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充分就业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就业岗位,尽可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充分就业,促进社会的稳定,构建社会的和谐,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但现阶段劳动力总量严重过剩,长期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就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调,人力资源开发的低水平等,都使得我国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存在巨大压力。我们必须确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就业问题作为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其解决程度与好坏不仅影响到经济的长远发展,而且也将影响到社会稳定。安居乐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乐业的前提则在于必须实现充分就业。尤其是在现阶段就业作为广大公众获取收入的主要途径的情况下,努力扩大就业,确保有就业能力与就业意愿的广大公众获取必要的就业岗位,既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奇迹,也积累起贫富不和谐的突出问题。经济全球化本身具有极化胜负优劣、扩大贫富差距的客观规律,要想使整个国家继续保持赢家地位,必须进一步顺应这个规律。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的难点是就业不足,只能在充分就业之后社会才能充分和谐。在国家无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条件下,要想增加穷人就业,只有鼓励富人投资,而非抽肥补瘦。  相似文献   

5.
农村残疾人充分就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对于就业资本极度缺乏的农村残疾人,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应是解决其就业问题,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6.
王倩 《人民论坛》2011,(11):174-175
农村残疾人充分就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对于就业资本极度缺乏的农村残疾人,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应是解决其就业问题,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7.
扩大就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国,扩大就业是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民生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扩大就业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一、充分认识扩大就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扩大就业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深对扩大就业的认识,不仅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去领会,还要从社会发展,特别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去…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要求协调社会系统内部各种机制的运行、理顺各种社会关系、健全机制作用、化解各项社会矛盾。有劳动能力的人充分就业,形成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势。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实现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尽快实现创业、再就业。充分就业。尽快使人力资源和分配活动进入高效率的良性循环轨道,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段玮 《人大建设》2007,(11):52-53
记者:孔厅长,请您谈一下劳动保障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好吗? 孔令晨:劳动保障工作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主要渠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而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人民各得其所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把解决就业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以扎扎实实的经济发展来带动就业率的增长。海南要实现充分就业,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海南农业  相似文献   

11.
《就业与保障》2009,(6):F0003-F0003
福鼎市劳动保障局按照工作要求,着力促就业、抓社保、保权益,实现了劳动保障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体系基本建立,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以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相似文献   

12.
一、充分就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决定”的有关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这一内容表明,实现全社会的充分就业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志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3.
李霞  周燕 《传承》2011,(5):40-40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十二五"规划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我区把扩大就业作为今年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目前,我区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此,应以"一强化,二健全,三发展,四倡导"为抓手,广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4.
李霞  周燕 《传承》2011,(13):40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十二五"规划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我区把扩大就业作为今年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目前,我区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此,应以"一强化,二健全,三发展,四倡导"为抓手,广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政报》2006,(6):46-47
2005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突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个重点,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为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贡献。一、就业再就业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全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把促进就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在努力扩大就业总量的同时,更加关注就业质量和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全年累计实现新就业26.48万人,比去年多安置1.95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91万人,通过各种渠道安置“4050”人员3.7  相似文献   

16.
充分就业社区是指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总体就业达到较高比例。劳动保障部提出,充分就业社区应体现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登记失业人员和持《就业援助证》人员基本实现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零就业家庭”现象基本消除;二是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就业渠道畅通,自主创业的环境宽松,  相似文献   

17.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解决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更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甘肃怎么办?这个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坚持以人为本,把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着力点,把加快经济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大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和关键。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是我…  相似文献   

18.
在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直接影响着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对促进新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旨在梳理关于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障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并从构建平台经济、劳动者、政府、社会四个角度出发,利用双因素理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进行保障因素和激励因素分析,提出了构建“四位一体”利益共同体的观点,以及促进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障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将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其中充分就业被排在首位,足见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从事劳动,谋生计。必须通过就业来实现。必须走上社会的就业岗位才能实现。促进社会就业既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道调查厦门市当前的就业形势,查找主要矛盾并深入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200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重点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制定了积极的就业政策,连续3年召开全国性会议,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部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各社会团体积极发挥作用,使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总量有较大增加,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对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