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体经济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经济形态,是保持经济长期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当前我国经济持续下滑,实体经济面临艰难困境,社会资本"离实向虚",使得我国经济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巨大风险。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实体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实体经济是强国富民的根基,是经济持续发展的"脊梁"。基于目前情况来看,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大而不强""脱实向虚"特点,为未来经济发展埋下隐患。为此,我们需要通过有效控制成本、创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以及引导虚拟经济等方式,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振兴。  相似文献   

3.
张平 《政策瞭望》2012,(3):55-56
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资金投向实体的要求,并强调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这是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得出的论断,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下降、产业升级较慢、部分资金从实业转  相似文献   

4.
张亚 《政策瞭望》2012,(3):55-56
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资金投向实体的要求,并强调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  相似文献   

5.
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有两种相反的影响。一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增加金融风险。也就是说,房价下跌对消费、投资、实体经济有正面的影响,对银行安全和地方债风险有负面的影响。为使经济"脱虚向实",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应严控房贷和地方债规模,从而将房价下跌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有力支持,然而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金融供给脱实向虚、有效金融供给不足、无效金融供给泛滥等问题。为此,应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指导金融市场发展,在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不断完善金融供给体系,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实现金融供给和实体经济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呈现出了脱实向虚的长期发展趋势。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当前的欧美债务危机。根子都在实体经济萎缩、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世界经济脱实向虚、虚盛实衰,会对经济健康良性发展造成诸多危害。  相似文献   

8.
正从金融部门自身的角度,需要认识到任何脱离实体经济的"自娱自乐"、过度膨胀最终只能自食其果,金融只有回归本源、做回主业,才能在"倒U型"的上升阶段形成金融深化效果。学界研究显示,金融发展对应实体经济存在"最优边界"。近几年我国金融业脱实向虚、"自娱自乐",导致结构失衡问题突出,违法违规乱象丛生,潜在风险和隐患正在积累,脆弱性明显上升。为防止金融部门的风险被传递到经济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经济危机,除了管理部门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通过强监管、去杠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更重要的,金融部门尤其是商业银行要以实体经济、国家政策为遵循,多措并举控制"体脂率",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以及金融创新浪潮下,世界经济的虚拟化程度逐渐提升,这使得虚拟经济逐步呈现出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应当推进金融改革,防止我国经济"脱实向虚"。为此,我国需要完善信贷结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深化金融与财税政策的配合。  相似文献   

10.
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在,也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是立国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说:“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7,(8)
<正>省委书记李强强调,"江苏靠制造业起家,也要靠制造业走向未来"。面对当前制造业发展遇到的困难挑战,江苏如何用好制造业这一"起家"之本,发挥好"看家"本领,更好引领江苏发展走向未来,需要我们辩证思考、谨慎抉择。在虚与实的角力中走向未来。实体经济占江苏经济总量的80%以上,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优势所在。在资本"脱实向虚"和产业空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由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资金"脱实向虚",出现"资金空转"等金融乱象。为此,需要从平衡社会融资结构、营造良好金融生态、严密防控金融风险三个方面入手,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步伐,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重构高效率金融市场需重点打造"四大体系",一是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构建多元融资体系;二是要扶持各金融主体协同发展,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三是要贯彻市场化思想,培植健康的政金生态体系;四是要深化"穿透式监管",打造全方位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3.
保持制造业的一定比重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重大问题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比重存在下降过快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效率和竞争力提升,助推了生产要素"脱实向虚",加剧了"产业空心化"风险,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抢占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对此,"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比重应保持在28%—32%的区间,同时还应注重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注重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同区域之间制造业比重应体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周莹莹  刘传哲 《求索》2013,(1):9-12,8
在全球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虚拟经济亦发展迅速,依据我国国情设计防范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的预警构架,以及对虚拟经济风险管理体制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以货币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虚拟部分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领域各子市场发展预警系统的基础上,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因素,同时监测实体经济的代表指标,进一步构建完善的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的预警构架。进而从风险的识别与评估、风险防范与控制以及风险转移与补偿三部分设计了虚拟经济风险管理流程,并对虚拟经济风险管理体制进行了具体说明,以期对我国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市的制造业企业总体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要素制约、成本攀升等原因,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处于微利或无利状态,有的甚至难以为继;感到做实业困难重重,没奔头、难致富,导致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生产经营面临的新的严峻挑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王正宇 《群众》2018,(1):26-26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这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精准把脉.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理当在加快建设实体经济方面有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形势,以及实体企业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融资困难、生产成本提高等诸多不利因素,宁波市镇海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坚持资金向实体经济投放,人才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8.
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主要涉及农业、制造业以及部分服务业等领域.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忽视实体经济,则会导致产业空心化.因此,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我们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着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从平湖市实际情况看,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走集成创新的产业发展道路,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从产业链、企业、政府三个层面入手,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创新-产业提升"循环创新模式,进一步营造发展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政策环境、运行机制和社会氛围,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发展的当前时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更值得关注。本文分析指出,为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化解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促进经济金融协同发展,金融业必须立足实体经济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对接实体经济需求投向,必须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同时规范民间金融发展,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20.
韩磊 《群众》2020,(6):50-51
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江苏形成了完备的实体经济体系,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在金融发展超前化与过度化、实体经济收益率增长乏力、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层面错配等因素影响下,江苏实现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金融服务若仅着眼于如何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筹集和配置资金,虽能应对实体经济资金短期约束问题,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构建高质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体系,需要突破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局限,实现金融资源供给与实体经济企业需求的对接,疏通金融资源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环节效率,实现金融服务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的有效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