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市“一圈两翼”中较弱的一翼,城乡间呈现出的差距颇大。如何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进步,是大多有识之士正在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可以首先在人才资源上合理配置,实现城乡统筹,而干部轮岗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本文试就渝东南地区干部轮岗的意义、困境及原因进行一定的剖析、并就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作一些初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汪洋 《新重庆》2007,(8):4-8
渝东南地区是我市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区域。渝东南地区的改革发展,始终是全市上下倾心关注的大事。确立“一圈两翼”发展新格局以后,渝东南地区的范围扩大到包括武隆在内的1区5县,涵盖近300万常住人口和全市近1/4的幅员面积,成为“两翼”之中的重要一翼,承担着助推全市发展的艰巨任务。但从总体上看,渝东南一翼仍然是全市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2006年人均GDP仅为800多美元,不仅与一小时经济圈差距很大,而且也仅为渝东北的86%左右。[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吴忠 《重庆行政》2011,(6):11-14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为黔江作出了“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率先在渝东南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部署。实现这一战略部署,是黔江人民的共同夙愿,是历史赋予黔江区委区政府的神圣使命,更是黔江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4.
朱登潮 《求索》2007,(8):65-67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成为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重要障碍。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平抑城乡公共品供给差异,是缩小城乡差距,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近1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越来越大,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1:3.3。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城乡收入比例有可能达到4.0:1。这对要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就很难了。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遏制城乡发展拉大趋势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新重庆》2007,(8):F0002-F0002
我市建设“一圈两翼”渝东南片区专题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渝东南地区发展极为关键的时期,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肩负起加快发展的重任,认真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在新起点上推动渝东南地区加快发展,早日把渝东南地区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带、扶贫开民示范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危旭芳  张婷 《岭南学刊》2023,(3):104-115
如何有针对性地缩小城乡差距,对于在新发展阶段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基于前人研究,本文构建了包括居民生活差距、基础设施差距、公共服务差距和产业发展差距等在内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使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对东西部七省(云南、甘肃、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山东)的城乡差距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在此基础上,从着力推动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加快补齐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以产业振兴为重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探索差别化城乡融合路径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的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渝办发[2012]124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是重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旅游扶贫攻坚主战场。为了加快开发和利用渝东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促进"渝东南翼"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9.
易兵 《重庆行政》2016,(1):23-2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庆市黔江区作为国家、市定位的武陵山片区重要经济中心和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作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的重点开发区,是渝东南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典型代表,也是渝东南科技创新工作的浓缩版。本文拟对黔江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行解剖研讨,从而窥斑知豹,进而提出整个渝东南地区的工作对策,以期为我市五大功能区域建设,为实现渝东南保护与开发、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统筹视阈下内蒙古城乡差距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桂军  齐义军 《前沿》2010,(7):100-103
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从长期以来实际执行的“城市偏向”发展战略实质性地转向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正确认识城乡发展差距的变动是施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基础。本文主要选用收入水平、消费支出和消费水平三套指标来分析内蒙古城乡差距。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接近或超过1978年的初始水平,已经到了制度变革的临界点,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均等化的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桂珍 《传承》2007,(8):90-92
当前,城乡间医疗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之一。如何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均等化,是政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城乡医疗保障均等化现状及制约因素可知,应明确政府在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在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均等化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多元社会力量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均等化。  相似文献   

12.
汤晓滋 《前沿》2014,(15):118-119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布局,由于受历史、财力等因素的影响,“二元化”的城乡发展模式,在城乡间建起了“樊篱”,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的探索,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子,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津区作为重庆市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并存。江津区委、区政府把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和新的路径,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务实民生。  相似文献   

14.
可顺祥  张晓松  洪波 《创造》2011,(11):38-43
城乡一体、和谐共进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无法回避的重要命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各种资源快速地向城市聚集,城乡差距拉大。如何构建科学的城乡关系?已经持续了5牟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践的红河州开远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本。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市,开远市依靠创新的思维和大胆的探索,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坚冰,为城乡居民寻找“幸福魔方”,奏响了一部强势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铿锵乐章。临近深秋,本刊记者特别走进开远,实地感受其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探寻5年聚变突破的内生力量,以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包健 《前沿》2010,(11):83-86
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已是不争事实。从财政政策角度看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割的公共品供应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造成的。要协调城乡发展差距,就必须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进行配套的财政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冯后礼  刘海涛 《传承》2008,(12):40-41
城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城乡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城乡和谐不等于消除城乡差距,而是在可以容许的差距下求得共同发展。本文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和谐的战略决策过程,进一步探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重庆行政》2011,(4):I0017-I0020
江津区作为重庆市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并存。江津区委、区政府把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和新的路径,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务实民生。  相似文献   

18.
城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城乡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城乡和谐不等于消除城乡差距,而是在可以容许的差距下求得共同发展.本文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和谐的战略决策过程,进一步探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范涛 《民主与法制》2011,(4):F0002-F0002
“城乡一体化工作是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核心,是缩短城乡差距、破解‘三农’难题的最直接的载体,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最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的目标,同时指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紧密相关,如何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时代课题。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推进农村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