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小说地位空前提高,读者群亦随之迅速扩容。但是,出于旧学界的士人观念转变还需时日,创作和翻译小说队伍尚未完全形成,一时间小说出版量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于是再版成为清末书局维持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晚清小说"再版",从世纪之交的"星星之火"迅速蔓延成"燎原之势",从点到面,其实也是一种有序的动态演变。因此,归纳晚清小说"再版"的类型、特点和成因,细致考察背后的规律,以及正确认识其在文学史中的作用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中国古典小说处"末技"地位,中国近代小说的质变仍要待到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产生以及"小说界革命"发生后才得以实现.晚清小说的变化虽是各种因素交互着力的结果,但枢纽人物梁启超的出现、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被赋予确是起了关键性作用.梁启超之所以大力鼓吹小说并非有意重构文学格局,而是"发现"了启蒙大众的有效工具.自此启蒙之志渗透至小说,中国文学的历史也开始逐渐谱写以小说为中心文体的写作体系.  相似文献   

3.
张威 《求索》2007,(2):173-175
以青楼为代表的市井娱乐行业的繁荣兴旺成为晚清时期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其中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为代表的晚清白话谴责小说中有过大量的,细致,生动的描写、刻画。在语言上,小说中都运用了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行业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风行一时的晚清市井娱乐风俗文化的兴盛程度以及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同时,晚清市井文化也为这些词语注入了更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反讽叙事讲究叙述结构的内外矛盾、悖逆并举 ,作者干预的含蓄巧妙、佯装无知 ,和叙述语话的复杂多变多产、多声和鸣 ,其“表里不一”的叙事技巧期待“聪明的读者”发现文本深层的真实意义 ,因此小说创作主体的读者意识是反讽叙事的主体性根源之一。近代中国小说读者意识的转型 ,影响到小说的叙事策略 ,使晚清小说呈现出叙述声音直露、叙事结构平面化、叙述话语单一的特征 ,是其反讽意识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社会文化认知体验翻译角度下异化与归化策略问题.通过论述与详例,作者认为如同直译与意译一样,异化与归化也是社会文化翻译领域的一对矛盾统一体:一,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二,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对立面转化.因此,翻译的本质目的决定了翻译是一个和谐社会文化认知体验交流领域语言的归化与异化相互转换的渐进式过程.事实上,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并非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刘重霄 《人民论坛》2011,(9):196-197
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媒介,其方法的采用至为关键。归化与异化的融合是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有效策略。在实践中不能对一种方法单纯地应用或一味地放弃,而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恰当地选择或综合运用,克服两种方法各自的缺陷,使译文尽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媒介,其方法的采用至为关键。归化与异化的融合是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有效策略。在实践中不能对一种方法单纯地应用或一味地放弃,而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恰当地选择或综合运用,克服两种方法各自的缺陷,使译文尽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三字经》有多种英文译本,大多是由外国学者完成的,其中,翟理斯的译本被认为是诸多译本中最成功的一部。但以我们现在的评价标准来看,该译本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三字经》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主要文化的源头之一,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必然离不开对该作品的研究。本研究选取了翟理斯和王宝童的两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对两种异质文化进行转化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先在两种基本翻译策略中做出选择,即归化和异化。为了探究如何更好地在《三字经》的英译中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我们以奈达的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文化、语言与翻译的关系,对《三字经》译本中所体现的异化及归化策略进行了研究,对不同的翻译策略对源语文化的传达及实现对等的影响也作了探讨。同时,本研究也对译者的翻译目的做出简要评价;指出译文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求为汉语典籍英译提供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9.
罗爱华 《求索》2008,(10):185-187
晚清西方叙事中的西方形象是在近代中国向西方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出现的;西方形象承载着中国想象中的中西关系与世界秩序,见证了中国人西方知识的进步和西方观的变迁过程。对它的研究不仅将导向对晚清中国文化的认识,对于理解晚清以后的文化潮流、甚至对理解我们目前的文化处境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璜 《传承》2013,(9):121-123
晚清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当时的社会矛盾的发展并使其激化,并与其相互纠结在一起,影响着整个近代的中国。从晚清中国的自然灾害入手,分析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与晚清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 ,官吏腐败全面恶性发展 ,已渗入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 ,并呈现出“末世”疯狂情结。它对晚清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如禁烟斗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清末新政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作用。晚清官吏腐败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对此问题进行探析 ,有助于我们管窥历史 ,警醒现在  相似文献   

