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忠林  郝建英 《前沿》2013,(10):29-3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中东、中亚地区的"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思潮通过多种渠道开始渗透到中国新疆地区,对当地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危害。民国前期,主政新疆的杨增新以预防为主,怀柔和务实并举,内外兼施,通过严防"双泛主义"分子入境,尊信阿訇,严查学校教育和查禁私设的道堂等措施,来防范"双泛主义"思想的传播,收效明显,对维护边疆的安全和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突"的产生发展具有复杂的国际因素,国际"双泛主义"是"东突"产生的思想渊源,复杂的周边环境是"东突"势力存在发展的地缘政治因素,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是"东突"势力发展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3.
中东地区历来是民族宗教问题的多发地区.由此引发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层出不穷,造成不少地区国家政局动荡.经济停滞或衰退,社会进步受阻。这一地区民族宗教问题多种多样,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跨国性的,甚至是影响整个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如持续半个多世纪的阿以冲突.以及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等。二是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伊拉克、土耳其等国境内主体民族与库尔德民族的关系。三是伊斯兰教中世俗力量与原教旨主义的冲突.以及逊尼派与什叶派间的教派斗争等。  相似文献   

4.
中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顺应了司法规律,具有重大意义。"以审判为中心"的基本内涵是,审判制约、引导、监督、检验着侦查和审查起诉工作。"以审判为中心"的基础仍然是全案移送主义,而不能改为起诉书一本主义、部分证据移送主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东突"暴力恐怖活动的现实威胁,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防范和预控,是新时期我国反恐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的出现和广泛运用,使得对"东突"暴力恐怖活动进行预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能。通过建立"东突"暴力恐怖活动预警指标体系理论模型,并以此为指导确立科学有效的反恐怖预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东突"暴力恐怖活动预警管理系统,对防范和打击"东突"暴力恐怖势力及其破坏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10·28"自杀式恐怖事件是"东突"恐怖组织策划的又一起严重的恐怖事件。通过此次事件,结合近年来"东突"恐怖组织发动的一系列恐怖事件,如新疆"4·23"、"4·26"恐怖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东突"恐怖组织的作案手段、方法等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通过此次事件,分析认清当前"东突"恐怖组织的新特点,提高应对"东突"恐怖组织的策略与方法,将对我国未来的反恐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突"恐怖势力目前主要有欧美、中亚、中东三个活动中心,迄今并没有产生一个真正的领导核心.打击"东突"恐怖犯罪势力应与国际反恐怖力量相配合,从境内、境外两个方面加强打击力度,同时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对"东突"的打击.  相似文献   

8.
“东突”的由来及其恐怖组织的主要罪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长期以来饱受"东突"恐怖势力的危害,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突"恐怖势力勾结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在我国新疆及有关国家和地区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恐怖暴力事件,严重危害了中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并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文章着重介绍了"东突"的由来及其近年来在我国境内外制造的一系列主要恐怖事件,揭露了"东突"作为国际暴力恐怖组织的邪恶本质.  相似文献   

9.
二、"三股势力"的荒谬理论自20世纪初起,极少数新疆分裂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受国际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思潮影响,根据殖民主义者炮制的说法,将不规范的地理名词"东突厥斯坦"政治化,编造了一套所谓"东突厥斯坦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独立"理论形成后,形形色色的分裂分子都打着"东突"旗号开展分裂活动,企图实现其建立"东突厥斯坦国"的妄想。但无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现实角度看,这一理论都是极其荒谬的。  相似文献   

10.
赵威 《传承》2011,(24):74-75
"取消主义"是俄国1907年六三政变后社会民主工党内产生的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倾向。以列宁的相关论述为依托,着重考察取消主义在俄国的产生和消亡以及它的基本理论观点,发现它的实质是达到背判党的地步的机会主义,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不能相容的。  相似文献   

11.
"东突伊斯兰运动",又称"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突厥斯坦伊斯兰真主党"、"东突伊斯兰党",为"东突"恐怖势力中最具危害性的恐怖组织之一,其宗旨是通过恐怖手段分裂中国,在新疆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其创建人是新疆极端分子艾山·买合苏木。一、实施的主要恐怖活动近年来,"东伊运"在境外建立基地、培训暴力恐怖分子,不断派人潜入中国境内,策划、指挥恐怖破坏活动,先后制造了1998年5月23日乌鲁木齐火车站仓库爆炸纵火案、1999年2月4日乌鲁木齐市24.7万元持枪抢劫案、1999年2月10日乌鲁木齐市暴力拒捕案、1999年3月25日中国新疆和田市爆炸案、1999年6月18日中国新疆新和  相似文献   

