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桂华 《前沿》2011,(2):121-124,142
孙晓楼的《法律教育》一书,是我国第一本法学教育专著。他以社会法学为理论基础,学以致用为指向,认为法律人才是具备法律学问、社会常识和法律道德,具有全方位工作能力的法律工作者。法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教授,爱惜教授也就是爱惜学生。以他的法律人才观反思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律师思维在方法论层面具有双向规范性、商谈说理性、应用广域性、智识综合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蕴含了丰富的法治要素。受到来自法律职业制度结构、权力资源分配以及职业特性和发展水平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律师思维的研究和关注普遍不足,中国语境下的"像律师那样思考"面临着律师思维缺位的困境。法律思维研究中的"混沌主义""法官中心主义"和"碎片主义"等现象遮蔽了律师思维的方法论特征与法治内涵,会对律师职业发展、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国家法治建设产生诸多消极后果。实现"像律师那样思考"需要从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规则层面、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制度完善层面以及在国家与社会治理领域层面构建、培育和拓展规范意义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律师思维。  相似文献   

3.
诉求中的律师,是客户利益的捍卫者,律师要正确运用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则,同时律师因为提供法律服务以获取报酬.法律的正义要求律师有崇高的伦理道德,要求律师在运用法律知识上遵循良好的行业规范.律师不能把自己的职业商业化,从而为追求更大的利润而忽略职业伦理;律师也不能把自己的职业政治化,从而成为政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邱文 《政协天地》2015,(4):40-41
杨新华,福建辉扬律师事务所主任,第十届、十一届福建省政协委员,民盟福建省委员会委员、经济与法制委员会主任,"福建省司法行政系统拔尖人才"、"福建省中青年十佳法学法律工作者"、"2003年度福建省优秀律师"、"当代律师风采奖"……这些头衔和荣誉并没有成为他傲人的资本,反而激励他更加踏实  相似文献   

5.
<正>他始终认为,法学是法律静态的哲学形式,而司法是法律动态的应用表现;出庭是每一位执业律师崇高的职业梦想,法庭就是这个梦想美妙而神圣的殿堂。所以,他勤勉于庭内庭外的这份耕耘。作为一名出庭律师,罩在熊智头上的光环闪亮而夺目——"全国优秀律师""北京市优秀律师""北京市百名优秀刑辩律师""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北京赛区最佳辩手"……每一项荣誉,是肯定,是鞭策,更意味着法律人的使命。法庭之内,面对错综复杂的案件事实和各种可能的司法强势,他始终坚守着正义和良知,以缜密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胡平仁 《湖湘论坛》2010,23(2):24-27
法律政策学作为一门以法律和政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大致产生于19世纪末,是法理学中继法哲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之后的综合性应用研究,是法哲学通向部门法学的桥梁。法律政策学的理论基础至少有两个:一是法律价值理论,这是法律政策学与法哲学、部门法学之间的纽带;法律政策学的价值论基础意味着法律的政策考量。二是法治理论,法治不仅是法律的准绳,更是政策的"金箍咒";法律政策学的法治论基础意味着为政策立法。  相似文献   

7.
乍一看这个题目,人们禁不住要发问:什么是"政治律师"?律师要忠于法律,律师要维护正义,难道律师维护政府利益,就得冠以"政治"之名吗?请看省优秀律师、江  相似文献   

8.
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律师,因为他的想法正在帮助他开创一个法律服务的新时代;他是一个很有方法的律师,因为他的忠诚他的专业受到了诸多客户的无比信任;他更是一个很有说法的律师,因为他敢于挑战法律的“死亡沙漠”,所以他居然以遗产信托将律师业、信托业和资产管理行业有机结合成了一个新兴产业,开创了一个法律服务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朱兵强  刘力 《前沿》2015,(1):70-74
法律自治是西方法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实证主义法学与社会学法学等主流法学流派均对其倾注了相当的理论关怀。法律自治理论脱胎于法律形式化运动,在法律实证主义者的努力之下走向成熟,经过卢曼的改进,法律自治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法律方法为主体的司法方法是司法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中国当代司法哲学,应当重视法律方法的作用。基于不同的法学范式,法律教义学和社科法学均可以生成属于各自学科的法律方法,两者对于构建司法哲学均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构建中国当代司法哲学,应该发挥法律教义学的基础和主导作用,同时合理发挥社科法学的补充和扩展作用。在司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应当基于两大学科的内在关联性,促成多元法律方法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多元一体"格局的司法哲学。  相似文献   

