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生态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多元化社会主体的利益,这使得生态治理无法单纯地依靠市场或者政府,而需要寻求多元主体的协同。对湖北省长江流域生态治理案例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发现了:治理主体和治理手段趋向多元化;多元治理主体间开始互动融合;政府在生态治理中作为核心行动者并发挥主导作用,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虽然开始参与到生态治理中但发挥作用不明显;多元主体间的合作融合程度决定了生态治理的整体效能。为破除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困境,需要建立生态治理的专业化机构以更科学的方法协同好政府内部的治理行动,建立市场化的生态治理机制进而协同好政府与企业的治理步伐,建立公众参与制度以协同好公众、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生态治理行为。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多元参与生态治理体系中,各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导致各主体思想意识分歧、治理方案迥异,生态治理成效并不明显。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走向多元参与的"善治"之路,通过转变地方政府治理形态、建立市场经济激励制度、扶持生态文明社会组织,不断协调和完善各主体利益,发挥协同效应,最终破解生态文明建设难题。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作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第三种力量,非政府组织致力于解决生态危机及环境问题,在生态治理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有效地遏制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弥补生态治理中政府的不足;更易于发现企业不良环境行为,并对其实施有效监督;以其来源于基层,贴近民众而成为宣传生态理念,有效培养公众生态意识的有力主体.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中村成为我国严峻的社会治理问题。城中村改造作为一种治理手段,其本质在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博弈,进而达成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在"元治理"的视阈下,以当前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为现实依托,基于"一核多元"的分析框架,着重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政府在我国城中村改造协同治理中作为规则制定者、过程协调者、监督把关者、关键裁决者、人文关怀者的五个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系统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型的"临界点"。生态文明和社会治理同属于这一系统下的子系统,它们之间应该存在协同的基础。从以协同论为视角进行的研究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治理必然发生转型,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多元共存、合作共赢和和谐共进是治理转型的基本价值导向;社会治理转型将较大程度上落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步伐;社会治理将表现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理念的和谐性,治理方式的合作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统筹协调,共同努力.然而,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目前生态治理工作陷入困境,因此充分考虑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采取相应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采取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参与生态治理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梁潇 《人民论坛》2014,(8):62-64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格局中,社会公共管理方式正在向多元化、协同治理的方向转变。协同治理能够避免单一主体社会管理方式的“失灵”,是我国社会转型、建设和谐社会与法治政府的需要。协同治理过程中,在保障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要积极发展与培育社会组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协同治理制度体系与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构建:基于府际治理的新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方政府间关系是当前府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竞争与合作关系是府际关系的两个关键维度;市场机制和科层制在协调政府间关系时具有积极的效应,但却存在着"市场失灵"和"科层制失灵"的两难管理困境;运用"府际治理"理论来协调地方政府关系,是解决两难困境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9.
社区公共治理与和谐社区的组织化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利益整合机制失灵,社区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在对和谐社区作出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认为社区公共治理结构的建构必须在行政资源的推动下,注重社区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但也面临初始行动者的生成、社区治理主体间的信任和社区治理网络的协调与整合等三个方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治理中,面临着政府体制机制缺陷、缺乏有效监督、环保意识弱化、激励结构不合理的治理困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鉴于此,为了提升生态治理成效,应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治理优化路径,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政府协同生态治理体系,消解公众生态参与难题,坚持生态良性发展理念,协调生态与经济承辅关系。  相似文献   

11.
邓文  王琦 《长江论坛》2018,(2):55-58
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目前,我国基层政府治理面临着治理理念落后、公共服务能力不强、治理职能不明确以及多元主体协调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为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必须从树立现代化治理理念、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优化基层政府治理职能、提高基层政府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能力等方面入手,促进基层善治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新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而复杂,治理主体需要运用更加复杂化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才能应对。从复杂性视角观察,现实中一些地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突出困境是复杂性系统的“拼凑式”治理,其本质是科层治理、网络治理和市场治理失灵的叠加。元治理作为一种治理理论,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较强的适切性,能够有效解决治理理论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面临的多元治理失灵问题。元治理理论赋予政府新的主体角色内涵,注重发挥政府重塑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对治理主体的组织、治理方式的规制和治理资源的整合来有效应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局面,进而提升整体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3.
多元主体协同视域下,贺州市推进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是:重视地方政府的"合理主导者"角色;发挥龙头企业的"致富带动者"角色;引入社会组织的"组织倡导者"角色;挖掘贫困群众的"核心能动者"角色;突出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者"角色。从多元主体协同来看,贺州脱贫攻坚行动中存在着主体间思想不协同、主体间职能定位不协同、主体间能力不协同、执行过程不协同等问题。推进脱贫攻坚行动,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贫困体系,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大脱贫攻坚格局。对此,要创新脱贫攻坚理念,营造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创新协调沟通平台,明确各类扶贫主体的行动边界;创新运行保障机制,提高多元参与行动的效应。  相似文献   

14.
张夺 《岭南学刊》2020,(2):22-29
生态治理现代化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生态治理主体体系和生态治理的制度机制,积极推动生态治理理念、生态治理制度以及生态治理方式等一系列治理资源的现代化转换,实现社会公正与生态公正以及生态环境的共治共享,其基本要求就是建构协同共治的生态治理体系,整合丰富多样的生态治理资源,实现多元治理主体能力的现代化。生态治理的直接目标是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其根本目的则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协同治理:创新节能减排参与机制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全能政府"思维的影响,当前政府在节能减排中采取的是单方面主导的路线,政府虽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却收效甚微。文章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在厘清多元主体参与领域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一个政府、社区、企业、环保NGO和社会公众等全面参与的节能减排协同治理模式,并指出在构建这样一种模式时,完善法规机制建设,强化信息公开、激励、监督等政策,创新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建设等是今后政策制定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领域等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综合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中国之治",应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打造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法治化的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王太明 《桂海论丛》2021,37(2):90-96
绿色发展是内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的发展于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有利于打造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动态平衡的复合型生态经济,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文明发展;塑造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复合型生态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教育引导机制、管理协调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其面临着认知困境、管理困境和发展困境,抑制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效能。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要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应当完善绿色教育体系,提升公众生态治理参与能力;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生态治理组织管理体系;优化政策支持机制,培育绿色发展动能。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学界就垃圾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当前,我国对垃圾及其治理的研究主要聚焦垃圾的概念界定、垃圾带来的影响、垃圾的分类以及垃圾治理实践等方面。今后关于垃圾的研究,应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垃圾治理模式;持续推动多学科、跨学科的互补合作研究;采取更为新颖的视角拓展垃圾研究,从而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对于我国而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意欲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环境的一系列不协调问题,它必然也涵盖生态治理领域。包容性增长的参与和共享的核心理念与生态公共治理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结合我国当前生态治理领域中新兴的公众参与势头,我们亟需改革政府单一主导的生态治理格局,包容多元治理主体,促成环保社会组织在生态治理中的平等参与和资源共享,构建中国化的生态公共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是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地区生态协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不同建设主体的作用意义重大。本文提出了加强区域生态协作机制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机制、市场运行机制和社会治理机制"三制并举",并就如何建设三种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如政府方面设立区域生态建设协调管理机构,完善生态法律、法规、规划、执法等;市场方面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等;社会方面培育生态文化、社会组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