12.
治理现代化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在地方政府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泛治理"现象。简单地用"治理"代替"管理",无视治理行为的具体适用性,而将其泛化、扩展到一切领域,将治理理念、原则和机制无边界地拓展到无关联情境当中。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路径依赖"、"学习浅层化倾向"和治理基础缺乏等。"泛治理"现象对治理现代化步伐构成障碍。应对这一问题,需促进治理学习的实质化,夯实治理实践的法治化基础,做好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与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3.
“东突”恐怖主义活动发展特点及防范打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受中亚一些国家"颜色革命"的刺激和鼓舞,"东突"恐怖组织的活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其恐怖主义行径不仅越来越隐蔽化、多样化,而且接受宗教极端组织"伊扎布特"的思想和组织发展形式,加紧向大中专院校青少年思想领域进行渗透,也更加注重营造有利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防范打击"东突"恐怖势力活动的工作思路,必须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考虑,根据"东突"恐怖组织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调整工作对策和措施,实现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4.
唐建南 《理论月刊》2012,(3):146-149
"身体"概念在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中不仅理论不足,而且现有的研究很容易犯下本质主义的错误。结合生态女性主义中已有的"身体"理论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最新"物质"浪潮,本文认为我们需要借鉴物质女性主义中有关"物质化"的观点理解身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以此为立足点重构生态女性主义中的"身体"概念。这不仅能避免犯下本质主义的错误,而且对于生态女性主义的继续发展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重构的身体理论有利于颠覆西方父权社会中的压迫性意识形态,并帮助个人建立相互联系的自我。  相似文献   

15.
去年年底。反对东突的斗争捷报频传。首先,我国公安部为通过国际合作,加强打击力度,首度公布4个东突恐怖组织及11名东突恐怖分子的黑名单。不久,巴基斯坦就传来消息,头号通缉要犯艾山·买合苏木被击毙。这标志着在国际反恐的大气候下,东突恐怖活动四面楚歌,已步入低潮期。 东突为东突厥斯坦的简称。突厥斯坦是19世纪以来欧洲地理学家对古突厥人发源地——锡尔河流域的称谓,后含义扩大,泛指中国的新疆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对粤北甘姓宗族村庄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研究近年流行于华南和东南地区的"外嫁女联谊会"。这一新的社会组织形态是新宗族主义背景下外嫁女与村庄共谋互惠的结果。研究发现,新宗族主义的兴起,改变了以往以男性为中心的组织形式,基于平等、自愿的同宗女性成员之间的联合成为可能。外嫁女回报娘家村庄的初衷,使外嫁女、宗亲网络、村庄三者之间构成一种"报"的循环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村庄借助外嫁女连带群体,间接获得更多公共服务和资源,降低了正式制度的运行成本,形成一种新的乡村再组织方式。最后讨论新宗族的"里"与"表",新宗族主义是传统宗族一脉相承的延续,呈现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弹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泛偶像化”现象具有表征易变性、娱乐趋俗性、虚实交互性等典型特征,从青年受众群体、先进传播手段两个方面分析“泛偶像化”现象的内外动因,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新媒体应培养的传媒责任、偶像自身的示范作用、崇拜者自身的社会认同感等方面对“泛偶像化”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反本质主义是波普的一个重要理论取向 ,这一思想成果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对证实原则和本质主义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批判意义 ,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路标。然而 ,如同他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中一方面批判泛自然主义 ,一方面批判反自然主义 ,却没有为自己的证伪主义找到一个切实的立足点一样 ,在反本质主义与反工具主义的“二律背反”中也陷入了无法回避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又一轮台湾“三合一”选举于2005年12月3日结束了。23个县市长,泛蓝阵营获17席,泛绿阵营仅获6席。岛内泛蓝阵营以“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今天”、“盼了好久终于盼到了今天”的心情大胜了泛绿阵营。2005年台湾县市长选举的特点民进党自己打败了自己。以往无论是岛内民众,还是岛外  相似文献   

20.
张汝山 《青年论坛》2005,(4):136-137
在消费主义、大众传媒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推进下,人类正步入泛审美时代。泛审美时代消费文化所主导的感性主义的平面化审美向度,颠覆、解构了传统审美的人文内涵,因此,以美学的介入,使消费文化维持一种泛审美与审美的人文精神向度之间必要张力关系,是时代赋予美学、艺术工作者的神圣道义承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