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会通儒学"是外来宗教不断靠拢、比附、融会、贯通、接受、吸收儒家思想乃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和倾向,是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共同选择,是外来宗教中国化的核心表现形式.它使外来宗教和中国社会双方受益.认真研究"会通儒学"现象,对新时期创造有利于宗教尤其是外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环境,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引导,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西会通”与钱钟书的文化“打通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对中西学的主要态度是“中西会通”,“中体西用”、“西学中源”都是其变种。随着《管锥编》的问世,近10年来,钱钟书的文化“打通说”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钱氏“打通说”与近代“中西会通”思想的源流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拟对二者进行综合的考察,以期于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有所启示。一中西学术的会通思想起于明末,大体有两种形态:从一般意义上说,近代以来的重要社会思想家,其学说之创立,无不经东西文化之比较;狭义而言,举“会通”为旗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著名讲话中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这里明确提出了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的科学概念,深刻阐明了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着力强调了在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中要注重发挥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纽带”的作用,也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指明了方向。 中华文化多元整合的特征促进了民族…  相似文献   

4.
王月清 《群众》2022,(5):21-2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论断,标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着眼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根脉和精神特质,彰显了它与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新论断深刻地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彰显出独有的精神高度、理论深度与文化厚度。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自信之旗,确立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应有态度;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时代之问,实现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历史激活;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创新之路,完成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转化发展。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与发展的理论根基与创造母体,后者是前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念革新与价值升华。  相似文献   

6.
公元三世纪的中西方思想界,随着玄学与基督教的兴起,出现了一股解经热潮。中国以王弼等玄学家为代表,提出"得意忘言"的方法来解读典籍,融合儒道思想;西方则以奥利金等教父的释经最为活跃,主张对圣经采用"寓意解经法",会通两希文化。从文化会通的视角来看,两者在背景、语言观、思路和影响等方面都有共性;解经文本的语言也因思想会通而体现出张力性与对话性。通过比较互参,有助于深入认识两种思想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7.
外来宗教在中国生存、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努力倾向--以多种方式"会通儒学",特别是尽力阐明佛儒、伊儒、耶儒相通或同源."会通儒学"活动不仅使外来宗教因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推动了中外思想文化的顺利交流,对21世纪外来宗教如何与我国社会相适应,从而积极服务社会,促进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来,习近平主席就弘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许多高见,对我们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范围和重点,路径和方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等等,是重要的指示。习主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农耕文明为依托,以和谐精神为内核,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出国门,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影响力日益扩大。在融入世界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必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最深沉的自信,中华文化自信的内蕴深厚、底气十足,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对充实中华文化自信内蕴及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对其精神内核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实现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和法治建设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于5月12日在京举办了以"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的"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017"论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进一步充实丰富论坛成果,出版专题论文集,推进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化相关领域研究取得更  相似文献   

12.
孟子和普罗泰戈拉人学思想有其会通之处:孟子的“人性皆善”的思想与普罗泰戈拉的“人皆有美德”的思想会通“,万物皆备于我”的理论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论会通,深入研究这些会通,可以加深对中西哲学融合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多次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性,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对近十年来国内民族精神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不仅可以具体呈现民族精神研究的实况,还有助于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是以"天下归仁"为核心,以修身成仁的身心和谐精神、推己及人的人际和谐精神、大同世界的社会和谐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天人和谐精神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前进》2017,(12)
<正>一、时代的课题,历史的需要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数千年发展的动力,也是当前和今后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在延续传统文化血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开创灿烂辉煌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改变了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个不可  相似文献   

16.
朱文华 《岭南学刊》2008,4(2):92-96
以和谐文化视域研究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和谐文化理念为指导,在多样性与主导性、民族性与开放性、传统与创新的和谐中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国正在融入的全球化实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传统、他国文化相和谐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7.
刘海年 《人权》2008,(6):12-15
中国古代先哲有言"圣人有以见天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其意思是,有高尚道德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为人们铭记的人,能以天下形势之发展,将不同文化观念加以会合变通,制定符合大众要求的典常、规范,以推动社会发展。这话见解精辟,富有哲理。可依之回顾历史,也可依之观察现  相似文献   

18.
李道湘 《台声》2000,(11):7-9
“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理论的正确。从其政治层面而言,它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反映了香港、澳门人的回归愿望;从其文化层面而言,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对统一的追求,表现了“和而不同”、容纳百川的气概,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一国两制”与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永恒信念 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到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它顺应了全体中国人的和平统一的愿望和要求,也说明了它符合和适应香港、澳门的实际,同时也适应和符合国际社会和平发展潮流。而从其更…  相似文献   

19.
纪红梅  邰鹏峰 《传承》2010,(9):148-149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改良和创新。当代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为中国文化的创新之源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再造中华民族的创新形象。  相似文献   

20.
金莉 《人民论坛》2013,(11):202-204
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潮中,一批学者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在现代仍有价值,他们会通中西、融贯古今,创立了新儒家这一重要的学术流派.新儒家内部学人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各有不同,其中有人形成了将儒学与现代政治制度紧密结合的儒家宪政主义,其理论建基于儒学自身的政治主张、历史地位和思想传统,但想要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实行则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