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随着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的Web 2.0快速发展,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在网络空间人际互动的解释力和应用性受到较大挑战。本文以粉丝社群为例,结合社会网络视角,从结构与情感的维度梳理了社交平台社群互动的三种类型。在与线下社群互动的比较中厘清社交平台社群互动仪式链的特点,对在网络场域中应用的柯林斯的理论模型做出了一定程度的修正。社交平台社群的互动仪式链模型,对我国当前的新生代网民治理、网络舆情管理、互联网平台治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技术推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使其成为当下爱国主义表达新阵地。爱国粉丝基于社交网络形成了新的关系社群,与国家、民族等话题的勾连,使得爱国粉丝社群的社交实践在现实舆论战中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其成员组成及行为特征、思想特征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社交化趋向,社会实践形成了社群内部、社群与外部世界的集体协同。对爱国粉丝社群的群体演变、群体特征及其集体协同的研究对于当下网络舆论生态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情感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知到行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情感认同的重要性,通过优化情感认同环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互动、合理运用情感认同载体等方式,促使社会成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6,(8)
作为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产生的情感和意识归属感,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合法性呈现与社会成员情感归属的互动过程。"四个全面"作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战略布局,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紧密关联,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增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不可忽视其在意识形态认同、政党认同、政治组织认同方面遭遇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侦查集体心理是指侦查集体内部所具有的心理倾向、态度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心理体系在侦查集体成员身上的体现。侦查集体心理特征主要有:集体归属感,集体荣誉感,集体认同感。侦查集体的心理效应主要表现在:互动效应,激励效应,稳定效应和心理动荡效应。侦查集体心理对其成员的影响方式有: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标准化倾向,社会从众行为。侦查集体对其成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热爱侦查集体、关心侦查集体,完成侦查任务好、指挥人员威信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空间与现实空间日渐融合,网络社群的影响力超越了网络空间。网络社群不仅是一种虚拟空间的产物,而且在社群互动模式、地理社区的网络社群化、社会组织的去实体化等方面与现实社会产生融合。这种线下融合趋势客观上要求网络社群治理在思维方式与制度层面产生变革,应综合互联网治理和社会治理,构建多元化、协同化、智能化的创新型网络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王琪 《前沿》2011,(1):166-169
网络社群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而进行网络互动,形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和网络群体意识的相对稳定的人群。网络社群具有非身体在场的互动模式、交往纽带的网缘化、群体的边界确定与不确定性特点。网络社群的构成因素有网络空间、角色或网名、群体目标和规范并具有独特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曾玲 《思想战线》2007,33(2):83-90
坟山组织普遍存在于东南亚华人社会。在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移民各帮群都建有自己的坟(义)山,多以亭称之。帮群坟山不仅为了解决本帮群移民的身后葬地问题,同时也有界定社群成员身份、促进社群认同与凝聚力的重要功能。社团总坟是社群认同的象征,是帮群的总机构、社群共祖之所在,通过建构和祭祀社群共祖来达致宗乡社群之整合。  相似文献   

9.
匡文波 《人民论坛》2020,(1):136-137
“夸夸群”的实质是以情感为基点而集结的“网络社群”,目的是为了满足被认同的心理需求与网络用户的娱乐需求,它的爆火折射出现代网络用户的深层心理需求依然是寻求认同。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今天,网络心理建设与疏导,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民间交流日渐成为两岸交流的重心,与此相应,两岸关系理论需要从"国家中心"走向"社会中心"。但是既有的"联锁社群"理论在解释两岸民间交流时仍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对"关系"本身的忽视;而"关系网"恰恰是两岸民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是"两岸社会"的基本组织模式。其中,强关系传递了情感、信任和影响力,弱关系传递了信息。社会网络比身份认同对两岸民间行动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员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进行的群际接触和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将发生积极变化。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文章认为社会互动过程、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文化适应策略和群际接触理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基础。文章提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基于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促进人际吸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强民族交往认知,强化情感联结纽带,促进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的转化;加强民族文化适应策略引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加强民族接触与互动,增进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相似文献   

