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域是国家经济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是占全国70%以上人口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实体,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就如何以县域的壮大发展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和本区域、相关区域的协调发展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同时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也不高,如何有效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推进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化,是引导整个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并提出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进入加速推进城镇化的时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只有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才能从根本上为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积极的条件,才能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问题,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广东区域经济差异发展的态势及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区域经济发展都较快,但区域经济差异却呈扩大态势。完善和创新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是:必须把加快山区发展作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工作重点;加快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走有利于区域协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城镇化道路;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移民搬迁和异地扶贫。  相似文献   

6.
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村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无数事实表明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本文运用一个县城镇建设发展的具体事例 ,对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 ,就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韩锋 《淮海论坛》2013,(3):12-13
农村城镇化就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镇化作为“四化”重要内容.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的目标,同时指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紧密相关,如何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时代课题。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推进农村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9.
何锡华 《思想战线》2002,28(3):30-33
农村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产生的不良后果 ,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正确认识云南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这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现实问题 ,更要立足于解决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生产力区域布局、农产品转化和农村城镇化等重大问题。为此 ,应立足于云南省的资源优势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进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和劳动力的转移而产生的,并将长时期存在。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的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三大地带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距,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因素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为尽快缩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对农村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根据农村三次产业区域布局的实际情况,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叶韬 《人大论坛》2007,(8):F0002-F0002,I0001
一、我省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7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重要谈话的20年来,全省乡镇企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我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正在用乡镇企业大发展大提高的实践.逐步探索一条符合省情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土地在农民家庭经营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各地展开。但由于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法制化是目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正>分类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有利于聚合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投资针对性,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前,小城镇分类发展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分类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一、切实提高对小城镇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环节。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重要载体,又是重要动力。要加快  相似文献   

15.
“加快发展,富民强国”积极实施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我国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选择,是作为我国“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是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发展趋势,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所作出的科学决策。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体系必须形成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协调的完整体系。同时,应注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是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其表现为:一是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即农…  相似文献   

16.
论城乡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部署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任务时,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八个方面的任务之一,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对新形势下城乡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考察现阶段中国改革与发展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这一中心任务,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狠抓专用玉米、优质小麦、优质杂粮生产,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坚持城乡统筹,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断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力度;坚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约束因素主要有土地资源稀缺、农村人口的规模与素质不理想、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等方面。基于这些约束因素,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选择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有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充分考虑农村城镇化的相关条件和制约因素;四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实发展道路,要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城镇建设应强调结构特色化,城镇建设资金的解决应走来源多元化之路,还应充分强调土地使用集约化。  相似文献   

19.
<正>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省委八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城镇化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抓好城镇化的责任感紧迫感,把城镇化路子走正,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十要十不要"。  相似文献   

20.
朱亚文  王义勇 《群众》2008,(2):22-23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振兴苏北,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环节,是苏北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等五个地级市,面积5.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52%;人口3281.12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4.8%。近几年来。苏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滞后于全省总体水平,与苏南、苏中地区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认为要实现苏北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五市协作,形成发展合力,走徐、连、淮、盐、宿五市经济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