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问题"本身是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国56个民族的基本认识和熟悉党的民族政策是从事民族统战工作的必要前提。除了要掌握各个民族的基本知识外,如何从宏观上把握中华民族的构成、民族关系和格局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民族工作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民族是由于民族国家这种特定的国家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建立而被普遍采用的概念,与国家不可分割并具有丰富的国家内涵。中国长期处于王朝国家时代,既没有民族概念,也没有形成可直接用民族概念来指称的社会政治群体。民族概念由国外引入中国后,尤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民族"等概念形成后,对中国既存的族类群体和族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促成了中国的民族构建过程。这样的民族构建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中华民族的构建,一是中国各民族(主要是少数民族)的构建。经过这样的构建过程,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民族(主要是少数民族)先后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族际关系,对中华民族国家和社会政治造成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从当前的现实来看,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民族这两类民族的发展并不平衡。在国家崛起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是一个必要而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一 在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从主导与从属来看待"同"和"异"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是长期存在的,如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等.尊重差异但不能固化差异,保持特性但不能强化特性,特别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绝不允许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其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归根到底是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从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五个方面的关系入手,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特色与优势,实施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凸显“三个导向”,突出“三个重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中国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的形成由于受多种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的影响而有互不相同的途径和模式;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历代王朝顺序编写中国民族史,符合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利于探索中国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沙勇 《求索》2014,(8):158-162
中国历史上的历朝政府,为了控制和管理边疆地区,设立机构,配置力量,协调民族关系,积极拓展国家统治力量对边远地带的渗入,治边理论和经验日趋成熟和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由于统治阶级的民族观念和阶级属性等所决定的自身缺陷,历代王朝所宣扬的以"因俗而治"、"以夷制夷"、羁縻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治边理论或政策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明王朝在治理北部边疆和处理与蒙古关系问题中的成败得失就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8.
百余年来,对于"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共同体的讨论和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争鸣的一个焦点和热点,存在着认同还是不认同的博弈。中华民族究竟是不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是认同的基本出发点。这其中,认同具有连续性和差异性的特性。连续性所形成的华夏、汉族和中华民族三个认同记忆,作为大趋势的方向性运动,这个认同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而要克服与整合差异性所造成的对中华民族认同记忆的差别,必须制定一体凝聚多元的大战略:一要确认中华民族的"国族"地位;二要中华民族入宪;三要设立中华民族团结大会。中华民族的认同非一日之功可奏效,可能还要经历很长时间,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推进一体凝聚多元,可以充分发挥中华民族认同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历代王朝治理瑶民的赋役政策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大致为一种减免赋役负担的优惠政策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走向系统与完备 ,但其中也杂有曲折和反复。这种演变正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晴雨表和外在表现 ,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概括起来 ,其发生与演变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一 ,王朝的处境 ;其二、瑶民的处境 ;其三、双边往来 ,其四、政治博弈。反观历史上的治瑶赋役制度等经济政策 ,可以为我国更好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广西地处中原王朝岭南边疆向西南边疆过渡的特殊一环,是历代王朝南部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西治理的好坏,关系着王朝南部边疆秩序的稳定与否。广西在中国地缘政治上有着特殊地位,历史上广西曾发生了三起影响中国政治的事件:一是唐末桂林戍兵之变,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二是北宋前期侬智高起事,使宋王朝加强了对南部边疆的治理;三是清末在广西金田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几乎推翻了清王朝。由此可见,虽然广西位  相似文献   

11.
李富强 《桂海论丛》2011,27(1):96-101
广西之所以堪称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是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主要是应归功于党和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脚踏实地地带领全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兄弟省区、兄弟民族的无私、大力的支援;广西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坚定不移的认同。要维护和发展广西"四个模范",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正确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加强宣传教育,推动民族交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2.
知识窗     
江泽民对民族宗教问题的最新论述 1993年11月7日,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对民族宗教问题进行强调,主要有; 民族、宗教无小事,要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 在民族问题上强调三句话:一是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二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3.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并呈现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核心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走向整合性共识,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视察广西时指出:"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广西各民族长期以来亲如一家,民族关系十分融洽。希望你们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使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代代相传。"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的精神实质,切实贯彻到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的伟大实践中,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通过摆脱"民族国家"理论,可以在主权国家"国民"的视阈下,对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的阐述进行评析。三位学者对"中华民族"的界定虽然有异,但三位的研究对象是基本相同的。梁启超将中华大地上族群凝聚到清代和民国的结果命名为"中华民族",顾颉刚和费孝通在认同"中华民族"的基础上,对其属性和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但无论是顾颉刚所言"无形中",还是费孝通对顾颉刚"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观点的进一步阐述,都各自既有合理性,也有待完善之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学界的共同努力。从引发的讨论看,"民族"只是表象,实则涉及东西方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的对接问题,而"民族国家"理论体系能否解释中华大地上族群凝聚的历史及带给中国的影响,则是引发争论的关键。讨论进而提出:摆脱"民族国家"理论的束缚,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变的视阈,重新构建适合阐述中华大地政权更迭和人群凝聚交融轨迹的话语体系,不仅是迫切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界应该担负起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6.
正在今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西时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总书记还激励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历史表明,民族一经出现,民族问题就随之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乃至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和格局。作为一个多民族且人口居世界第一的国家,中国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政策一直备受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一、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历来就是中华各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和创造历史的舞台。自从秦、汉建立统一的中央王朝起,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管历代王朝如何更替,统…  相似文献   

18.
<正>9月29日上午,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座谈会在昆明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  相似文献   

19.
汉唐王朝的纳质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所说的纳质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羁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封建政府向与之建立宗藩关系的少数民族索受人质。这一制度形成于汉、完善于唐。作者对汉、唐时期封建政府在对质子的纳送、管理、待遇、影响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指出,由于质子较多地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归回继承王位或执掌要职后,一般能和中央王朝保持比较友好的民族关系。历史上的纳质制度虽然有一定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色彩,但客观上起到了加强和巩固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的作用,有利于内地与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之所以将"严以修身"列在"三严三实"的首位,我理解,"严以修身"是做人之本,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严以修身,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历代先贤"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所在;也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永葆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遵循;更体现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贯要求,是各级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