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云霞 《人民论坛》2012,(23):164-165
青年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过程中形成的。青年毛泽东中西文化观的核心内容是在批判性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汲取西方进步文化,创造中西交融、服务于中国实际的新型文化;在现实应用中,要注意发挥不同文化在不同层面、领域的特长。  相似文献   

2.
中西现代小说作品都对各自的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着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但西方现代小说在支持的同时也进行着深刻地批判,中国小说则越来越依附于政治化意识形态而丧失了自己的精神主体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可在不同社会所面临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去考察,也与中西文化所秉持的终极价值观密切相关。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出于民族集体自救的需要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而忽略了个人价值和人的自由,导致了小说批判功能的弱化和对现实政治需要的服从。  相似文献   

3.
无神论是人文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的结晶。中西无神论虽各有自身的特点,却又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发掘中西无神论共同的文化底蕴,对于加强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艳群 《人民论坛》2011,(7):220-221
文化对人的行为构成潜在影响,不同的民族文化塑造不同的篮球文化。有别于西方传统的竞争精神、个人主义、运动追求和"分析思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和平"、集体依赖、重"静"和"直觉思维"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篮球文化的竞技缺失。比较中西传统,有利于融合中西优秀的篮球文化,推动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就中西道德责任观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认为,在回答责任从何而来、责任向何处去、责任何以承担这三个基本问题时,中西伦理学均表现出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梁瑜华 《传承》2008,(2):90-93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西文化环境的不同,其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教育重人性,西方教育重神性;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中国教育重政事,西方教育重自然;中国教育重和谐,西方教育重竞争;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从文化的视角对中西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的差异进行比较论析,我们可以探讨21世纪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哲学观是文化的核心问题。它是一个包涵宇宙观、时空观、价值观、民族心理、民族个性、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相对完整的综合体。一个民族的哲学观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具有持久性的稳定性。中西方民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心态、历史进程的不同 ,因而在人类发展道路上所形成的哲学观也就有所不同。研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哲学观及其相互关系 ,对于认识中西文化的本质和历史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一、中西哲学观起源的比较国学大师钱穆在研究中西文化的源头时称中国文化为“一脉分张” ,西方文化为“诸流竞汇”。中国儒、释、道三…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栽体,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西文化环境的不同,其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教育重人性,西方教育重神性;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中国教育重政事,西方教育重自然;中国教育重和谐,西方教育重竞争;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从文化的视角对中西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的差异进行比较论析,我们可以探讨21世纪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领域有一个共识,就是中西哲学在认识论上存在不同的思维模式,即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由此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是一种"以人为镜"的哲学,而"天人相分"的西方哲学是一种"以自然为镜"的哲学。这种思维模式虽然不能概括中西哲学的基本特征,但我们观察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和以现象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其思维模式之间的对立表现得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是异质文化交往过程中两种必然现象。中西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文化价值冲突、语言冲突、经济文化冲突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冲突,而文化融合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促进中西文化融合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提升文化认同感,寻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沟通,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文化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1.
唐红芳 《求索》2008,(2):86-87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的问题,文化差异与价值观的差别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差异不仅仅表现为具体文化形式和风格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其实质性根本即价值主体、坐标和取向之间的异质性、异向性。中西价值观在人际关系取向及时间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价值论的层面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它们的本质性根据,有助于减少中西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有助于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合理的理解和解释,并找到解决由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2.
薛晓芳 《前沿》2009,(13):178-181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的交锋拉开了中西文化"战"与"和"的序幕。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西文化"战"与"和"在五四运动前后又一次卷土重来。纵观这两个时期的论争,实际上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构想未来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双方观点各异,在"战"的同时又从对方吸收有益的思想不断地达到"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对中西文明的剖析和反思愈发凸显出独特的价值,不但有助于将文化讨论推向更深的层次,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李灵均 《前沿》2003,2(8):133-136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当代中国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充分理解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及其重大作用,其核心就是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创造精神,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三个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每一种社会或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特殊的并作为文化精髓和核心的伦理价值观,一定的伦理价值观构成某一特定的文化体系的深层涵蕴与基本精神。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社会体系不管怎样庞大、复杂,总有它的基本的文化精神与国民性格。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和国民性格使他们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独立和国家的特色。人们总以为西方文化是科学型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实质上每一文化从其深层涵蕴与基本精神上讲都是伦理型文化,只不过各各具有不同的伦理价值观罢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干静枫  唐小云 《求索》2012,(8):194-19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哲学成为世界性的哲学倾向。在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西文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在所难免,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促使了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进而相互融通。本文认为,中西文化哲学融通性建构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引入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其二是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三是坚持"返本开新"的新儒家。  相似文献   

16.
韦伯对信用问题的深入论证和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 ,使我们看到了中西信用在作用范围、作用基础和发展途径上的一系列差异 ,也为我们透视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德治国家出现的重大信用问题提供了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的语言异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曼文 《求索》2007,(4):197-198
本文从中西语言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跨文化交际语用差异、语言结构差异、态势语言差异,四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化与语言异构,并从中西文化的地域环境、传统文化、人伦关系三方面分析了中西语言文化异构的由来。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录用的非正式制度主要内生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在公务员录用制度形成的同时,非正式制度也会相伴而生。由于中国和西方产生非正式制度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背景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在公务员录用制度形成时也产生出不同的非正式制度,主要表现为"高道德自律"与"低道德他律"的差异、"官本位"与"商官二元化"的官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在录用中的贯彻传统差异等。这些非正式制度深刻地影响着中西公务员录用的过程和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既是一部艰苦奋斗走向胜利的史诗,也是一部精神塑造与传承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历程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积淀成一个具有独特品质的精神谱系。它在不同时期表现为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一系列不同的形态,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引领中华儿女攻坚克难、不懈奋斗,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指南。  相似文献   

20.
在制度伦理及其安排的问题上,中西文化表现出了不同的路径和取向,如人性善与人性恶、人情主义与契约精神、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反思中西文化在制度伦理、制度安排上的利弊得失,对于我们建构制度伦理、实践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