12.
黄璜 《传承》2013,(7):121-123
晚清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当时的社会矛盾的发展并使其激化,并与其相互纠结在一起,影响着整个近代的中国。从晚清中国的自然灾害入手,分析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与晚清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在人事关系、办刊经验、舆论造势、理论建构上均有密切的联系,但晚清的这一运动在民初趋于消沉。在百年之后以比较的视角回望五四,会发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在改革路径、逻辑思路、革命态度、政治时势背景诸方面不同于晚清。这些独特性正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得以成功的保证。学界"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研究思路很好地发掘了五四对晚清的继承性,却又忽视了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晚清科学话语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策略,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在东西方多种政治、文化力量碰撞、融合下生成的。对以科学话语为中心的多元历史文化语境的分析,可以揭示本土话语对外来话语的利用策略。科学在19世纪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功效,让谭嗣同、康有为等晚清时期忧国忧民的士人相信科学的客观性、实证性以及合理性。以科学取代传统的常识理性作为他们思想体系的合理性基础,不仅仅是一种概念置换,而且蕴含着价值观念的革命。由于合理性不再需要和儒家道德保持一致,谭嗣同得以冲决一切罗网,否定君臣父子夫妇;由于科学的实证性与客观性,康有为将圣王教义重新组织到普遍的科学话语体系中,努力使儒学重新获得万世公法的普世效用。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西学的传播 ,传统经学日渐衰亡。西学的传播 ,使中国逐步建立了门类齐备的近代自然科学学科 ,也使中国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并形成了近代意义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使晚清学术发生了现代意义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李慧慧 《前沿》2013,(4):123-125
熟语是每个民族都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它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作为译者不仅要融人这种文化,更要传承这种文化。在翻译中,能否对该熟语所带有的文化特色做出恰当的处理,关键是在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之间找到平衡点,采用合适的翻译手段,尽可能地再现源语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归化、异化的利弊,并从熟语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举例、对比讲述两种翻译方法的使用,指出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法对于每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和交流来说都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耀曦 《春秋》2013,(5):47-50
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为世人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晚清时期山东济南府社会市井风情的画卷。其虽为小说,但所写人物事件,多实有其人确有其事,并非子虚乌有的杜撰。正如作者白云:“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之子虚,事需证之实在。”这既是其独特文学魅力之所在,也恰是它令济南人倍感亲切之处。  相似文献   

18.
小说世界错综复杂而异彩纷呈,作家出于文学表现的需要,为了真切动人地表现丰富的客现现象,淋漓尽致地抒发复杂的情感,常借助于修辞.本文从三种最基本的修辞格--隐喻、象征、典故切入,以经典文本为例探讨了小说修辞翻译的相关问题及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异质语言文字之妙.  相似文献   

19.
王敏 《求索》2012,(8):117-119
在救亡和启蒙双重任务之下,晚清社会兴起重商主义思潮,成为对近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经济思想之一,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效应。西方的经济侵略直接改变了中国人"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念,社会自发地产生重商的观念。"商战"的口号应时而出,其目的是为救亡,改变中国衰败的局势,体现了晚清国人为追求富强、御侮救亡的时代精神。"商战"的兴起最直接的影响是使传统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受到根本性的挑战并迅速改变。传统社会结构悄然之间发生了错位,商人由"商末"一跃成为"商本",社会中尊商意识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近代"绅商"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晚清武昌府为历史背景,探讨了宗族与列女的和谐与冲突之关系.我们认为,在宗族的强势面前,作为女性群体的列女并非处于"失语"的位置,恰恰相反,她们经常参与家庭、宗族和社会事务,她们是历史中"活着"的群体,是历史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