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文明的城市必须有文明的市民共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促进市民文明素质与城市面貌变化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  相似文献   

2.
易小明 《求索》2010,(3):85-88,141
劳动的静态结构其实就是劳动主体通过劳动工具而与劳动对象的结合,据此,我们把过往的人类文明划分为对象文明、工具文明、主体文明三个时期,人类文明从对象经工具而走向主体的过程,既是劳动的展开过程,也是人类自身不断丰富、发展、解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崔乃文 《人民论坛》2023,(20):104-106
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长期交往,并在兼容并包、交流互鉴中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样态。中华文明也在器物、技艺、制度、思想等层面影响和促进其他文明及人类文明发展。古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表明,文明交流互鉴使各文明在交往中增强对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认识;增进相互间理解、尊重、友好,助力维护世界和平;各文明间相互借鉴,互为启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明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变化着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和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在最大范围内获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文明主体力量。同时,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文明主体观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获得了维护和平与发展和谋求共同发展的国际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5.
汤荣光  李嘉霖 《探索与争鸣》2023,(10):154-164+180
如何回溯性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无疑是一项重大命题,基于此而延申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构造辨合的论题。首先需要分析文明形态的概念生成,从原初涵义聚焦文明形态的理论始基、创制语境、发展脉象;继而评析文明与形态如何意涵各表,从表意系统发掘文明与形态汇聚成文明形态的思维理路;之后解答文明何以聚合为形态,从内在规定性阐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意义与发展必然;最后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之证成,从核心论题展现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的实践样态。由此可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初步提供学理释证基础。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3,(10):93-94
夏白军在《长自学刊》2013年第2期撰文认为,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成果,体现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关系认识的新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生态文明至少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生态制度三个要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全民的生态道德素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我国现代化建设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应以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生与演进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同向同行、共生并重。从历史逻辑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生态文明的出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要求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要求。在宏观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多维度构成均内含着生态文明意蕴:共同富裕与生态发展相互耦合形成了物质文明新形态;以人为本与生态发展相互关联创生了政治文明新形态;科学理论与传统文化相互衔接凸显着精神文明新形态;社会治理与生态发展相互协调昭示着社会文明新形态。与此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摒弃“资本生态逻辑”的发展样态、超越“生态帝国主义”的价值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未来取向,具有宏阔的全球视野与发展旨趣。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视野中和谐旅游发展环境的构建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岩 《前沿》2009,(1):103-105
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谐旅游发展环境构建策略的核心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使旅游业发展与社会人文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发展绿色旅游,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发展合作旅游,构建和谐的市场环境;发展诚信旅游,构建和谐的经营环境;发展文明旅游,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发展满意旅游,构建和谐的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9.
方汉文 《传承》2011,(10):62-64
中日韩三国的发展是以东亚传统文明为主体的现代化创新机制,是不同于西方文明主体的现代化,这是对世界现代化历史的创新。同时,东亚传统也创造了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东亚现代化模式说明这种文明传统本身具有能与现代观念兼容的多元并存等主体特性。由此,可对当代世界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方汉文 《传承》2011,(4):62-64
中日韩三国的发展是以东亚传统文明为主体的现代化创新机制,是不同于西方文明主体的现代化,这是对世界现代化历史的创新。同时,东亚传统也创造了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东亚现代化模式说明这种文明传统本身具有能与现代观念兼容的多元并存等主体特性。由此,可对当代世界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既有时代背景,又有现实需求。全球文明倡议,从其实质讲,是和平倡议,也是发展倡议,还是价值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包含着四个“倡导”,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全球文明倡议,既倡导了文明交流互鉴之价值理念,也展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之光辉,同时还彰显了文明发展之价值与人文交流合作之价值。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之必然,既有其提出的现实基础,也有其落实的现实动力。对于全球文明倡议而言,广大热爱和平、谋求发展的世界人民群众和热爱和平、谋求发展的民族与国家的存在,是其存在的群众基础与现实支撑;世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活动与世界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实践活动,是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现实基础;十年来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取得的重大成绩,也是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现实基础与平台支撑;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与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构成了全球文明倡议的又一重要现实基础与力量支撑。