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袁三标  陈国栋 《思想战线》2013,39(1):118-122
话语主体依靠话语权力生产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逻辑实现对话语客体的宰制,这种宰制主要体现在"说什么"与"怎么说"两个环节中,"说什么"是话语主体议程设置的内容择取问题,而"怎么说"则是框架建构中的意识形态思维逻辑问题。在国际政治领域,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正是牢牢地把握住了议程设置和框架建构这两个环节,才成功地实现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霸权。面对硝烟弥漫的话语权力交锋,当代中国理应厘清西方话语权力的生产机制及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逻辑,生成中国话语权力,打破西方话语霸权,以维护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研究中存在着一种西方话语"陷阱",即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衡量标准,例如西方民主话语凭借"选举至上论"、"民主富强论"、"民主一元化"等话语攻势企图垄断民主标准的制定权和民主模式的主导权;及通过制造一系列"陷阱"理论来质疑、构想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例如国强必霸思维模式下的"修昔底德陷阱"和作为霸权稳定论思想延伸的"金德尔伯格陷阱",对这些"陷阱"理论要尤其注重批判性分析。西方话语"陷阱"的认知逻辑在于以"抽象的人"为认识论原点,将社会历史的实践者与具体的实践环境相分离;且由于对认知主体的确定性把握不足,导致"陷阱"理论频发和"普世性"思维模式下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模式和轨迹普世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现实的人"及其所处于的历史环境为认识原点,才能走出西方的话语"陷阱",正确认识有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霸权稳定论”和“中国威胁论”,是冷战后西方学术界广为流行的两股思潮。作为霸权主义自我辩护的逻辑,它反映了西方少数大国的霸权情结和阴暗心理。霸权和霸权主义不尽相同,作为一种控制与被控制、操纵与被操纵的国际权力关系,霸权的建立以霸权国的实力优势、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国际社会中权力分配的不均衡、阶级统治的存在等为客观条件。霸权主义的政策取向、外向扩张性的战略文化传统,则是霸权得以建立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4.
要论     
《时事报告》2014,(8):4-4
习近平: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 --摘自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在其思想体系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逻辑起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逻辑主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逻辑依据,"五大发展理念"是逻辑枢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逻辑核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逻辑展开,新时代强军思想是逻辑延伸,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是逻辑拓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是逻辑主线,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逻辑统领。  相似文献   

