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春爆发的非典疫情,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在我国政府的领导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住了疫情,取得了抗击“非典”战役的伟大胜利。然而危机过后,人们不得不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制度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反思,笔者认为,通过对国内外危机管理理论和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危机管理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王箭 《前沿》2012,(18):191-192
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子单元,学校还具有人员聚集度高,人员受教育程度高及社会关注度高的“三高”特点,学校的稳定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因此,学校危机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危机管理系统框架的建立也是提高学校危机管理效率的必经途径.学校危机系统的建立离不开组织支持、法律支持和社会支持.在具体系统构件上,包括危机监测子系统、危机处理子系统以及危机善后系统.  相似文献   

3.
后“非典”时期的中国行政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典型肺炎”疫情危机 ,在对公众健康、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 ,也促使人们对政府管理、传统生活方式乃至公众思维等方面进行反思。就政府管理而言 ,“非典”疫情昭示我们 ,后“非典”时期的中国行政管理必须实行四大方面的变革 :从行政信息专属到行政信息公开、从常态管理到危机管理与常态管理并重、从借助传统政治优势到建立制度化的治理合作伙伴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忽视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到全面关注行政管理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4.
透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光 《前沿》2004,(6):99-102
多年来 ,我国成功地抗击了多起以天灾人祸为主的危机事件的发生 ,特别是 2 0 0 3年抗击“非典”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成功 ,为我国政府以后的危机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这就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建立具有本国特点的政府危机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强调了危机防范在整个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危机防范的有效手段是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问题”管理模式。文章将“问题”管理的内容及流程划分为“问题”的搜索、“问题”的分类整理和“问题”的分析三个方面。本文重点并详细阐述了“问题”管理这三个方面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6.
田新朝 《中国减灾》2008,(11):22-23
“非典”后我国的危机管理得到了全社会较多的关注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茫然对付状态逐步转变为有计划、有准备的理性应对危机的全新境界,危机管理迈上了良性发展的新阶段。2006年1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个省份相继制定了总体应急预案,初步建立了分级分类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重点加强应急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7.
这是危机和挑战不断的十年——从“非典”到禽流感,从汶川大地震到玉树强震,从雨雪冰冻灾害到舟曲特大泥石流,从国际金融危机来袭到欧债危机蔓延……十年走过的路并不平坦。这是沉着有效应对的十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不畏艰险、众志成城,成功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实现了历史性进步和跨越。  相似文献   

8.
张玉来 《人民论坛》2014,(2):20-23,256
日本公共危机治理机制建立在灾害应对长期实践基础之上,它具有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演进特征,并与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形成了制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特征。21世纪以来,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东亚非典疫情(SARS)等事件导致全球公共危机问题更加凸显和严峻,这也影响到日本公共危机治理模式,它出现了向一元化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20年来发生的事态老的如瘟疫、霍乱、黄热病、狂犬病、结核病等又在死灰复燃,而新的疾病如艾滋病、莱姆病、军团病、尼巴病、汉塔病、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几乎接踵而至。尤其是这次“非典”的暴发,震惊了世界。“非典”危机,似乎是在警告:人类跟疾病的较量根本就没结束,也许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各种灾害抗争的历史。就在最近几年内,美国发生了“9.11“事件,日本发生了O-157传染病,欧洲爆发了疯牛病,非洲出现了埃博拉病毒……各种危机总是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时刻袭击人类。近日,在加拿大发生的“疑似非典”流行病使信冬明春SARS有可能会卷土重来的预言再次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到底该如何正确看待危机并能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危机?让我们听听专家学者等怎么说。  相似文献   

11.
从抗击非典看政府危机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政府的危机管理对策包括:科学判定形势,采取断然措施;成功开展危机公关,正确引导民众;依法实施危机应对措施,明确政府和相关主体的权责关系;发挥领袖人物的表率作用,鼓舞士气;借助国际力量,构筑多边合作平台;切实做好善后工作,恢复社会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的要义就是根据公共危机事件的生命周期规律,通过“防、测、报、抗、救、援、建、改”八个环节开展公共危机的预防与处理工作。其管理机制的建设必须与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与管理方式变革相适应,以“有限政府”、“多中心治理”、“服务型管理”等先进理念为指导,着重加强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建立高效的危机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组建专业的危机救援队伍、增强社区危机自救能力、制定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宪法第四次修正案将“戒严”修改为“紧急状态”,标志着我国对紧急危机认识的深化和国家危机行政管理的发展。作为紧急突发事件危机多发国家,“紧急状态”概念在宪法中的使用,为我国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紧急状态行政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将有力地推动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危机应对事业的前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管理是政府组织相关力量在监测、预警、控制以及消解危机性事件的生成、演进与影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我国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建立健全我国危机管理机制,应加强危机管理中政府职能研究,提高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处置能力;应以危机应急预案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反应快捷的应急机制;应加强应急法制化建设,依法对突发事件进行科学管理;应重视危机事件善后处理系统建设。建立危机管理资料库,不断提高政府处置危机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非典”危机检验着政府的职能和效率,透过应对“非典”危机重新审视政府现行管理模式中的弊端或问题,对优化发展环境,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或危机以及政府体制创新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美国在处理台海问题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其国内法律为框架、模糊战略和“维持现状”策略的台海危机管理结构模式。冷战结束后。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的演变特别是“台独”分裂活动,不仅对台海局势造成了重大的战略险情,也给美国长期坚持的“维持现状”政策带来了冲击,使美国的台海危机管理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战略困境。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态势正在不断形成,这对美国的两岸政策及其台海危机管理模式都将带来重大挑战。美国长期坚持“以台制华”的冷战思维无疑是严重制约其台海危机管理效能充分发挥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各种危机,例如石油危机、战争危机、金融危机、财政危机以及地震、洪水造成的危机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今年发生的“非典”事件,是典型的公共事务危机。在“非典”危机的发生、处理过程中,新闻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存危机事件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愈加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8.
依法加强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 ,在我国防治非典性肺炎工作的关键时刻 ,国务院公布施行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它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防治非典的实践进一步表明 ,必须健全和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 ,对各种危机实行依法管理。危机管理为什么必须依法进行 ?首先 ,这是由我国社会性质和治国的基本方略决定的。我国要建设法制社会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政府管什么、怎样管 ,都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政府的所有管理行为 ,包括危机管理 ,理所当然必须依法进行。应对突发事件可能需要“特事特办” ,但…  相似文献   

19.
《时事资料手册》2005,(5):27-28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危机。如“9·11”事件、非典暴发、禽流感流行以及印度洋地震海啸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重大危机应对工作势在必行。“应急预案”从一个生僻词逐渐变成了流行语。在我国。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开始成为严重威胁。全球新发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如何应对这些危机?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如何?我们编发这一组稿件。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国际政治学家查尔斯.赫尔曼提出,外交危机管理中必须引入“处境变量”因素,进行一种处境分析。国际危机的威胁程度、时间紧迫与否、情景意外程度三大特性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对外部国际危机进行管理的“处境模式”。政治家可以根据处境模式中八种不同的处境类型,进行不同的危机管理和对外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