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舆论的控制以及对信息的垄断,往往推动突发事件快速形成并使事态发展难以预测,继而引发公关危机,给公安机关应对和有效处置涉警危机带来难度。本文以大连市公安局处置2013年"刘巍巍下跪维权"事件为例,就公安机关应对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引发的公关危机策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政府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往往居于整个工作的核心地位.媒体是危机传播的途径,同时也是危机控制的关键.媒体是把双刃剑,挥舞得好,可以变危险为机遇;挥舞得滥,则会使事件陷入更深的危机.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处于危机管理的关键位置,在出现危机时常常是媒体追踪的重点人物,能否与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对组织摆脱危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媒体新形态,具有信息简短、传播迅速、交互性强、开放度高的鲜明特点。新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易使事件升级为高校危机。新媒体的强大传播能量及公众影响力,使高校危机公关面临严峻挑战。文章讨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的成因及类型,探讨其公关策略,为高校危机管理走向现代化与科学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突发事件与政府社交媒体之间具有天然联系,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回应也日渐成为政府社交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但由于我国政务社交媒体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应急传播优势尚未凸显、应急传播制度建设喜忧参半等问题,亟需补足制度短板,通过建立制定社交媒体危机传播管理的宏观体系、建立危机信息联盟、第三方在场的专业化转型等具体措施,优化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和应急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报告显示民意对社会现实展示出的强大影响力和社会重大舆论形成周期的缩短,使我国的社会舆情事件数量不断攀升。在我国,危机已不再是单个随机事件本身,而是作为一种社会常态存在。这一社会现实对新闻媒体工作者提出考验:突发事件一旦涉及民族因素时,新闻媒体如何迅速应对以正确引导舆论?民族新闻的报道,在突发事件中具有怎样的特点,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相关报道?这给新闻媒体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也显示出突发事件中民族新闻报道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突发事件危机公关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充分理解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快速进行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公关,有效地引导公众舆论,构建良好的舆论传播环境,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政府和媒体共同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7.
警察临战危机管理中的新闻传播策略,旨在掌握报道的主动权,有效管理现场媒体,从而澄清事实真相,消除公众误解,维护和恢复警察组织形象。本文分析了警察临战状态下媒体工作的特点和性质,并对警察临战危机关系管理的原则和应对新闻媒体的若干技巧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全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但由于网络传播的不确定性及评论的主观性,造成信息的经常性异化或失实,而产生负面效应。文章分析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原因和负面舆情的影响,并代入"品牌传播"、"人际传播"、"全媒体传播"等有关理论与方法,探讨了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如何有效地应对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在警方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和"小印度骚乱事件"中,美国和新加坡两国警方运用社交媒体及时发布信息、遏制谣言传播、安抚公众恐慌情绪、回击不实报道、维护警方形象,为突发事件的顺利处置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美新两国警方有效运用社交媒体处置突发事件对我国警方的启示是: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应高度重视社交媒体的运用,及时告知信息,加强信息沟通澄清谣言,统一信息出口,维护一线警察执法权威。  相似文献   

10.
不论个体还是政府,都难以完全摆脱危机公关事件。当危机公关事件爆发时,政府除了需要利用各种方式迅速有效应对之外,还需要善于利用媒体的力量,尽可能降低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媒体危机公关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李岩 《青年论坛》2006,(5):129-130
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考量着媒体与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互动关系,当危机爆发时,要实现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政府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姿态来实现互动,发挥和利用媒体的功能,利用媒体开展政府公关,化危机为转机,塑造政府危机管理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2.
<正>在新媒体时代,自然灾害或灾害事故的发生,经常会被民众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发布到网上,一些消息内容片面且缺乏权威解释,极易引发舆论危机。政府网站作为官方网络媒体,不仅具有传播速度快、消息更新快、互动性强等特点,还具备自媒体所没有的权威性。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在灾害事件中的舆情引导能力,是有效化解灾后舆情危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自2016年大连市成立应急委及大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成立以来,大连市应急体系从无到有,在一些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中经受住了考验。但仍有不完善之处。应完善大连市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的修订,提高突发事件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探索应急管理文化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停水”事件,由于信息披露不及时,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酿成政府诚信危机。事件暴露了政府在应对危机传播时的“保守”与不足。反思对“哈尔滨停水”事件的传播教训,政府、媒体面对此类公共危机事件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倪义福 《公安研究》2013,(4):60-64,70
构建和谐公安公共关系,畅通信息传播渠道是基础,塑造自身良好形象是关键,加强与媒体沟通及危机处置是重点。公安机关应完善警务公开渠道,实现信息传播的良性互动;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展示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良好风貌;构建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良性合作互动机制,妥善处置危机事件,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合作,增强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信任度和美誉度。  相似文献   

16.
传媒危机报道与组织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首先关心真相是什么面对危机,媒体报道首先关注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就是事实真相,而组织领导人首先关注的可能是控制事态。并不是说组织领导人不关心事实真相,他当然也要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但组织领导人了解事实真相,目的是为了采取紧急措施,尽快控制事态发展,把危机事件对社会和组织自身的损害降到最小。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结果却往往相反,因为媒体首先不是关注组织如何把损害降到最小,而是发生了什么损害事件。在大众传媒时代,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左右媒体对危机事件的“第一关注”,从公众的角度讲,媒体首先关注真相,也…  相似文献   

17.
新闻媒体自诞生以来就被赋予"无冕之王"的地位,承担着舆论监督的重要责任。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中,"公开"是它的固有特征和固有优势,"真相"则是进行监督的必然前提和内在生命力。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本身就能启发社会良知,形成有利于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这在监督司法活动、追求司法公正的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可以说,每一次重大法律事件的公正处理都离不开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又离不开媒体客观公正地对事实真相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时代政府如何应对微博传播中的“塔西佗陷阱”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媒体时代,微博让每一个公民都可能成为记者,对周围发生的事件进行主动记录并传播,这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国家民主法治的进程;但相应地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谣言丛生。本文以"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例,分析微博作为新兴的信息发布平台在此次事件中所起到的舆论推动作用、谣言传播及其对政府公信力的削弱,探讨政府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应对微博传播中的"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19.
王倩 《前沿》2013,(11):119-122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我国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社会违法事件中媒体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对新闻媒体来说,正确而有效的舆论监督不仅有利于树立党和政府的威信,也有利于提高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敢于揭露社会违法事件,敢于伸张正义,敢于揭批贪污腐败官员,这是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责任,舆论监督已成为当今社会民众维护正义与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要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媒体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舆论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使我们的国家朝着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社会前进。  相似文献   

20.
自媒体的勃兴使公众享有更多表达机会、表达更具现实影响力的同时,也使警察面临话语权危机。自媒体传播主体的平民化,使警察成为"被报道"对象,警察话语处于被动地位;自媒体传播内容的情绪化和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使警察话语在非理性的民众情绪面前丧失主导力;主流媒体"为警察说话"话语功能的弱化,使警察话语影响力衰减加剧;警察自身在应对负面涉警事件中的话语失误,又进一步降低了警察话语的权威性。化解自媒体环境下警察话语权危机,除了提高警察队伍素质、规范警察执法行为、改善警察执法环境,以此重塑警察形象,重获公众认同、信任和支持外,还需要公安机关在网络平台与公众的沟通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