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配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效率原则,促进生产力发展;体现公平原则,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确保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杨建辉 《前沿》2011,(20):4-6
邓小平的公平收入分配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主要特点:反对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以人为本的民本和民富的思想;重视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当前必须以邓小平分配理论为指导,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努力实现公平分配,坚持民富为先、民生为本,以"民富"促"国强",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3.
彭月英  李红雁 《求索》2005,(9):21-22
分配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制在分配关系上的体现。它的改革、创新和完善不仅对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率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个人收入分配公平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从否定平均主义、肯定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到形成“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再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都在实践上保证了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价值取向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逐步实现。一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与实…  相似文献   

4.
对一个国家而言,所有制结构决定其基本分配制度,而国家基本分配制度决定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否.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演变及伴随的个人收入分配变化的实证分析,有助于科学认识我国社会收入公平问题的根源.目前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注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5.
李海鹏  张龙 《传承》2011,(20):26-27
分配问题是邓小平晚年十分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是走了邪路了。"因此,研究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观及其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坚持党的领导,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社会主义与平均主义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政  冯颜利 《前沿》2011,(3):60-6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平均主义是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的平等观念在分配上的反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反动的性质;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明确的界限,社会主义平等的实质是消灭阶级而不是消灭一切差别,社会主义原则是按劳分配而不是平均分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高度的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平均主义;平均主义使社会主义发展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生机和活力,造成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曲解和误读。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反对平均主义。  相似文献   

8.
效率与公平问题是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提高经济效率和实现经济公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两大目标。然而,如何把效率与公平协调兼顾,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一直是理论与实践中的难解之题。党的十五大提出:“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为现阶段实现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提出了新的思路,笔者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一邓小平1992年初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精辟而又科学的概括:“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如何不辱使命、不负中央,把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好,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要求,处理好四重关系: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同公平分配"蛋糕"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按劳分配同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正确处理满足生活需要与实现全面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探微赵振南,叶芳邓小平同志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学说作出重大贡献,具有显著的中国气派和创造性特色。邓小平分配思想具有结合性。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  相似文献   

11.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五大支柱之一,其目的就是要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即允许个人收入合理差距的存在,又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因此探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寻求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脱首创同志在《论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观》的来稿中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第一,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坚持和发展仉贻泓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主体,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基于对基本国情的正确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思想,集中全党智慧和经验,创立了一个...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的也是迫切的课题。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大力改革创新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在继承、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又把共同富裕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共同富裕的内容和目标更加具体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并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使人民更加走近共同富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科学的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地区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消除贫富悬殊、分化现象,逐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晚年始终认为,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共同富裕,就必须反对、防止和避免两极分化。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体地说,就是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国家就应当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共同富裕观: 如何认识目前的收入差距?如何认识中等收入者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树立正确的共同富裕观?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但共同富裕不是全体人民同时富裕和同步富裕,它的实现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财富的很大丰富为条件。长期以来,我们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实行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原则在克服平均主义,调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对收入分配的认识在逐步提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要坚持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允许收入分配上存在合理的差距,同时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两极分化。”同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他指出:“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同年9月,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深刻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我们实践按劳分配的经验教训。他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这就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使其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观按劳分配,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科学的按劳分配学说,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础上,对空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