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东方老外”的忧虑(埃及)侯赛因我们国家有句俗语:士居一地四十日,便成那里一居民。我到中国已经两年,因此可以说是半个北京人加半个开罗人。两年前刚到北京时,对北京的了解几近于零,所以“下车伊始”,就以我独特的方法,去了解北京,了解中国人。我想,了解...  相似文献   

2.
“慢点儿”的哲理[韩国]闵椿基我是韩国人,来北京三年了。这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悟出了”慢点儿”的哲理。来北京前,我有一个毛病,老爱着急,一着急心就马上跳得厉害。我想,这个毛病是我在韩国生活19年的“积累”──韩国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快点儿”,这句话甚至...  相似文献   

3.
“我能一个人从小山村来到北京。我就能从北京走向纽约,前提是必须好好学习!因为我知道,人生最大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相似文献   

4.
速读     
《人民公安》2009,(1):9-9
“全世界那么多男人.我就不信没有成年后死了爹妈的。” ——北京一女硕士征婚.条件之一是男方父母须双亡。该女子的征婚条件匪夷所思,面对网友的指责,她依然理直气壮。  相似文献   

5.
余婧 《民主与法制》2013,(18):68-69
2009年3月的一个中午,福建省某市的一个广告公司楼下,站着一胖一瘦两位五十多岁的中年女子,一个劲儿地往楼里边张望,显得非常焦急。这时,里边出来了一个年轻的女人直奔两人而来.一边喊着:“妈,你们怎么在这儿啊?我是不会跟你们回去的!”这瘦大妈是唉声叹气:“女儿啊,不是妈说你,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你不能这么任性啊!你赶紧带着孩子跟你婆婆回去吧!”这时胖大妈也急得快哭出来了:“那件事情都是我这个老人太自私了,你要惩罚就惩罚我吧!可孩子不能没有爸爸啊!  相似文献   

6.
开心乐园     
一天,一名学生在厕所门口遇见自己的英文老师,女学生说:“老师,刚刚我在厕所看见很多蚂蚁,好恶心!”因为不久前教过蚂蚁这个单词,英文老师顺口问道:“蚂蚁怎么说?”女学生吃惊地看着老师说:“蚂蚁什么都没说。”参加完一个活动后,四位律师聚在火车的包厢里,他们决定各自说一下自己的缺点。第一个人说:“我经常喝得酩酊大醉。”第二个人说:“我经常赌博。”第三个人说:“我经常挑逗漂亮女子。”他们说完后,都看着第四个人,“我最爱传闲话。”第四个人说道。两个朋友去看一部新的立体电影,电影一开始就是令人紧张的滑行轨道车场面。其中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北京“JEAN’S”酒吧,以门口的“瓦片”和依傍的秀丽湖水为托衬,是极具时代感与北京文化的特色酒吧,也是京城众多记者安排重要采访的一个佳境。五月一个明媚的午后,笔者在这里领略了一位纤纤女子的精彩魅力。我们的采访缘于这位女子正在悄悄打造的即将震撼北京的酒吧餐饮街——好运街。她就是姜海琳,北京好运公司总经理,人大代表,在读法律硕士。  相似文献   

8.
一个半裸的女子泡在水中说“爱我就来泡我”,一小孩看到武汉某公交车身上的这则广告,就问妈妈是什么意思?因家长觉得广告词太低俗,难以启齿,不便给小孩解释,—较真就将公交公司告到工商部门。欣闻在工商部门的干预下,“爱我就来泡我”的车身广告词已改为“威宁温泉欢迎您”。  相似文献   

9.
三里屯,北京著名的洒吧一条街, 冬日的下午,刚打开店面的丁薇接受了 记者的采访,酒吧里飘荡出舒缓的轻音 乐和丝丝暖意让人忘记了屋外的寒冷。 丁薇给人的印象是阳光、活力而洋 气十足,一袭黑衣的她一落座,就开门 见山地说道:“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就 知道,我的机会又来了!”然后伸出右 手的食指和中指,作一个“V”字型,意 味着她将要胜利。  相似文献   

10.
到延安去!     
延 安,是一个令我怦然心动的地方,是 63年前我翘首东望的“日 出之乡”,是我追逐和拥有光明的起点,此生今世真正生活的开始。   我是四川省广安县人,原名张志莲。我父亲是四川高等师范学校首期毕业生,在岳 池、南充、万县等地当过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担任过四川省主席杨森的秘书兼家庭 教师。我母亲也曾是小学教师,辛亥革命时成了“解放脚”,可以说,这是一个思想进步的 家庭。我是长女,下面有六个弟弟 ,一个妹妹。父亲对我基本上是“无为不治” ,既不要求 我缠足、穿耳孔,又不赞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习俗,而是主…  相似文献   

11.
同一个中华     
中国代表团、中国香港代表团和中国台北、澳门代表团均参加了七届远南运动会。在运动员村里,在赛场上,脉管中都流淌着中华血的同胞兄弟相见,感觉分外亲切。 在国际区的楼前,有个很大的漫坡,坐轮椅的人要上这个坡略显吃力。有一次我从坡前走过,看见一位运动员努力地驱动轮椅向坡上走,便过去帮他。待我们上了坡后,他感激地回头对我说:“谢谢!”——他说的是很纯正的普通话。“你从哪儿来?”我立即用北京腔问。“台北。”他信口回答。“一开口就知道都是中国人,北京人管这叫‘口儿正’。”我  相似文献   

