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由于现往多数少年儿豪的家长均为双职T,寒暑假期间孩子如何安置,已成为家长的难题。为了让孩子在假期有个去处,许多家长就给他们报名参加各类补习班,但很多补习班条件有限,食晶卫生和安全也难以保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随着政府对社区硬件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社区大多建有一定规模的刚书室、电脯室和活动拳,有利于少年儿奄假期在社区活动,进行托管。加之社区托管离家较近,能极大地减轻少年儿奄与家长的出行负担,还能增加孩子间的交流、沟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邻里关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一年一度的寒假又快到了,台湾的许多家长又开始为如何安排孩子的假期而大动脑筋。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蠢蠢欲动,在手法上推陈出新,有的提供免费旅游,有的送赠品,还有的办摸彩活动,使出浑身解数招徕顾客上门。 其实,不仅是在假期,就是在平常时期,台湾的补习班生意也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3.
暑假的代价     
<正>很多孩子被家长送去各种暑期补习班,他们以为,这样的作法既能保障孩子安全,也能补习功课,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实则不然。我曾经接手过这样一个案子:一个小朋友因为上补习班出现意外,孩子遭受痛苦,家长起诉赔偿,被告家长也一直上访维权。在我和同事的调解下,两位家长终于握手言和,其中经历的艰辛与获得的经验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4.
王莹  郑天虹  仇逸  廖君 《半月谈》2020,(4):57-59
当下,全国各地对中考体育越来越重视,考试标准逐渐提高,体育成绩占比加大,越来越多的家长为避免孩子被体育“拖后腿”,在考前为孩子集中补课,不少培训机构也瞄准了这个商机。体育补习班会不会像语数外等补习班一样遍地开花?花钱补体育是否可取?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多数人认可重视体育,但表示一定要防止体育课过度应试化和功利化。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到中国南方一些城市走了走,见到不少年轻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大多在5岁至15岁之间。谈起自己的孩子,他们愁容满面,说天天忙于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音乐、学英语、学钢琴、学书法。补习班五花八门,占去了孩子晚上和周末休息的时间。父母们苦不堪言,孩子们也疲惫不堪,美好的童年、孩提时代的童趣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6.
<正>和幼儿一起制定简单、操作性强的假期计划,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帮助他们养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寒假就要来了,对于幼儿家长来说却是一大考验,即将和孩子24小时全天候相处。假期里,有的家庭上演的是母慈子孝的温情好戏,可有的家庭上演的却是“鸡飞狗跳”的“动作大片”,这不禁让部分家长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实,家长既是一家之长,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假期是融洽亲子关系的良好时机。家长怎样做,才是高质量的居家陪伴呢?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6,(3)
正对于台北市的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这个寒假过得格外的带劲儿,因为台北市取消了小学生要做寒假作业的规定,小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假期计划,做自我管理的主人。不过,小学生没有寒假作业,还是让一些家长不太适应,于是他们把孩子送进了补习班,补习功课、补习才艺。2015年年底,一个消息让台北市139所学校的10万小学生欢呼雀跃,台北市教育局宣布废止自1975年订定的台北市各小学寒暑假作业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8.
《辽宁人大》2008,(9):43-43
中小学生假期安全催生托管经济 一到假期,越来越多的家长多了新的考虑和惦记:要不要送孩子去托管班?“托管”这种旨在解决假期学生的安全、吃饭和功课问题的新形式在各地开始逐渐升温,受到了很多家长的追捧。  相似文献   

9.
《同舟共进》2015,(3):3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关于教育之弊病与教育之改革,也一直未停止争论。在这么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关注过大学的沦落,关注过中小学的“择校热”,关注过高考的“畸形”,但很少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十几年读书究竟为了什么?学校、家庭、社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只要浏览一下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的广告,青少年励志书籍,便不难发现,孩子现有的教育,未必是他们需要的,却一定是家长、学校所需要的。家长需要孩子将来“有出息”,  相似文献   

10.
佚名 《中国减灾》2013,(8X):52-52
<正>放假了,孩子们在欢呼雀跃地规划着自己的假期生活时,很多家长却眉头紧锁:孩子一人在家安全吗?其实,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假期独自在家的孩子除了可能遇到各种意外伤害外,还存在被诱拐的危险。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幼儿在受到诱惑时,易同意跟随诱骗者。在儿童诱拐案件中,只有少数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大多数试图采用语言诱骗的手段。而中国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儿童被拐骗现象非常严重,每年都有儿童因此失踪。那么,家长该如何有效增强孩子防拐骗的自我保护意识呢?  相似文献   

11.
少年宫教育中的家长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宫教育作为针对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是可选择性的教育,而少年宫教育的选择权往往掌握在家长手中.本文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家长对少年宫和让孩子选择上少年宫的心理认知,分析了家长心理所反映出的教育矛盾.  相似文献   

