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历程中,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论,对后世的文学鉴赏和批评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孟子·万章冲,孟子指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他主张鉴赏或评论文学作品,不应割裂辞句,或拘泥于字面意义而歪曲诗的本义,而应从整体上来体会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孟子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了鉴赏论和批评论的骨架。然而,对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后世人的理解部分歧很大,焦点集中在对“意”与“志”关系的解释上:“意’倒底是“说诗者”的意,还是“作诗者”的意?“以意…  相似文献   

2.
贺善侃 《现代领导》2014,(10):10-11
对“跨界领导力”的研究始于对其内涵的把握:而要准确把握其内涵,首先要搞清楚“界”的含义.还要搞清楚怎么“跨”,理解“跨”的含义和程度。一、何为“界”?对“界”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去理解。从广义上理解,“界”即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界限。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而又相互联系.一事物与他事物总是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我们可以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为一个“类”。区分不同类事物不同普遍属性的界限,正是我们在此所说的“界”。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常谈到“统一”,然而,我们说的“统一”到底是指什么呢?其实,关于统一,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统一的理解是不同的。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确立一种新的统一观。 统一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种不同的统一观,这几种统一观与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或人们理解事物的特定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4.
许多理论家都从不同侧面阐述过“象外之旨”的问题。有的从诗歌形象独具的艺术魅力的角度论述诗歌要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有的从绘画的视觉可限性与想象的开阔性的辨证关系上,指出“目尽尺幅,神驰千里”,有的从音乐欣赏者的心理感受的角度道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真谛;也有的以书法艺术启人联想的特点为依据,论证书法要“笔短意长”……所有这些,虽然论述的角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虚静”说本为先秦道家哲学观点 ,在中国古代就有其丰富的哲学意蕴和美学内涵。当援用到艺术创作领域后 ,贯穿于艺术创作始终。从道家的体道方式中超脱出来 ,到“虚静空明”的体用方式和“以资谈美”的自觉方式 ,再到“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创作理论、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刘熙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他在理论上完成了对许多古典美学范畴的总结。意格就是其中之一。“意格”一词,从唐代提出,经由宋人姜夔等人的倡导,已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诗学范畴。  相似文献   

7.
马洁 《理论月刊》2007,(4):139-141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古代文论的文化根基。从文论的角度来看,《观卦》中“观我生”讲求的修美己德与文论中关于创作主体道德修养息息相关;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又需要创作主体有广博的识见;“观民设教”的教化思想直接启发了汉代风化说;观物取象又是古代文论关于“心物”关系的最早展现。《周易》之“观”的观者、观物方式对于古代文论创作主体论的诸多方面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佛教壁画从汉末到魏晋六朝成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但石窟或寺庙的古代壁画传至今日比较历代著录的数量却所存寥寥。唐末五代前后蜀时期,中原不少名画家入川,当时蜀中绘画盛极一时,然至今已难窥其貌。有幸见到的是道释面已呈衰落的明代屈指可数的几处遗迹。宝梵寺壁画即其中之一。位于蓬溪西三十里回龙乡的宝梵寺始建于北宋,初称罗汉院,治平元年(106),朱英宗赵曙敕今名。宝即“三宝”(佛法僧),梵即梵刹,佛法静修之地。山门有“众生归净土,万法拜禅宗”的题联,属“禅宗”“净土”派别。“净土”在隋唐萌生,讲一心向佛,…  相似文献   

9.
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夏振坤概念的界定:“社会稳定”辩析(一)何谓“稳定”?对于“稳定”这个词,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一种理解,把稳定视同为“衡定”,即事物衡定地保持旧有状态不变。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稳定观,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保守观念。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0.
王福革 《前沿》2008,(4):186-189
对老子哲学研究,要从整体上把握“道”的根本,进而研究“为学”的内容,明白“为道”之法,读出在“为道”生命中的信仰范导,以及“道”、“德”之关系。这样才能理解《道德经》。对“道”、“德”等问题的理解,只有在全文中才能充分。这是研究老子哲学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道家的生命哲学思想,其中“道”蕴涵了生命美学精神。本文从道是“一”,道生万物和美及其法则“无为而无不为”几方面来阐述它的生命美学思想。这些思想认识是来源于其对古代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相似文献   

12.
黄钊 《学习与实践》2007,(4):136-142
中国古代哲学家都有强烈的尚“道”意识,强调尊道、闻道、学道、修道、得道、传道、循道。但具体到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家对“道”的理解,则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从实质上看,“道”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典型的模糊哲学范畴,正因它模糊,所以各家各派都可以对之作出自己的阐释。以儒、墨、道、法四大学派而论,其所持的“道”,都有其特定内涵,值得我们作认真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不运动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这里提到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否完全一样呢?本文试分析之。一、“运动”和“变化”具有同等含义哲学的运动概念的含义是,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这个概念的含义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变化”也是运动。而变化有空间的变化,也有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就表现为空间位置的移动;时间的变化表现为过程,即一切事物都有一个产…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艺术精神是落实到绘画上的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它所蕴含的合于自然、合于道的天人合一观与原始岩画中朴素的“天人合一”观相通。从东西方哲学与美学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庄子的艺术精神对西方人文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勿庸置疑。人文主义美学中的“游戏说”——本真游戏,原始岩画艺术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庄子的“游”这三者同样追求一种主客相忘的本真状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它们达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5.
几何学中线段有一个黄金分割点,其比值为0.618。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与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绘画等方面。其实,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的激励也有“黄金分割点”,管理者要寻求有效的激励,掌握励人之道,努力把激励用到“黄金分割点”上。  相似文献   

16.
北磵居简,临济宗杨歧派大慧宗杲的法孙、佛照德光的法嗣.他在书法美学上有以下主张:一、“写佛语心”、获佛“妙心”;二、自辟门径,“自成一家”;三、“自其残缺处而求其全,沈潜往复而遗其全”;四、品评鉴赏中的比较方法.在绘画美学方面,有以下论述:一、“自成一家”:绘画创作的创新性;二、品评应“问工拙”,不“顺情”,不“胡写”:绘画品评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09,(9):100-107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把表现孩童的绘画.取名为“婴戏图“.它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一种。画面上的儿童活泼可爱、憨态可掬,或玩耍,或嬉戏,神态逼真.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象征着多子多福.生活美满。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同一事物的理解的不同和差异都是距离。社会生活中的距离比比皆是:心理距离、社交距离等等。在此,统称为“社会互动距离”,亦称“社会交往距离”或“人际距离”。  相似文献   

19.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20.
形式,不是坏东西。古代田忌赛马,就是通过形式的优化组合,实现了形式与效果相统一。在最抽象的意义上.形式是个哲学范畴,必须从与内容的关系中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过分强调或夸大形式,片面地孤立地追求形式,缺乏内容或内容不切实际,没有效果,这就是形式主义了。形式是客观需要,形式主义是主观人为.是无用功,是瞎折腾。所以,我们要形式,但不能要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