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特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了特别强调,要求“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作说明时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制度需要制度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和实践了马克思人类多维解放思想。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是对其哲学人类学视角的运用,该视角从总体上关注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揭露出资本统摄下的资本主义文明仍属于异化的文明样态,只能完成政治解放;中国式现代化在扬弃资本的基础上,贯穿人类逻辑,将人类整体及其发展作为主体、本位和旨归,切实推进人类自由解放,是对启蒙时代的解放概念的重构。中国式现代化内蕴了五大文明,分别对应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中的五维解放,以实现人的多重自由。五大文明和五维解放之间互动共生并和谐发展,合构为社会文明系统和人类解放体系,最终历史性完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自由王国中实现人类幸福。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力机制的驱动和保障,而"政企学民"四位一体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企学民"四位一体驱动保障,以及"政企学民"不一体已成为影响生态文明建设驱动效果的制度障碍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为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效果,需要充分发挥"政企学民"各自的主体驱动作用,整合各方驱动力量,完善动力保障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西丰、清原、抚顺、新宾、本溪、桓仁、凤城、宽甸、岫岩等九个林业重点县(市)为主体的辽宁东部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水资源丰富,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如何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辽宁东部地区在推进科学发展中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傅治平 《湖湘论坛》2007,20(4):39-42
第四文明,又叫生态文明,这是一种被生态环境逼出来的文明.从社会文明发展的纵向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从社会文明的横向面看,随着环境的恶化及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加深,生态文明的主体地位必将被不断提升,成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提并论的一种文明.今天,我们只有"四大文明"共建,做到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构建起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张素蓉 《求索》2012,(10):214-216
以中国、印度、埃及等为发祥地的古代东方农业文明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它们各自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秉承诸多共同的基本文明特质。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农业文明,因与两河流域农业文化、苏美尔为源头的商品文化以及欧亚干旱地区的游牧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所以,西方农业文明是一种集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次生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欧洲经历科学、商业和消费三大革命,农业文明最终发生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嬗变,实现了向人类更高文明的历史转型。中华文明业已形成稳定的"自组织"系统,这种独特的文明模式不仅在人类历史上存有价值,必将在未来仍发光芒。充分重视并研究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与经验,有益于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文明形态论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明发展史观,同时它在解释文明的发展规律及其方向时也带有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因而理应遭到批判。但是它的多样文明共同发展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史观基本一致,因此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本文认为,“中国模式”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文明形态是由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主体文明等依据严密的逻辑结构整体生成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中国模式”的文明形态是在新中国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演进生成的。“中国模式”文明形态的生成遵循一种整体生成论的思维发展逻辑,它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成论”逻辑,因而具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文明公民学校为阵地,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直接受益者,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营造文明乡风,关键在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沾益县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健康素质作为落实乡风文明的主要内容来抓,依托支部党校、农民技校和党员活动中心,通过开办“三位一体”的文明公民学校这一主阵地,抓好群众的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20.
人的灵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创造性,人的发展潜能,总之,人的主体性,在社会中确立,在历史上发展,贯穿于人类发展和文明创造的始终。人这个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主体性,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文明过程中日益展开、日益丰富的身心动能。主体,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时代与阶级的产物;主体性,也必然带上文化的色彩,社会的痕迹,时代的精神,阶级的特征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主体性的发生及其心理依据。一、人类主体的发展历程人类带着最简单的需要心理从动物世界挣脱出来,又在日益多样化的需要意识推动下跨入了文明的历程。需要,既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原始起点,又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最早的需要是与肉体相关的饱暖需要、安全需要和性欲需要。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才在原始需要基础上出现了生产活动的需要、社会安全的需要、娱乐和审美的需要、情爱(专诚的性爱)的需要、友爱与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