12.
回族教育的当代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回族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回族教育呈现出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双重性的特点。回族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两难选择”。如何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是回族教育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现实生活中,回族穆斯林必须首选世俗教育即普通教育作为回族教育的重心,伊斯兰宗教教育应成为推动回族普通教育发展的促动器。  相似文献   

13.
马强 《思想战线》2012,38(4):21-25
穆斯林的仪式可分为宗教崇拜仪式和社会生活仪式。生命周期仪式规范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行为和活动,包含了宗教和社会两方面的意义,"守俗"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有"守教"的意义。穆斯林移民的社会融入是保留了宗教崇拜功修之后的选择性融入,移民恪守生命周期仪式的意义在于塑造群体的认同,保持移民文化的伊斯兰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网络媒体为载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社会拓展与辐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网民社会群体所接受与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空间的辐射和融入,对于克服网络媒体"双刃剑"效应中的负面影响,激发网络社会"正能量",营造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舆论环境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社群的迅速发展,社群发起式网络团购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商家的重视。社群发起式网络团购的重点在于"团",而不在于"购"。网络运营商应确保社群成员得到真实的产品信息,使消费者对社群形成较高的信任度,以利于社群的发展与团购交易数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族群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社会分类,族群认同是一种社会性的心理与文化反应,也是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本文试图从文化分析的维度,分析族群认同的社会特性以及在社会互动与民族-国家建构工程中的作用,并通过对两种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与族群民族主义)的分析,探讨如何在承认族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协调社会成员多重身份认同中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7.
回族穆斯林在伊斯兰教消费观的影响下,其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受到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制约,形成了回族穆斯林独有的消费文化。在宗教信仰的制约下,回族穆斯林群体间通过秉持共同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模式展现出一定的民族认同感。笔者以新疆石河子六宫村为例,对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的现状、特点及成因进行研究,并作出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从隔离走向融合:城中村青年社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青年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兴群体,在与城市市民的互动过程中出现了社群隔离现象,导致其陷入权利贫困、能力贫困和动力贫困状态,严重阻碍了城中村青年农民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的历史进程。社会融合是消除社群隔离、促进和谐共融、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途径,是城中村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激发城中村青年群体强劲发展活力和动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在穆斯林世界中,女性、身体、体育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纵横虬结,在历史中互相生成,在现实中相互制约。从伊斯兰文化经典中探源,可知女性体育与宗教并不互斥。其矛盾焦点在于本应遮蔽的女性身体却在运动中暴露了出来。世易时移,穆斯林女性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在充满争议的文化背景中艰难前行,逐步得到了社会认同。穆斯林女性通过体育参与正渐渐跨越了男女性别隔离的鸿沟。体育参与也成为西方化和世俗势力对女性渗透的阵地及穆斯林移民女性融入主流社会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大虚拟趣缘社区快速成为女性青年交换行为的主要场域,在这些线上交换行为之中,悄然萌生了与费孝通指向的“去人情化”分殊的情感与理性的交融关系。这样的嵌合看似构成了消费领域的反资本逻辑,然而,情感与熟人因素的介入实则可能暗含了新的权力结构。本文以女性青年消费主导的时尚类虚拟趣缘社区为例,通过对20位受访者的深度访谈与6个网络社群的网络民族志研究,深入探讨虚拟趣缘社区及其中交换行为的秩序。研究发现,在虚拟趣缘社区下形成了在信任、趣味、工具三重关系和情感、理性两重倾向下的不同交换逻辑,交换逻辑代替“买卖”成为群体分野的关键要素。群体分野造就了社群结构,情感作为结构权力的一部分不断隐藏和矮化工具理性,造成了社群关系的不平等与对成员合理利益诉求的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