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公共决策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决策体制向现代决策体制、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变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局面,如何避免决策失误、努力实现公共决策科学化就显得至关重要。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要在决策方法和程序的层面上追求科学性,在决策结果的层面上同时追求决策双方利益交易正和博弈的满意决策。要针对当前公共决策不同程度上存在的观念陈旧、方法单一、程序失范、制度缺失等方面的不足,在公共决策主体和客体以及二者中介三方面,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主体方面:要提高决策者的整体素质,要树立现代化的决策观念;客体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决策环境,要确立民主决策的基础;中介方面:要综合运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要合理借用外脑,要追求公共决策的程序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代君 《理论月刊》2010,(9):45-47
价值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价值主体(人)是价值的核心和归宿,价值的生成过程是价值主体、价值客体、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公共价值一方面意指"公共性",即公有性、共创性、共享性、共同性等属性,指向公共事物、公共行为、公共生活领域;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公共价值的"公共性"是基于主体内在尺度的共同性,指向公正与公平。正义是公共价值的实质和核心,人本身是其终极归旨,必须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在公共价值的生成和实现中追求正义。  相似文献   

3.
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中公共决策的"公共性"强调决策过程应该以民主价值为依归,集中表现为公共决策应该以公民参与为核心。现实中作为弱势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参与公共决策过程的制度设计不完善、传统行政文化的限制、公共决策相关信息的不对称和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素质的影响,他们参与公共决策的机会并不多见,处于种种困境之中。协商民主理论从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对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重要启示,要求从我国实践层面出发,增加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协商性。  相似文献   

4.
公共决策科学性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决策科学性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似乎意味着要服从理性模型并获得唯一的结果。此过程要求改善传统的经验性决策 ,自觉地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分析技术 ,并确保决策民主的实现。不过关于公共决策科学性的具体内容 ,理论界只是有一个大致的理解。本文欲就此所涉及的若干具体问题作些探讨 ,以期助益于公共决策。  相似文献   

5.
现代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由公共选择学派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之一,它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分析非市场的集体决策过程。其方法论意义在于,运用统一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传统上被分开的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学科领域中的选择行为,扩展了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领域;同时,改变了经济理论的传统的发展趋势,使经济理论的研究与现实经济运转的实际联系越来越紧密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主流代表即先秦儒家所力倡的"崇公"观念在规范个体行为、维系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等方面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然而,从现代公共性的视角来看,其存在"公而不公"的内在缺陷,其长期流变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我国公共领域的形成、民众公共意识的形成和公共精神的培育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从现代公共性视角对先秦儒家的"崇公"观念进行扬弃,首先要在理念层面进行"私的官"与"公的民"的双重价值调适,其次要在实践层面培育独立、成熟与理性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7.
论人的类存在的公共属性及公共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相对于个体或私人而言,是由多元主体构成的人类共在和共处世界的基本特征。“公共性”揭示了人类共在和共处世界的基本属性和条件,即人类的共在和共处活动具有共同性与公开性、普适性、同质与差异的共在性、多元主体的趋同与共识性、价值与规范的统一性等基本属性。人类共同体世界的活动与秩序客观上遵循着公共性的实践尺度和条件,它是维系人类社会总体性存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故宫"四重门"事件反映的是与公共文化服务密切相关的根本性问题——"文化失灵"。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文化失灵现象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背离文化的公共性和文化的公共服务宗旨,强化市场所遵循的资本和效益的逻辑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化",或者因政府过多干预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行政化",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化在资源配置和共享方式上的公共性丧失,以及公共服务中的文化"空洞化"。  相似文献   

