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作出的一种政策安排,需要通过市场协调和政府协调共同实现。其中,政府协调更为重要。政府协调主要是通过制度来体现,因此,制度的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制度创新体现在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消除地区之间要素壁垒,实现地区间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区域产业转移等方面。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应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根本转变过程中,构…  相似文献   

2.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配合。区域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协调、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协调、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区域之间的主体功能协调等方面。在促进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其中,政府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各级政府应当在五大方面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便更好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3.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方略。"十一五"规划中,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内容被列入六大战略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把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贯彻好、落实好。"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时事报告编辑部邀请权威专家,在中宣部召开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共同梳理我国区域发展历史脉络、解读"主体功能区"的新理念、介绍国外经验、探讨区域互动话题。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定义出发,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有五个层面,是可持续的、融洽的目标状态与实现这种目标状态的过程的统一,也是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时空上的一种联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够协调好区域间基于竞争优势基础上的产业结构,使其不断优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依赖投资在产业、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内区域差异的日益拉大,我国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区际协调发展和区内协调发展。区际协调发展研究集中在影响因素、协调机制和模式等方面;区内协调发展集中在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协调发展度的测定方面。针对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的不足,对今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区域经济因历史、自然、交通以及政策等条件的制约,存在不平衡发展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共进。应树立协调发展的创新理念,加快我国各区域经济的特色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互动、互联。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形成了区域发展"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改革开放之初,在生产力基础薄弱的条件下,我国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推动了中国整个经济的飞跃,但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差距拉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崛起"等战略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之间的差距,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十八大以来,实现区域发展由不平衡向趋于平衡、不协调向日益协调转变,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协调发展理念,建设"三大经济支撑带",加大"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建设自贸区。其历史经验与启示在于:注重以市场为纽带,构建"三大经济支撑带"内生增长机制;发挥政府作用,突破落后地区发展的瓶颈;加强中央政府统筹,推动地方政府的合作;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在开放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大连市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但区域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问题.要从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际联系等方面了促进大连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形成了区域发展"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改革开放之初,在生产力基础薄弱的条件下,我国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推动了中国整个经济的飞跃,但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差距拉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崛起"等战略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之间的差距,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十八大以来,实现区域发展由不平衡向趋于平衡、不协调向日益协调转变,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协调发展理念,建设"三大经济支撑带",加大"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建设自贸区。其历史经验与启示在于:注重以市场为纽带,构建"三大经济支撑带"内生增长机制;发挥政府作用,突破落后地区发展的瓶颈;加强中央政府统筹,推动地方政府的合作;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在开放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唐镇乐  冯燕 《新东方》2009,(7):17-22
海南作为一个省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重头戏。不仅要实现协调的内部性,还要追求协调的外部性。即在海南市县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将海南区域经济和经济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中。也就是说,海南的区域经济布局,要克服“自己导、自己演、自己看”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建设武汉城市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地方政府合作机制,促进地方政府合作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路径。构建武汉城市圈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利益协调是灵魂,官员考核是推手,统一规划、产业分工及社会一体化是基本内容,协调机构是保障。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我国2012—2021年31个省份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考察了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进一步结合障碍度模型诊断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提升,但在区域分布上存在异质性;全国层面基尼系数有所下降,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内差异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区域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一级指标中经济、文化、社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关键共性障碍因子,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中主要障碍因子各区域不尽相同。基于此,从补齐各区域协调发展短板、畅通要素跨区流动机制、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突出城市群都市圈引领带动作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区域发展经历了苏南率先突破、区域共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演变,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融入了中国经济的大变革,开启了江苏发展的大转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探索空间发展规律的重要实践。在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面临新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必须按照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协调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多层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目标。  相似文献   

15.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内容非常广泛,它是指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如果区域经济能够平衡充分发展,其他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就有了物质财富的保障。劳动力和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区域劳动力和资本能够实现平衡充分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有了基本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以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改革,在要素自由流动、价格灵活反应、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实现区域劳动力和资本的平衡充分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需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深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区域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区域协调组织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织制度。自20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区域协调组织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盛至衰转而复兴的发展过程。探究我国区域协调组织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缺乏法律基础、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政府权力约束不足是制约区域协调组织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任务日益艰巨,迫切需要重建区域协调组织以协调区域发展。新形势下区域协调组织应当以"地方政府合作关系法"作为建设的法律基础,完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并通过"地方政府合作关系法"规范横向政府关系,进而实现对区域发展过程中政府权力的有效约束。  相似文献   

17.
多中心与板块经济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特征,中部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板块,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枢纽作用。中部地区协调发展成为影响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群,多中心城市与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崛起与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成为影响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与软实力的重要因子。要实现多中心互动、共赢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须以城市群经济体为载体,建立多中心互动与共赢机制,实现多中心协调发展;科学规划与布局,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之路;合理统筹城乡关系,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坚持产业集中式发展,培育区域性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构建广域性产学研平台,着力培育自主创新;发挥通道优势,大力发展"廊道经济"。  相似文献   

18.
由于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区域文化等差异,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潜力各有不同,而"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经济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代,我们应以"一带一路"为纽带,科学规划,实现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与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消除地方市场分割、建立完善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边疆地区作为推进我国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实现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还有利于缩小边疆地区与沿海及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扭转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区域协调发展,目的在发展,难点在协调。目前我国区域之间存在哪些矛盾和冲突?如何真正实现区域间的互动合作、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