11.
再论我国法律信仰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信仰的建立是我国法学界探讨的热门问题,本文结合中外法学理论,通过对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提出了以"追求法律的价值理性"来"建立法律信仰",并结合博弈论等分析工具,对提出这一观念的原因和对于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司法厅是负责全省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主要职能部门,主要职能是:管理指导监狱、劳教工作和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指导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仲裁机构登记审批和人民调解工作:指导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管理和指导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司法鉴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5,(4)
法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和法律实践脱节,学生参加法律实践的时间短、次数少,实践效果不理想。通过研究美国、日本、德国等高校的法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衔接,笔者提出法学教学要构建一套完整可行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把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对接起来,以适应司法改革的需要,最终实现法科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4.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职业共同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学者。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其内部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同质性和互补性。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本质在于其对外的独立性,包括知识技术的独立和司法实践的独立。我国处于转型时期,法律职业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其发展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今后的发展中,应该从提高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专业化程度、加强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的交流、增进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独立性等方面着手改良。  相似文献   

15.
《清华法学》第七、八、九辑分别以最高法院、法典化、法律现代性与法学教育为专题同时推出,表面看来,颇有呼应时下法制建设有关司法改革、民法典立法、法学教育等热点话题之意。但各辑文章之立意,却寻求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保持平衡,追求学术自身的理性品质和深度。第七辑“最高法院研究”专号,专论部分六篇论文,中外各三,中国与西方的比较、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宏观与微观的描述分析,可使读者对法律帝国之心脏———最高法院的旧貌和新颜、内部和外观、静态和动感有较为真切的察觉和感知。第八辑“法典化研究”专号的用意,似欲容纳尽量丰富的观察视角,所刊文章关系到法典化的“先进”国家和后发国家,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作者们或在法典化的文化和政治因素落脚,或在法典化的技术和学术史着墨,或从法典化面临的现状、历史和可展望的前景进入。第九辑“法律现代性与法学教育”专号,特稿基本来自2005年春夏之交清华大学法学院举办的“法理学与法律现代性国际研讨会”。以“国际研讨会”的形式,交流而“较劲”,介绍又借鉴,展现了切磋琢磨的学界真谛。本刊特别选载一组针对《清华法学》这三辑的评论文章,意在对《清华法学》所倡之学风给予呼应,并祈学界同仁就更多的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美国早期实用主义法学法律概念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霍姆斯、卡多佐以及庞德的个人实践与其法律概念的见解和理论观点的形成紧密相连,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通过总结美国早期实用主义法学法律的概念和法律的作用,发现美国早期实用主义法学法律概念理论具有注重预测性以及强调社会需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陈有西,知名律师,兼职法学教授。近年活跃于中国刑事诉讼第一线,李庄案、夏俊峰案等著名案件中都有他的身影。法治的进步不能靠恩赐,也不能靠机遇,它是深思熟虑的行动和顽强不息的奋争。陈有西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他对刑诉法修改的近两万字的洋洋洒洒的演讲稿中,我们不仅触摸到一个法律工作者深厚的法律功底和学术涵养,也感受到了一个法律职业人的“自在自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多部门、多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法律体系。法学理论工作者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契机,把握好新形势下法学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和新任务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有关法学方法论与法律方法论之间联系的学说均不尽如人意,但其中一些观点亦揭示了两者生长的共同基础。法学方法论和法律方法论生长的基础是大致相同的。因而,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两者共享同一个基础,即法律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法律唯物辩证观";二是两者往往在同一时空中为人们交互使用,且相互转化。从法律传统上看,两者之间存在实质上的一致性。以关系原理视之,两者联系的纽结在于它们都是一个解决理论/规范与实践/事实之间不一致的问题并提出理论/规范假说的过程。无论是在法律方法还是在法学方法,"先归纳后演绎、先经验后理论"是其基本运行路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基层的法律服务非常薄弱,并且存在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人员的身份不明确,管理体制有漏洞、有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低等问题。鉴于此,根据国际法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非常有必要改革我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体系,在法律服务主体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准确把握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并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服务优势,以实现在"基层法律服务和律师法律服务统一的管理体系下,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