,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发展意味着社会本身的深刻变革。发展当代青年精神生活,必须发挥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身心整体观的建构,重建身体和心灵在身体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社会空间,身体“在场”是情感联结的关键,身体“缺场”会引发青年群体情感断裂、情感缺失、情感障碍的危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情感危机的化解提供了技术支撑,身体通过技术延伸,在网络空间呈现“虚拟在场”,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进行情感转移,获得情感补偿,产生情感慰藉,但也可能产生逃避现实、持续孤独、自我迷失的“后遗症”。元宇宙空间是虚拟现实混合空间,化身“沉浸式在场”成为新的生存方式,为青年群体情感危机的化解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元宇宙中,通过虚拟化身主体实现情感延续、通过主体在场建立情感联结、通过主体预演进行情感适应。青年群体处于人生的特定阶段,消解情感危机,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是青年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青年适应日趋复杂的、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驱动的云相亲平台已成为新时代青年婚恋交友的重要渠道,热衷娱乐社交的适婚小镇青年正成为云相亲平台下沉市场主力军,积极参与线上平台的自我表述和远程互动中。云相亲平台广泛地运用人工智能算法,不仅为小镇青年寻找匹配的对象提供技术支持,更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形塑着他们的择偶观念。文章基于云相亲平台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并结合文本挖掘技术展开分析,发现算法下沉的云相亲平台有助于小镇青年突破通婚圏层的内卷困境,具有对离异女性的社会接纳度增强,意愿通婚圏更少受地域、文化和年龄限制,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择偶标准中并存等特点;平台提供的自我表述机会成为小镇青年择偶观念社会学习的支持空间,女性在交友心声中表达出依靠型诉求、坦诚型诉求和困境型诉求,男性则表达出照顾型诉求、情感型诉求和忧虑型诉求,呈现出从经济伙伴到精神共识的择偶焦点转移、从强调工具性到追求平等和长期和谐的真诚择偶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当代整形广告运用美学原理、科技神话和医生权威等信息建立起新的美貌话语:美不必是天生的,美可以通过消费和医疗介入而获得。整形广告赞赏主动追求美貌的现代女性主体,贬低和排斥那些不符合美貌标准的女性。女性身体成为各种力量争战的场域,专家资讯、科学诠释、医疗介入、男性凝视和自我呈现多重力量角逐,这松动了父权掌控,却又落入资本与科技的规训。整形广告夸张轻浮的文体风格和虚假的内容,拆解了自身建立起来的权威,却又凭着强大的资本力量持续散播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愈加关注。作为身体改造术的健身运动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其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健身所承载的身体观虽然与审美价值、消费理念以及阶层品味有所关联,但其主体性常被过往的研究者所忽视。以梅洛-庞蒂的具身性研究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广州市青年健身群体的民族志研究表明,身体并不总是被权力与技术规训,它也是个体生命情感表达的空间和联系世界的意义纽带。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变革与精神消费升级催生了数字内容的生产,青年群体通过会员消费成为数字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通过对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剖析,可以发现,青年群体会员消费具有“唯快不破”的即时性获取、“体验至上”的情感性满足、“层级差异”的可见性供给等特征。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实践逻辑,在个体层面体现为时间控制和轻歇体验,在群体层面体现为圈层区隔与自我归属,在社会层面体现为动态诱导和非会员排斥,从而在会员消费过程中给青年群体带来情感满足、圈层归属以及碎片化消费、身份焦虑的双重影响。为了避免青年的盲目消费,也为了会员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建构会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青年自身、网络平台和国家治理三个层面共同完善会员消费市场,引导会员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身体"重回社会学的讨论视野,女性主义运动对身体社会学的重新回归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该理论对女性身体有着诸多论述。当女性处于孕育的特殊阶段时,"性化"的女性身体转为"去性化"的孕期身体。文章试图通过实证资料来呈现女性的孕期身体在消费社会、医疗机制、社会文化以及自我审视的四层裹挟之下,逐渐丧失了话语权和主体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美女崇拜的社会大潮下,当今城市社会形成了一种以城市职业青年女性为主体的、以"形塑女性美、展示女性美"为主题的女性美女时尚现象。美女时尚文化的历代承袭、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休闲社会的来临等是现代美女时尚生成的宏观社会基础与条件,美女社会建构下的女性社会分层策略的选择则是现代美女时尚生成的直接微观原因。城市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美女时尚现象是青年女性挖掘身体资本、利用身体资本实现其社会地位升迁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自2019年以来,电商直播呈现爆发态势,其中草根导购直播备受追捧。本研究聚焦这一直播类型,对17位青年消费者开展深度访谈,并收集相关网络民族志资料,以期探讨草根导购直播吸引大众消费者,尤其是青年女性消费者的背后机制。研究发现,相较商家主播或明星主播,草根导购主播更能驾驭电商直播这一双向互动平台,利用草根身份披露产品信息、引导消费需求,成为草根趣味与草根利益的代理人,与青年消费者形成情感联结,甚至成为"草根明星"。尽管这些主播终将被资本收编,但他们依旧维持草根形象,隐匿与资本的联结。在草根导购直播间内,青年消费行为事实上受到一种更为隐蔽的机制诱惑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