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过去30年中,两岸建立互信的主要机制是人际信任,但是随着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两岸互信的机制将逐渐从人际信任向制度性信任转变。但是制度性信任并非构成对人际信任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与后者完全割裂,这两种互信机制是混融在一起的。两岸双方分别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是两岸制度性信任与人际信任的结合点,也是新时期两岸建立互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张国庆 《小康》2010,(5):124-124
高盛的失信表现,给很多企业领导者敲响了警钟:企业内部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及由此产生的连锁性的人际信任和社会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际信任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以评价为目标进行相关研究及讨论,探讨了当代青年人际信任情况及人际信任建立机制,并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青年的人际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4.
彭大松 《理论月刊》2012,(4):152-155
社会转型会引致个体或群体行为的变化,这些变化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或对社会的发展形成阻滞。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因此,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必将发生一系列的改变。文章基于四个个案描述了中国人异常行为,指出人际信任危机是产生异常行为的根本原因。而人际信任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人际信任机制中的内在约束松弛,而外在约束尚未建立这一事实。因而,如何在社会转型中,重建信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熟人社会和半熟人社会是农村人际信任运作的重要场域.在半熟人社会中,人际关系和中间组织不仅构成了人际信任的二元化运作机制,而且还建构起人际信任发展的四种理想模型,并规范着农村社会信任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张连德 《中国发展》2011,11(6):39-43
信任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资本,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信任状况不容乐观,在人际信任层面主要表现为村民之间的熟人信任受到威胁以及村民对"外人"的普遍信任尚未建立,在制度信任层面主要表现为农民对制度信任模式缺乏认同和农民对制度公正性的怀疑与不放心。为此,该文从政府、组织、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论信任文化的社会生成——什托姆普卡信任思想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兰学者彼得·什托姆普卡认为,信任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预期信任、反应信任和唤起的信任。给予信任的行为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同时,信任也存在着功能的相对化。另一方面,正是文化规则在共同决定某个社会于某一确定的历史时刻的信任或不信任程度时,扮演了一个强有力的角色,因此,他将信任文化的生成看作是广泛的社会生成的一个范例来加以解释,从而为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社会呈现的信任缺失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助人行为,从一个独特角度透视出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困境和相关社会机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其一,社会转型带来了信任模式变迁过程中信任支点的松弛。在传统社会,人际信任的保障机制主要是关系加上个人特质如良好的人品、声望等。在现代社会,由于面对的是陌生人世界,关系难以覆盖所有方  相似文献   

9.
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改变,其中包含了农村邻里关系的内容、邻里关系的形式以及邻里情感的建立等等,而这些影响在更深的层面上解构了邻里之间的人际信任,邻里之间的"信任"处在一个相对断层的状态。本文从一场农村青年之间的打架事件中追问了邻里信任关系建立的这一断裂状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90后青年已成为电信诈骗侵害的高危群体。从受害者信任形成的视角出发,对9名90后电信诈骗受骗者的质性研究发现,在初始信任建立阶段,诈骗者利用利益诱惑、需求满足、权威身份、紧急情境等影响策略,激发受骗者的高动机,进而导致受骗者的决策和判断出现偏差。而对诈骗者信任的最终形成,则是受骗者在与诈骗者的人际互动中接受诈骗者施加的各种人际影响,进而对自我价值、自我选择进行确认和印证的过程。青年受骗者普遍具有直觉性的思维方式、冲动型的决策风格、一般信任水平高和情绪控制力差等心理特征,对于电信诈骗信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艳勤 《理论月刊》2003,(12):129-130
中国语境中的"信"有诚信和信任双重含义,忽略其中的任何一方,生搬硬套西方的信任理论来研究中国人的人际信任,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误差.在前近代,诚信较信任具有更为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信任逐渐获取了与诚信同等程度的重视."信"与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以及家族性等特征互为因果,后者是前者赖以存在的土壤,前者是后者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2.
研究发现,青年农民工的人际信任结构呈现出对城市居民的信任缺失与对来自老乡、亲戚等信任度高的特征,这影响了农民工城市社会交往的模式,使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在结构上呈现以强关系为主以及社会网络分割的趋势,而此种社会网络的社会支持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当前民族地区民族信任模式演化的理论逻辑主要表现在:随着全球化和网络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以人际信任为主的民族信任模式正向以制度信任为主的民族信任模式转化.然而在民族信任模式演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现实悖论,主要表现为:网络信任的异化、政府信任的危机和政治信任的悖论.这些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现实悖论成为当前民族信任和谐关系构建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4.
信任是对于他人行动的一种预期.由于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问题的出现而致使整个社会存在着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是不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因此,全社会应该进行制度信任和文化信任建设,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信任是人际之间沟通、合作以及参与组织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成年犯走上越轨的道路与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比较低存在一定的关联。人际信任受到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而未成年犯的父、母教养方式均显著偏离常态。调查发现,由于未成年犯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复杂甚至是矛盾,故而父、母教养方式的单个维度与未成年犯人际信任水平不显著相关。相对于父、母教养方式比较典型的未成年犯而言,父、母教养方式比较复杂,未成年犯的人际信任水平则比较低。  相似文献   

16.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高度信任的社会,社会信任不仅是信念,是预言,是理性计算评估的结果,更是对善意期望采取的行动。它具有契约性、超情感性、道德性、风险性等特征。社会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必须通过提高政治信任,建立制度信任,建设信任文化,塑造信任道德心理等途径提高社会信任水平,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东北内陆某-社区的经济转型为研究基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考察农村社区信任资源的现实形态、传统信任资源的消解和现代信任资源发育不足的困境.通过研究信任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试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构和谐的人际信任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社会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等现象,受到关注的陌生社会成员间初始信任问题,研究设计社会求助情景实验,尝试探索陌生社会成员间初始信任决策影响因素,发现性别在初始信任决策中具有重要影响,面对女性求助者大学生较难做拒绝决策,对男性求助者的信任决策和拒绝决策没有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增加群体认同,控制减低男性刻板印象威胁、建立信任契约与惩罚背叛、安全信任的社会环境等策略,增强大学生社会初始信任感,提升社会的公共信任。  相似文献   

19.
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转型到"和谐社会"的诉求。文章以历史坐标中信任理论为分析框架,对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变迁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解析,指向未来的理性审视昭示,合作型社会管理是后工业社会管理之理想模式,而合作型信任是构建合作型社会管理的基础。鉴于中国现实情境不完善下合作型社会管理的建构,通过现代公民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育促进合作型信任关系的形成是合作型社会管理得以实现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20.
对于诚信的研究,除了将"诚实不欺"、"守信守诺"作为诚信的一般伦理内涵以外,还必须把"信任"作为诚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内涵。诚信研究最终解决的是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互信任问题。所以,诚信的伦理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诚实;实质信任;形式信任。实质信任是市场经济效益的"道德资本",而形式信任是社会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