12.
日前,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调研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街道、马家堡街道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走访了丰台区右安门街道残联、社区康复站、玉林二区温馨家园,马家堡街道妇幼保健院暨卫生服务中心、马家堡社区职业康复站和马家堡嘉园二里残疾人家庭,与丰台区残联、街道办事处和残联、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残疾人代表座谈,感受到北京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从经验分享到深度融合,正成为两岸社区治理交流合作的一个突出趋势。近半年来,丰台区始终活络在两岸社区交流的舞台上。高雄三民社区参访丰台4月18日、19日,台湾高雄市三民区基层社区参访团一行34人到丰台区参访。与以往不同,这次丰台区把台湾参访团成员分成6个组,让他们深入不同类型社区,体验不同社区营造方式。通过现场参观、入户体验、座谈  相似文献   

14.
文玉 《中国减灾》2013,(8X):25-25
<正>一年一度的暑假已经到了,学生们好不容易摘下了平时沉重的书包,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又接踵而来。相比国内较为单一的假期生活,国外的中小学生们又是如何度过假期的呢?美国:到社区做义务服务工作据统计,美国12岁以上的青少年有60%以上的人参加过各种义务服务活动,如在当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或者是油漆陈旧的建筑物等。有的学生喜欢远走中美洲国家做义工,但更多的青少年则愿意选择家乡作为义务服务的场所。由于美国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作  相似文献   

15.
母爱心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曾像田地里的土豆一样,一直掩埋在街巷深处里的补习班,都堂而皇之地搬到街面上来了,有的门面还很大,胜过了一些大酒店、大商场。每到晚上,这些补习班里便灯火通明,灯光下,挤坐着许许多多不同年龄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有的十几岁, 有的甚至才八九岁,都是如花似玉的年纪。苹果般的面庞、黑葡萄似的眼睛、银铃般的笑声等类的形容词,都是用来形容他们的。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不知是灯光的缘故,还是本人眼睛有问题,隔窗凝望这些花季里的孩子,见他们一个个都显得面目苍白而疲倦,神情木纳而憔悴,他们木偶般挤坐在一起,对外面的风景、周围的事情,显得那样无动于衷。门外街上,斑驳的灯影里,站着的,靠着的, 小声交谈的,是孩子们的家长,他们是来接送孩子回家的。更准确地说:有的家长是来“看管”孩子的。记忆中的十几岁,正是无忧无虑的  相似文献   

16.
证明自己诚信度较高,要求社区开证明,学生假期是否参加社会实践,也要社区开证明……社区工作人员说,许多证明是超越社区工作范畴的,这让社区干部犯了难。 居民要求证明内容五花八门。“你们给盖一个章以,我孩子读书需要这个证明。”4月15日,万州区高笋塘街道太白社区居民王某找到社区干部,  相似文献   

17.
正为增进两岸民众交流,分享京台两地社区文化、社区养老、社区志愿服务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进一步加深京台两地社区民众的了解,增进同胞感情,近日,"咱的节日"系列交流活动——2018京台社区新年视频连线交流活动在北京市丰台区、门头沟区成功举办,取得良好效果。共跨新年感受中华传统文化2017年12月31日,北京市丰台区与台湾高雄基层社区新年视频连线  相似文献   

18.
正4月18日至19日,台湾高雄市三民区基层社区参访团一行34人到北京丰台区参访交流。与以往不同,丰台区把此次参访团成员分为6个小组,同时深入到不同社区。参观不同场所,品尝不同饮食,体验不同的社区营造方式。参访团先后考察了马家堡街道枫竹苑社区、太平桥街道蓝调社区、西罗园街道第二社区、  相似文献   

19.
误区一:“营养”越多越好今天,人们已普遍认识到营养在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在安排孩子的饮食生活中也特别讲究“营养”。但是许多家长对于什么是“营养”、如何保证孩子获得充足的营养等问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例如,许多家长认为鸡、鸭、鱼、肉很有“营养”,只要多吃就可以得到充足的“营养”了;有的认为“营养”越多越好、越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还有的家长觉得,光从食物中得到的“营养”是不够的,因此,今天给孩子补点什么“灵”,明天喝点什么“液”。结果事与愿违,孩子不是瘦得像“豆芽菜”,就是胖得可以当“相扑”…  相似文献   

20.
“小小读书郎,假前还贷忙”,临近寒假,校园里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孩子们相互还平时借的零用钱,且要支付高出50%左右的利息。一位冯姓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从家走时要了10元钱,说是学校在假期里有活动,但说话时孩子有点吞吞吐吐,于是,这位家长给学校打了电话,结果学校根本没有收什么活动费,待孩子中午回家时询问才弄清实情,原来,孩子在这个学期里,买吃的或坐车时,手里没钱就和带钱的同学借,借钱时就说得很清楚,借一元还一元五或两元,要不然没人借。冯姓家长说,孩子要的10元钱就是平时从三位同学手中借了五元钱,但不敢和家长说,学期最后一天了,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