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有关“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的规定,即使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拥有有限的司法变更权法定化,也使人民法院行使判决变更权力的指向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法定化。对于什么是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目前行政法学界存在不同的认识。为了使行政诉讼法能够更好地实施,本文拟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就行政处罚显失公正这个问题,略陈陋见,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陈华 《理论月刊》2000,(8):34-35
行政处罚是享有行政处罚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及法规组织,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实施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限制、剥夺相对人权利、利益的特征,是一种严厉的惩戒行为。如果行使不当,极易损害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就是不当行使行政处罚权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因此,正确把握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含义,对其进行正确、严格的认定、审查、判决、监控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禁止反复"是德日行政诉讼法中的概念,意为在撤销判决作出后,禁止行政机关基于同一理由作出与被撤销行政行为相同的行政行为。对于重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我国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区分,法律也仅对法院判决重作和复议机关决定重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了规定,然而实践中存在的重作具体行政行为并不仅限于此。对重作具体行政行为进行梳理划分,试图解决那些存在于法律规定之外的重作具体行政行为能否适用"禁止反复"条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修改《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 为建立资本市场违法失信信息互联网查询制度,并调整违法失信信息的效力期限,加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现决定对《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改。修改内容如下: 一、第十三条修改为:“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违法失信信息,在诚信档案中的效力期限为3年,但因证券期货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市场禁入、刑事处罚和判决承担较大侵权、违约民事赔偿责任的信息,其效力期限为5年。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其他规章对违法失信信息的效力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相似文献   

5.
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行为进行认定,作出行政处罚,如认定市场经济主体的具体行为已明显超出行政违法的处罚范围,就应该考虑其是否已涉嫌刑事犯罪,并移交给公安机关。此时,行政机关的行政认定对公安机关打击经济犯罪至关重要。应当从保持行政认定与刑事认定的协调统一,实现行政认定证据的合法转化,建立健全公安机关与行政执法部门的协作机制等三个方面来提升行政认定在打击经济犯罪中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6.
《新疆人大》2013,(7):43-44
湖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日前通过了《关于修改〈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政府规章设定行政处罚罚款限额的规定〉的决定》,将湖北省行政处罚罚款的上限提高3倍,对经营活动中的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最高罚款15万元。  相似文献   

7.
罗英  秦小珊 《湖湘论坛》2008,21(5):87-89
行政诉讼重作判决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2项所规定的撤销判决的辅助性判决。人民法院在适用重作判决时,对于羁束行政行为和"裁量萎缩至零"的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应当附加必要的指示;当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与被越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相互矛盾时,被越权的行政机关应当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应根据一定的方法规定重作期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判决主文的表述。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5月1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开始正式实施,新的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这一条款改变了原来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复议维持的只能是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的规定。这一条文的修改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又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9.
对行政机关超越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二)项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应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那么,什么是超越职权?它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如何认定行政机关的超越职权行为?这些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政审判实践中都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对超越职权的界定在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建立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行政的目标是不断追求法治行政、服务行政,因此,行政自由裁量权也要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因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大使其更加容易被滥用,使得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所以现代行政中针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异化要进行相应的法律控制,才能保证现代行政目标的实现。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超越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拖延履行法律职责等方面。因此,必须从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方面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施行,为对行政机关超越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其它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一样,对超越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应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每年产生的数以万件的“红头文件”中,违反法律、有悖政策、显失公平的“问题文件”为数不少。据某权威部门披露,“红头文件”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五方面:一是设定公民义务或剥夺公民权利无法定依据;二是违反国家行政处罚法,擅自设定行政处罚内容或自行规定罚没款的收缴方式;三是无行政审批设定权的机关,擅自设定行政审批事项或增加行政审批环节和条件;四是规范性文件制定技术上不够规范;五是强调管理相对人义务多,规定管理机关责任和制约措施少等。  相似文献   

13.
[案例 ]1998年 3月 ,酒泉地区技术监督局依据《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条例》对某公司实施了处罚。酒泉市人民法院一审以认定事实证据不足等撤销该处罚决定。酒泉地区技监局不服该判决并上诉至酒泉地区中级人民法院。1998年 12月 ,酒泉地区中院作出的行政判决书称 ,上诉人对被上诉人实施的行政处罚所依据的《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条例》,“有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 ,“不能作为实施处罚的依据”。在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 2 0 0 0年 10月撤销了该判决。[评析 ]行政审判审什么 ?这是首先应当清楚的前提 …  相似文献   

14.
以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为标志,我国确立了听证制度,实现了听证制度在我国从无到有的突破。但这次规定条文简陋,特别是未认定听证笔录的效力,使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宣示性条款”。而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听证制度弥补了上述缺陷,使听证制度具有了实质意义,加强了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实效。当然,从行政处罚法到行政许可法,我国的听证制度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不完善。为进一步贯彻程序公正原则、拓展私权空间,在行政领域扩大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细化听证程序规则,在条件成熟时制定专门的听证程序法,是我国听证制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刑法》第264条规定多次盗窃,构成盗窃罪。但是如何认定多次盗窃,在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争议颇大。多次盗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多次盗窃中的每次行为形态的认定、"多次"的认定以及每次盗窃行为要不要求行为人实施的盗窃行为与取得财物数额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准确界定多次盗窃行为,有助于司法机关正确认定多次盗窃型的盗窃罪,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6.
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合理的、必要的,但也极易被滥用。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主要表现为滥用职权、显失公正、程序不当等情形,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后果严重,危害性大。因此,有必要依据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对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进行规制,并通过立法控制、司法控制、行政机关内部控制的层面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7.
在混乱的裁量观和不当的司法审查强度理念下,司法对行政裁量的"隐匿"审查广泛存在。要解决"隐匿"审查的问题,则应当在裁量观、司法审查标准、审查方式、判决方式等各方面作出努力。当然,该问题的最终解决赖于《行政诉讼法》的修订,而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并没对此作出整体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略论《行政处罚法》之缺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处罚法》实施近六年来 ,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深入 ,该法立法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也不断显现出来 ,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地分析。一、违法行政处罚行为方面的缺陷《行政处罚法》第三条第二款明确规定 :“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 ,行政处罚无效”。这是行政处罚法定原则的具体表现 ,同时也表明行政处罚的实施必须依照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进行 ,以防止行政处罚权的违法行使 ,但这一规定与行政行为的“推定有效”原则 (又称“效力先定”原则 )及《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不相协调。首先 ,行政行为一经作出 ,就具有法律约束力 ,…  相似文献   

1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处罚行为,保障行政处罚的合法性,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防科工委)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国防科技工业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法》第3条第3款对"被诉行政机关"、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人数、"应当出庭"、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被诉行政机关委托的人选、"相应的工作人员"等问题缺乏明确规定,不便实践操作。据相关法律规定,"被诉行政机关"应认定为实施了被诉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的出庭人数可规定为1名。条文中的"应当出庭",应据案件情形,或认定为强制性规定,或视为倡导性规定。认定行政机关负责人不能出庭应诉的正当理由,除了认可不可抗力的因素外,还应顾及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被诉行政机关所委托的人选,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律师或其他诉讼代理人。认定"相应的工作人员",既要从身份上考量,也要从工作的相关性上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