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立  孙乃纪 《前沿》2011,(2):55-57
本文重新审视了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指出了以往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用于描述领导者和下属之间互相交换关系。以往的西方学者研究中,将领导者—成员交换设定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垂直关系之间的交换。但本文通过研究试图证明这种模式的交换并不是领导者—成员唯一的交换途径,即二者之间还可以存在着跨层级的交换模式,由此本文提出了领导—成员间的跨层级交换关系,从而对现有的LMX理论做出扩展。  相似文献   

2.
陈同扬  黄骄阳 《求索》2013,(11):83-85
社会文化情境的不同,使得领导-成员交换的关系模式和特征理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情境下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模式形态和发展过程,提出了高质量关系的本质并非完全一致,有的来源于亲情或人情的信任基础,有的则来源于工作和能力的信任基础。在交换关系的高质量和低质量两极状态之间,还存在着一些中间模式。在不同类型的关系模式中,领导和成员改善关系的方式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3.
虽然公仆式领导与公共服务动机近年来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学界对两者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仍然缺乏了解。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缺口,本研究在将公共服务动机拓展到服务动机(含公共服务动机和组织服务动机)的基础上,通过390个公务员样本检验了公仆式领导对下属服务动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主要得到如下研究结果:所开发的组织服务动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公仆式领导对下属公共服务动机、组织服务动机、职场精神力、领导成员交换关系(LMX)有正向影响,证实了职场精神力和LMX在上级公仆式领导和公务员下属公共服务动机、组织服务动机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说明公仆式领导对下属兼具道德示范与情感传递的双元激发路径;"领导下属价值观一致性"在公仆式领导对下属公共服务动机、组织服务动机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领导者可通过公仆式领导风格以身作则激发下属(尤其是价值观相似的下属)从事公共服务与组织服务的动机。  相似文献   

4.
廓清领导行为、下属信任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深入分析领导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路径十分重要。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对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二者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从理论上说明了下属信任的产生路径以及不同领导行为在此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进而明确了领导行为是如何经由下属信任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本文为进一步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5个部门或团队32位员工的开放式访谈、半开放式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员工LMX认知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LMX认知的结构是一个多维的构思,包括:上司尊重、不公平对待、支持协助、圈内归属、回报义务五个维度;LMX认知的五个认知维度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彼此存在一定的联系;LMX认知的动力基础主要来自于上司和员工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间信任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元旭  黄平 《求索》2010,(9):5-7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出口依赖局面,以及保增长、促就业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中国发生的国际服务外包活动中,发包方(主要是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在伙伴选择、外包合作中处于强势地位和买方市场。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通过对社会交换理论的阐释,从分析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区别入手论述了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间信任的作用机理和社会交换原则,为研究国际服务外包中发包方对承接方信任的产生和构建的前因性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针对跨部门、跨区域、跨系统、跨设备的公安数据共享和交换需求,从顶层设计视角出发,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领域数据对象模型的信息交换模型和相应的交换流程,实现了语义层面的信息理解和共享交换机制,为公安部门普遍性的信息交换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8.
李艳春 《求索》2014,(1):126-130
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的古老现象。本文回顾社会交换研究的历史,阐述社会交换的相关概念,论证社会交换的直接交换和间接交换两种形式。直接交换分为互惠交换和协商交换,间接交换分为合作型交换和一般化交换。同时,对直接交换的两种交换形式进行区分:在交换结果、交换信息、交换时问、交换风险、利益流动等几个方面分析互惠交换与协商交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完善公民社会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可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出现了数量增加和对抗性加剧等新的特征和趋势,表明了我国社会运行出现了相当程度的非均衡态势。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机理性原因在于群众和政府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群众和政府之间无法或不愿在体制内就各自的要求、诉愿、主张等进行"交换"。公民社会的结构地位使之能够促进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政治交换过程,从而减少体制外的群体性事件频发现象。因此应当积极培育和鼓励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发挥其"交换"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各级领导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以科学的、发展的方法指导和管理部属,重点帮助部属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过去30年中,两岸建立互信的主要机制是人际信任,但是随着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两岸互信的机制将逐渐从人际信任向制度性信任转变。但是制度性信任并非构成对人际信任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与后者完全割裂,这两种互信机制是混融在一起的。两岸双方分别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是两岸制度性信任与人际信任的结合点,也是新时期两岸建立互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2.
可信网络中信任关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实现定量描述和预测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综合考虑影响信任关系的多种要素,引入直接信任、间接信任、风险函数、奖惩函数和端点活跃度等多个决策属性,从多个角度评估信任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通过信息熵理论确立各决策属性的分类权重,克服了权重的主观判断方法.由此,解决了传统量化模型的动态变化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核心。由于社会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因此从社会基础人手是探讨两岸互信问题的关键。社会学中的社会生成原理对信任问题具有独到的分析视角,可为两岸互信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例如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意涵、机制与路径等。首先,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是一个具有自我增强效应的持续过程,它需要相关社会条件的创造;其次,两岸互信的生成机制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社会规范、社会情绪以及社会网络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后,基于上述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意涵和机制,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路径主要包括两岸积极、主动的信任教育,两岸社会制度的相互调适和两岸合作治理等。总之,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既需要相应社会条件的造就,也需要两岸双方的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14.
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正在不断形成,随着两岸互信的不断积累和共识的不断增加,两岸之间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可能性也在增长。对于海峡两岸来说,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增加双方的政治互信,而且有利于长久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已然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由于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他们无法得到城市、农村两地政府的有效服务和管理,导致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偏低。本文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8年12月在陕西省X市LH区对农民工进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以政府信任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西部农民工信任流入地政府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高素质、年轻一代的农民工对流入地政府的信任感低;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农民工越信任流入地政府;政治活动参与意愿越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农民工则越不信任流入地政府。  相似文献   

16.
尊敬的阿罗约阁下,尊敬的洛钦外长,各位部长们,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再次参加“中菲马尼拉论坛”。一年前,我在马尼拉同阿罗约阁下共同宣布论坛成立。很高兴地看到,一年来,论坛取得快速发展,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互信与合作。在此,我谨向阿罗约阁下以及所有致力于中菲友好的两国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敬意。  相似文献   

17.
18.
Wang Huiyao: You talked about the defi-cit of trus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nd how we can once again build this up. Today, we are several months into President Joe Biden's administration; what more can be done? John Thornton: I am skeptical about the grand sweeping statements about in-flection points or decoupling or Cold War analogies. For me, these statements are mostly emotional, provocative, unhelpful and wrong.  相似文献   

19.
This concept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reprises the ancient traditions of the Silk Road:solidarity,equality,trust,mutual benei t,inclusiveness 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More importantly,it also conforms to the global trend of seeking peace,cooperation and win-wi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迁移创业型家族企业:对存在的和生成的社会资本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焦 《思想战线》2005,31(1):36-45
在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中,关系网络作为社会资本在迁移创业型家族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亲缘网络是"先赋性"的社会资本,商业关系上的"结构洞"是"获得性"的社会资本。家族企业在发展中会面临信任、规范管理及发展规模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