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樊纲 《政策》2001,(10)
重视城市化水平过低所产生的问题 过去20年,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一个因素是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使1.5亿——2亿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非农产业,收入得以提高,使中国的市场得以扩大。但在另一方面,以劳动者离土不离乡为特征的“农村工业化”过程,也导致了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工业化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到1999年底,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约为53%;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的32%。也  相似文献   

2.
徐明康 《创造》2000,(11):23-24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实现从传统的农业化经济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经济社会的转变,是我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体现。  一、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城市化的加快。其次,第二产业的发展要求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一定程度的聚集,以获得某种外部经济效益。再次,第一、二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要求有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为其提供生产、生活方面的服务,这样就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最后,经济的发展使聚集于城镇的人口…  相似文献   

3.
城市聚集效应与城市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凯 《前沿》2006,(4):85-90
本文从工业集聚效应入手,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只有建立和发展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才能使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得以实现。城市聚集过度、聚集不足和超经济聚集都会造成聚集的不经济性。单纯通过乡镇工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的城镇化道路有失偏颇。发展小城镇只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村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化。全面的城市化战略应该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障运行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基本养老保障要与农村接轨,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这既是消除城乡差别,适应我国农村城市化必然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建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5.
《人大论坛》2009,(12):F0002-F0002,I0001,I0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城镇是区域经济增长极。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动服务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润霞 《传承》2009,(14):32-3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其自身素质;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通过大力推进中国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建立健全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苏南农村城市化进程迅猛,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转化,大量农村居民向小城镇集聚。其基本特点,就是发展乡镇工业与小城镇建设同步进行,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走“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路子。城市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历史潮流,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工业化而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国家或地区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其自身素质;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通过大力推进中国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建立健全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民工现象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普遍现象 ,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了农民工这种扭曲的方式。农民工现象产生于我国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 ,而且这种现象还通过种种途径不断地自我强化 ,为我国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城市化进程设置了障碍。要通过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加大农村的人力资本积累的方式来解决农民工身份与职业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义良 《人民论坛》2014,(8):171-173
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市生存发展,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较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前,我国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市生存发展,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较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前,我国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的发展,应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这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城镇化既是一个关系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问题,又是一项实践性、政策性很强的艰巨工程。发展乡镇企业是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乡镇企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发展起来的。到1999年底,全国乡镇企业达2071万个,职工1.27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7%,全年实现增加值24883亿元、出口交货值7744亿元、利润总额598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790亿元、支付职工工资6597亿元。目前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工业增加值的49%、出口交货值的38%、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4%和农民收入的34%来自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对推动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起了  相似文献   

13.
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城市化浅探白旭芳农村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击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城市化之路,确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虽然目前我国仅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但是随着八九十年代我国乡镇企业第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一般而言,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并非只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特殊结果,而是很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都曾出现过的普遍现象。解决的途径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工业集中的城市经济,吸收农村劳动力,到一定阶段再集中精力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量减少,地理和社会环境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就决定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发展具有自身特殊性。一、农业劳动力过多与劳动力素质严重退化同时并存珠江三角洲在工…  相似文献   

15.
李清泉 《理论月刊》2003,(10):152-154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已处于一个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过渡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共同构成我国社会大发展的主旋律。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和内容,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和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加速社会大发展,必须建立起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并使之协调发展,以促使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将“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上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点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要推动城市化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小城镇。一、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世界多数国家,都把小城镇列入城币系列,并成为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不高。至1998年底,全国近70%以上人口为乡村人口,总量达8.6868亿人。从就业情况看,1996年我国乡村劳动力共有4528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与城市化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人口流动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繁荣了城市社会经济,又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大,供过于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十二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仅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15亿。庞大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使我国的就业面临巨大的难题。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一个最突出...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农村劳务输出问题的产生 当前,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大国,农村劳 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已有2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 小批量外出始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和放松对劳动力流动 计划控制的初期。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 和劳动力具有的商品属性在理论上的认可,农村劳动力开始借助 市场力量,穿越城乡之间的障碍,形成了势不可挡的转移大军。以 四川省为例,2002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已有1300多万人实现 转移。其中,跨省输出的劳动力超过600万人,海外劳务输出的人 员约有1.5万人,预计全年实现劳务收入约400亿元,农民人均 劳务收入已占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左右。尽管如此,截 止2003年,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部课 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 其结论是现阶段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1.52亿人。如果 再考虑技术进步和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等因 素,农业剩余劳动将有1.8亿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向农 业以外转移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0.
影响妇女有效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鹏 《中国妇运》2010,(3):29-31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农业女性化日益突出,农村妇女正在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农村妇女劳动力已经占农业劳动力总量的60%以上。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农民不仅面临国内市场、而且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如何提升这些弱小农户的市场竞争力,迫切需要农业经营组织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