6.
<正>1916年,一个叫小寺谦吉的日本人发表了《大亚细亚主义论》。此论一出,反响不小,和者颇多。与"脱亚论""大日本膨胀论"等赤裸裸的武力侵华论不同,"大亚细亚主义"竟提出"兴亚""振亚",声称"保全支那",提倡中日"结合"。单看这些口号,小寺谦吉简直就是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朋友。可是,此论提出不久,就引起李大钊的高度警惕,他撰文指出该主义的真实目的是:"假‘大亚细亚主义’之旗帜,以颜饰其帝国主义,而攘极东之霸权。"这一针见血之论,撕破了"大亚细亚主义"的美丽外衣,揭露了它的邪恶本质。"大亚细亚主义"实质上是近代日本诸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一些西方学者高举"霸权和平论"的旗帜,为建立所谓的"新帝国"摇旗呐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为批判这一思潮,深入剖析了"霸权和平论"哲学基础--现代理性主义、抽象的人性论和机械的实体论,并由此为探究现代和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文体,设论既与对问不同,亦与赋不类,而应该属于论,理由有三:名为"论",以说理为主要特征,以议论辩驳为主要表达方式。设论文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其一,"设疑"即虚构人物进行发问,结构上为客主问答。其二,"自通",即答疑释惑,自我解嘲。二者必备,方为设论。设论体的结构体制具有双重性,从叙事策略的角度看,有宾有主,有问有答,看似与对问没有什么区别,实则不然,其深层逻辑结构则属于起承转合式,与对问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系统性腐败已经成为反腐斗争重点攻坚的领域。从国家治理逻辑的视角加以观察,由创新驱动下的发展模式所形塑的经济逻辑、基于廉政导向下的纵向控制而凸显的政治逻辑以及法治难题下策略行为所引致的法制逻辑共同造成了地方政府创新与法治之间在现实中的张力。对"创新-法治"张力的认识有改革先行论、技术修正论和法律引领论三种视角,但三种视角均根植于中国快速变革的大环境。进一步地,"创新-法治"张力在两个维度上以对峙的形式展开:在积极的层面上带来了"高经济增长"的现象,而在消极的层面导致了"高廉政风险"的困境。以权力结构和权力过程入手,推进纵向府际关系的法治化,增强社会力量在公共治理中的参与作用,有助于破除"双高"并存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国内场合的重要演讲和谈话中,用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提出并系统阐明了中国国家观,即"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有力批驳了"国强必霸论"、"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1.
西方民主自诩为代表自由、民主、人权,具有极大的迷惑性,这成为其民主霸道价值逻辑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西方民主制度优越论则成为西方民主的霸道逻辑的关键注脚。西方国家通过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控制世界舆论,掌控政治话语霸权是西方民主霸道逻辑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快速发展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各国学者见仁见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轮番出台,不一而足。中国的发展,到底是世界的机遇还是挑战?30多位来自中、美、俄、日、德、英等国的前政要、议员、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跨越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对这一理论再思考,发现一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首先,理论一旦超越了适用范围,真理也变成了谬误,"跨越论"的使用是否已经越界,需要进一步讨论。其次,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不能"跳过"也不能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由此,用"跨越"一词来概括马克思的"不经过"是否科学,值得思考。第三,"跨越论"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普遍适用性为逻辑前提,但每个国家都要依次经历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形态变化,显然不是马克思的本意,因此这一逻辑前提有待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14.
《春秋》2020,(4)
正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逐渐失去了昔日的权威,威信日渐衰弱,继而出现了诸侯争夺霸权、争当霸主的历史现象,史书上将先后称霸的五位诸侯称为"春秋五霸"。但对于五霸的说法,历来莫衷一是。中国历史研究会编撰的《中国通史简编》(1950年11月上海初版)是"楚、齐、晋、秦、吴、越"六霸,而非五霸。1979年版的《辞海》解释"五霸"  相似文献   

15.
"中国扩张论"在俄罗斯再度升温,成为俄众多网站的热门话题。在相关文章和报道中,耸人听闻的反华言论令人目不暇接,"中国扩张论"明显呈现"细化"和"深化"趋向。  相似文献   

16.
过去20年,每当中国经济指标数据下降,一些舆论就会冒出唱衰中国的论调。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唱衰中国论"再度泛起。多家机构预测,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难以保七。7月15日,上半年"成绩单"出炉:GDP实际增长7%,主要指标全线回暖,"三驾马车"企稳向好,中国不仅没有"衰退",反而站得更稳了。如此亮眼的"成绩",既让中国老百姓心里踏实,也让唱衰中国的人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奠基人,军事真理预设论是其全部军事理论的奠基石之一。在哲学层次上,"倾心为人类赢得有意义的军事世界"、"反思批判思想前提的前提思想"、"从不确定性出发探寻确定性的奥秘",分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真理预设论的根本旨趣、逻辑支点和立足基点。  相似文献   

18.
王天玺 《创造》2016,(4):62-64
正鲁比尼之流那样危言耸听,正是要诱导中国跳进西方国家早巳挖好的经济陷阱。中国模式从东方兴起,震撼世界。西方中心论的某些卫道士一时间怀着恐惧和仇视宣扬"中国崩溃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模式既然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随着中国模式的成功发展,"中国崩溃论"最终必将自行崩溃!第一节"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中国模式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崩溃论"也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9.
<正>长期以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两种错误论调一直存在于国际舆论漩涡之中。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两种论调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近年来,部分西方人士炮制的所谓"中国渗透论"甚嚣尘上,就是"中国威胁论"的升级版。"中国渗透论"主要集中在西方某些政客、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三大群体之间,并且在渲染"中国渗透"问题上,各有侧重,甚至交相呼应。他们鼓吹"中国渗透论",其实质是时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加快,国际影响与国际能力不断提高,"中国责任论"开始成为国际话题,不断被热炒。在"中国责任论"的高调背后,既有国际社会期望中国发挥更大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