12.
被罚之后的反思阎焕东(文化部办公厅)去年初冬的一个早晨,我从南方出差回到北京。走出检票口的时候,外面正下着小雨,天上黑沉沉的,地上是一洼一注的泥水,熙熙攘攘的旅客就在泥水里匆匆地踏来踏去。偌大的站前广场就象老舍谈旧北京所说的那样一个“墨盒子”。我觉得...  相似文献   

13.
江风 《统一论坛》2004,(3):47-49
我一个电话打过去,不多久,李竞芬就风风火火地赶来。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远远看到一位剪着短发,身材适中的女子, 迈着大步走过来,我就知道是她了。刚来湾区时,我就听同业人介绍过她,一个颇有声望的社会活动家,一个连接两岸与海外华人的独特纽带,一位成功的商界人物,如此多的溢美之词,让人凭添一些好奇。于是有了今天的会面。“我是台湾出生,祖籍江苏。曾经做过岛内的‘侨务委员’。2003年8月30日,我辞去‘侨务委员’,接  相似文献   

14.
日前,笔者随旅游团到广州、深圳、珠海旅游观光。下车伊始,当地接站的女导游就郑重其事地告诫我们:对本地的青年女子不能称呼“小姐”,一律要叫“靓女”,否则就会自讨没趣。我不解其意,刨根寻底问其缘故,原来,这里的“小姐”是专指那些“三陪女”、“发廊按摩女”的。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小姐”是“对未出嫁的女子的尊称”,只有大家闺秀富家女子才能荣享其名。新中国建立后,为体现男女平等之精神,不论伟岸壮男,还是窈窕淑女,皆呼以“同志”、“师傅”。  相似文献   

15.
“我太爱相声了,我太讨厌这支队伍了!现在是文盲半文盲说相声,能出彩儿吗?” 马季有17个弟子,“我收徒弟,首先要人品好,再看是不是这块料,但有时也看走眼。” 马季有一个独生子,叫马东,是湖南卫视《有话好说》的主持人。马季先生常对他说:“别对人说我是你爸爸,有本事你就干,没本事你就下来。”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记者赶到马季先生的家采访。马季自题为“笑人居”的家在奥运村预留地的洼里乡,院落里有两座精致的灰色二层别墅,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宽敞得实在让人羡慕。 随马季先生上到其中一栋别墅的二层,好大的一个书房…  相似文献   

16.
正常与反常     
我和妻子曾在北京一处筒子楼住过,妻子常给我这样的“提醒”:“求求你把男厕所的自来水管的开关关了。”原来,有些人在厕所方便后拧开自来水管开关冲水后,就忘了关,以致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妻子说:“那些水都浪费了,多可惜呀!”我时常不以为然。公家的自来水哗哗地流,关你什么事。妻说:不关我什么事,可我看到自来水白白流掉就心疼。我不想与她计较,因为我知道惹火了她没有好果子吃,便依了她。不久,妻收拾行装,回东北老家了。留下我一个人,不免在屋里胡思乱想,我渐渐觉得,我不以为然,那是错的。公家的自来水哗哗地白流,你去把它关了,只是…  相似文献   

17.
郭伟  林晨 《福建乡土》2011,(6):52-53
我从10岁起至今已经无数次地走进北京。北京在我的心中绝对是“神圣”的,在全世界所有的华人心中,北京都是至高无上的。我相信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城市能取代北京在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我爱北京,是孩童时从一首歌的歌词中认识她的,歌词是这样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相似文献   

18.
李冰 《思想工作》2006,(2):33-33
“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朵......”席慕容,这是个与多少人的青春记忆无法切割的名字。如今这个有着蒙古族名字的女诗人来到了北京。虽然隔着那道浅浅的海峡,这位台湾女诗人的文字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无声地吹拂了过来,就像她在那个海岛上每年都能敏感地嗅到来自故乡--内蒙古高原上的风一样。1981年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首次在内地出版。第一次回到草原那天是个周日,中华世纪坛大屏幕厅早早就座无虚席。一袭黑色衣裙的她出场了,挺拔的身材,略高的颧骨,有些细长的眼睛,原来她有着一张蒙古族人的脸,那是一张与她…  相似文献   

19.
脂肪球时光     
宇文正 《台声》2013,(8):61-62
记忆的牵引是很奇妙的,我望着前方的女子,脑海里涌出了大学时认识的一建筑系同学身影。是这样的,下公车后,我走在一位女子后面,因修马路的关系,一群人只能走成一列小纵队,无法“超车”,我只能紧紧跟随一位看来年纪与我相仿的女子后面,视线并不得不落在她的背上。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我79岁,假如我能够举着奥林匹克的火炬在北京,那最好。”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日前在央视接受访谈时表达了自己的深切期望。“我不敢奢望最后点火,我只想真正地举着火炬在北京的街上,进入运动场也好,没进入运动场也好,只要跑上一段我就心满意足了。”何振梁,1955年结缘体育到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在近50年走向体育、走向奥运的过程中,永不言悔、永不放弃,与北京一道守得奥运花开中国,是中国人追梦奥运的象征性人物。“奥运老人”的心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