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融为一体,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超越、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长壮大的沃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当代国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价值资源,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与流、根与魂的辩证统一,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积极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才能不断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从而推进人们对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心灵认同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4.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不能一味地运用"考据学"的方法,从传统思想材料中寻找对应的概念与范畴,而应从理论逻辑、历史经验、现实表现及实践取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理论与历史的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据现实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继承;根据实践的取向,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注解。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面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映射到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形成精神动力、产生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由北京大学李翔海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3年重大项目"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日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首都经贸大学等10余名专家学者分别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战略意义、系统建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考新观点新主张。深入剖析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在蕴意,有利于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在明确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灵魂的基础上,通过传承中华美德不断涵养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强社会成员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9.
杨淑萍 《传承》2015,(1):58-6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诗文蕴涵崇高思想、美德节气,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汲取经典古诗文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精华和营养,有助于诗化育人,传承精髓,弘扬真善美。  相似文献   

10.
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民群众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继承世界文明成果等基本要求,遵循培育的目的性和过程的规律性相统一、个体发展的个体需要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相统一、先进性目标与基础性目标相统一等重要原则,通过顶层设计、榜样示范、家庭熏陶、舆论引导等方法,多措并举,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与发扬,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引领性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不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培养群众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就是要逐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就是要激发内心的责任担当,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影响深远的核心价值理念,而且积淀了丰富的人文教化和个体修养方法。”[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的培育与践行,是当前农村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潜在的道德资源,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场域的复归性实践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明确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同时,习  相似文献   

14.
王宇燕 《前进》2016,(5):26-29
正一、由来与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前进方向。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东古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直根"。  相似文献   

15.
用乡贤文化滋养主流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进》2015,(6)
<正>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去年9月12日至13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强调,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  相似文献   

16.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重要群体,正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文化向度研究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文化哲学意蕴。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沃土。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之一。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对待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运用五种思维方法即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底线思维,通过下定决心、坚定信心、丰富内涵、创造性地转化并自觉地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9.
红船精神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浓郁的文化意义。因为红船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船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红船精神从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时丰富且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为红船精神是重塑信仰缺失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当代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红船精神蕴涵着理想信念的力量,凝聚着百折不挠的追求,饱含着无私奉献的情怀;因为红船精神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红船精神让价值观引领增加了文化的温度,红船精神成为我们引领价值观的重要坐标。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6,(12)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员干部所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新时期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培育党员干部"走在前、做表率"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引领作用,需要党员干部认识价值观养成的特点,增强践行的责任感;认识价值与利益的关系,增强对其认同感;融入党员干部社会生活,增强践行的生命力;加强制度建设,增加践行的执行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价值,增强其价值判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