9.
执政党:我国公共管理的当然主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公共管理主体范式研究的深入 ,对于执政党在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地位问题的研究也随之深入。由于我国执政党的执政宗旨、执政方式和执政产品都具有公共性 ,因而可以说执政党是我国公共管理的当然主体。这一认识有利于完善公共管理的主体范式和建立公共管理的生态理论 ,也有利于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公共管理实践的治理化和公共管理理论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0.
公共意识的现代生成决非易事。而是由经济图式、政治图式和文化图式所构成的一个复杂图式。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公共意识生长的经济图式、政治图式和文化图式会呈现出不同的动态演变。进而造成我国自然社会中公共意识蛰伏与异化的图式;建国后三十年中,公共意识狂热与虚妄的图式;改革开放以后,公共意识渐显理性与本真公共性的图式。  相似文献   

11.
“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基础内涵。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构成主体,其有关“民政”领域内管理和服务的“公共性”如何,如何适应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公共管理型民政,本文试作初步探讨。一、民政的公共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行为科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梳理公共决策中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信息处理中的框架效应认知偏差、启发式认知偏差、证实性认知偏差,决策方案选择中的损失厌恶、安于现状、沉没成本认知偏差,决策审议中的群体思维认知偏差以及决策执行中的过度自信和控制幻觉认知偏差等,并结合我国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语境,在分析以上认知偏差会产生的决策后果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以期提高公共管理和决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网络公共舆论和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公共性重现生机.网络公共性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是范围不断扩展的言论自由与信息公开;二是不同网络主体的互动成为产生公共性的主要条件,公共性表现出差异中的共同性;三是网络公共性得益于不断增长的批判意识与平等观念.网络公共性的诉求在舆论监督、参政议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并给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公共性:公共管理文化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性是一种公有性、共享性和共同性 ,它一方面来源于物性 ,另一方面来源于人性。公共管理 =“公共性” “管理” ,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本质特性 ,同时也是衡量公共管理好坏优劣的价值尺度。公共管理文化是一种追求公共性的文化 ,是一种寻找公共性和实现公共性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李妙然  王晓民 《前沿》2009,(11):130-134
民主决策的社会过程和政府过程一起,构成了现代政府决策的完整过程。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旋律下,环境问题已经进入政治结构、法律体系,并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与此同时,公共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程度也亟待提高,这对公共决策公民参与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从法律制度、公民知情权、公众环保意识、政府的执政能力对制约公共决策公民参与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公共管理中的主体格局是由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作互助、优势互补的三维立体架构.基于公共管理的视域,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的公共性进行探析,重点对国有企业承载的社会功能展开研究.结合案例分析,得出国企的公共性缺失会影响企业品牌力建设,以及国企强化社会功能有利品牌价值提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4,(1):93-93
杨仁忠在《学习论坛》2013年第5期撰文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把公共领域的机制从传统公共空间扩展到网络公共传媒。无论是在公共空间的公开性、独立性、开放性以及公众参与的平等性、自由性、公平性方面,还是在信息传播的完整性、客观性、时效性方面,以及在讨论问题的论辩性、批判性和理性沟通等方面,网络传媒都优于传统公共领域媒介形式。因而,网络传媒不仅为公共领域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捍卫了公共性原则,而且通过开辟公共领域的新机制,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新的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18.
危机警务的概念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危机警务的对象是公共危机 ,是公众危险和公众失序 ,包括恐怖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公共性事故等具有公共影响的重大事件。危机警务包括危机警务哲学、危机警务勤务和危机警务技术三个层次的涵义 ,具有公众危险警务和公众失序警务两项业务 ,涵盖事先、预备、事发、事后警务四个阶段。相对于常规警务 ,危机警务的对象具有一定特征 ,其实施具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公共生活之中、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信念和伦理诉求,其"公共性"的核心在于关注公共利益,追求公共价值,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精神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层面来看,我国社会公共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从个人、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看,我国公共精神的培育面临系列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亟需公共精神的关照,加强公共精神教育、扩大公共参与、拓展公共领域和完善法治体系是当前我们培育公共精神的现实途径和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20.
协商民主中的公共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复兴之后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与现代公共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协商民主的研究视角使我们看到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现代公共治理的重大意义。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倡导公共治理中的对话与协商,公民参与意识与积极的公共精神,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由此也将促进协商民主与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