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正2015年3月,联合国在日本仙台召开了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通过了《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该框架的第四项优先行动领域是:加强有助于高效响应的备灾工作,在恢复、复原和重建中致力于"重建得更好"(Built Bake Better,简称BBB)。BBB的国际定义是通过恢复、复原和重建阶段,使灾前的脆弱性不再出现,把减轻灾害风险等减灾理念纳入开发方法中,使得国家和社区具备抗灾能力(韧性),同时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3月18日,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在日本仙台落下帷幕,大会评估了《2005—2015年行动纲领:加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以下简称《兵库行动纲领》)的执行情况,通过了2015年后全球减灾领域新的行动框架——《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以下简称《仙台框架》)。该框架预期了未来15年全球减灾工作的成果和目标,明确了7项具体目标、13项原则和4项优先行动事项,对于我国综合减灾理念创新、战略优化、规划实施和监督评价等具有驱动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5年6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支持3月于世界减灾大会上汇总的成果文件《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强调落实行动真正减轻灾害风险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和灾害  相似文献   

4.
正《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2015年9月25—27日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在纽约召开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通过的成果文件。该议程是为人类、地球与繁荣制订的行动计划,寻求在大自由的背景下加强世界和平,由所有国家和利益攸关方携手合作、共同执行,兼顾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层面。《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同年通过的《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巴  相似文献   

5.
<正>在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讲话,他强调:"减少灾害风险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前线防御。这是一项精明的商业投资和拯救生命的明智投资。"会议重要成果之一——《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中,也将了解灾害风险,加强灾害风险治理以管理灾害风险等内容列为未来优先行动事项。可见,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已成为全球防灾减灾战略的重点。如果说过去灾害管理的工作核心是应急管理,那么下一阶段新的工作核心将是"灾害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6.
<正>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已经胜利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未来15年全球减灾的指导性文件《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本刊特邀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对该框架的基本内容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正>全球自然灾害形势复杂,防灾减灾形势日趋严峻,需要各国联合起来携手应对。《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中期审议高级别会议于5月18—19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召开。来自126个国家和地区的灾害管理机构、4个相关国际或区域组织代表团出席会议。与会代表与时俱进,提出了一些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概念。本文针对此次会议内容进行总结与回顾,并提出了5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吴玮 《中国减灾》2023,(13):56-57
<正>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米纳·穆罕默德在今年召开的《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中期审议高级别会议上表示,管理风险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项全球承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呈现出长期性、突发性、巨灾性和复杂性等新特点。气候变化也给灾害风险的监测、预警和防御带来新挑战。此次高级别会议启示我们要继续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5,(7):14-17
<正>3月14日—18日,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在日本仙台召开。国家减灾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率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相关专家出席大会。李立国部长在全体会议和部长级圆桌会议上均作了专题发言,在全体会议上,他介绍了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以来中国减灾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出成就,提出了为落实《2015年后国际减轻灾害风险框架》在综合减灾方面将采取的四项举措,并提出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正>9月14日,由民政部与联合国外空司共同主办的"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管理-推动落实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国际会议"在京开幕。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17个国家、13个国际与区域组织的近百名代表和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联合国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4月17日上午,第二届亚洲科技减灾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郑国光指出,亚洲各国一直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共同努力推动科技减灾,2016年召开第一届亚洲科技减灾大会提出了《联合国仙台减灾框架》四个优先领域12项科技减灾行动后,各国调整灾害风险管理战略,提出减灾举措,有力推动了亚洲科技减灾与综合风险防范工作。郑国光强调,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行动更加科  相似文献   

12.
<正>5月下旬,笔者随由民政部、外交部等部门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相关人员和专家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第五届全球减轻灾害风险平台大会。会议期间,笔者参加了国家和地方减灾战略、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监测、灾害风险防范等7个会议,并参观了展览活动。通过参与本届大会,笔者收获颇多,并对国际减轻灾害风险领域的热门话题、热门平台、热门合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亚洲减灾大会旨在为亚洲各国提供以下这样一个平台:分享灾害风险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兵库行动纲领》框架下确定在亚洲实施行动的优先领域;促进亚洲区域减灾合作。为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生命以及社区和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资产损失等,《兵库行动纲领(2005-2015)》确定了三个减灾战略目标和五个优先领域。亚洲国家  相似文献   

14.
正首届亚洲减灾大会通过《亚洲减少灾害风险北京行动计划》2005年9月27—29日,首届亚洲减灾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围绕2005年1月世界减灾大会通过的《2005—2015年兵库行动纲领:加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以下简称《兵库行动纲领》)所确定的减灾战略目标和重点领域,结合本地区减灾事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充分交流了制定和实施减灾战略的经验,深入探讨了区域各国减灾行动的优先领域。会议期间,与会代表深入进行了防灾减灾救灾的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15.
<正>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以下简称UN-SPIDER)北京办公室非常荣幸能为《中国减灾》杂志的读者朋友们写此寄语。中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作出了明智决断,确定了减轻灾害风险中的几大优先领域,采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正>10月28日,第四届中日韩灾害管理部门部长级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由日本内阁府主办,日本内阁府防灾担当大臣河野太郎、韩国公共安全部副部长李圣浩分别率代表团出席会议,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官员也应邀出席。会议回顾总结了第三届负责人会议以来中日韩三国防灾减灾交流合作进展情况,交流介绍了中日韩三国应对近期国内重大自然灾害的有关工作,重点探讨了推动落实《2015—2030年仙台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 2014年7月14日—15日,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胡晓春、减灾处处长来红州、国际合作司主任科员韦胜毅赴瑞士日内瓦参加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第一次筹委会。2014年9月15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就《2015年后国际减轻灾害风险框架》(预零草案)向国家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和专家委员会征求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鲁气办发[2015]7号各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山东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暂行规定》已经山东省气象局第34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2011年5月9日印发的《山东省雷击风险评估管理暂行规定》(鲁气办发[2011]42号)同时废止。山东省气象局2015年1月26日山东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第一条为了规范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行为,避免和减轻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  相似文献   

19.
一、第二届非洲减轻灾害风险部长级峰会在肯尼亚召开。2010年4月16日,由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与非洲联合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非洲减轻灾害风险部长级峰会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主要议题包括:讨论并延续2006-2015年减轻灾害风险非洲区域战略实施行动计划;建立区域机制和资源平台以协助、支持和监督2006—2015年减轻灾害风险非洲区域战略实施行动计划的实施进展;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11月17日,应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和印度内政部邀请,民政部副部长邹铭出席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亚洲实施《仙台减灾框架》部长级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回顾历届亚洲减灾部长级会议取得的成果,研究亚洲实施《仙台减灾框架》的政策方向和行动计划,筹备2016年第七届亚洲减灾部长级会议。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