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相义 《前沿》2007,(2):210-212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人才。“大学生村官”计划突破了农村干部选用的常规模式,是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增强了农村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激发了农村村级组织的生机与活力。要建立健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选拔、培养、管理和监督机制,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加强长期的制度性建设,探索建立和完善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2007年,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响应组织的号召,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走上本省农村党组织负责人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岗位,人们把他们称为“大学生村官”。应当肯定,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对于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子,加强乡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作为公开招考聘用的村级干部,从主观方面而言,他们应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面对这个职务,怎样才能当好“村官”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努力。  相似文献   

3.
韩水生 《江西政报》2008,(11):45-46
为破解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后备人才匮乏和村级组织乏力等难题,南康市创新渠道,在全省率先制定“选派大学生任村官”计划,决定从2007年起,面向高校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级组织培养锻炼,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全市293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2007年10月,首批50名大学生“村官”已赴农村就职上岗。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互动平台     
不如送“村官”上大学编辑同志:你好。近年来,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热。确实,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知识型“村官”,但大学生“村官”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此前,曾有媒体报道,江苏省阜宁64名大学生回乡当“村官”。结果,几年后就有33人离职。为留住大学生“村官”,遇到同样情况的太原市委组织部可谓良心用苦。10月16日。山西太原市委组织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一份文件,给正在农村任职的大学生们一个“定心丸”,他们只要好好工作,以后的工作问题组织上会妥善安排。然而,在笔者看来,与其如此费尽苦心,倒不如送“村官”上大学。  相似文献   

5.
曾经,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下,全国有1700万城市知识青年陆续到农村安家落户,形成了一场历时十年、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时隔30多年后,尤其近年来,大学生奔赴农村创业、任“村官”形成风潮,掀起了一股新的“上山下乡”热。所不同的是,新“上山下乡”是大学生把现代科学知识、新文明带到农村去。  相似文献   

6.
张亚 《小康》2006,(3):64-66
类似于“知识青年”再“下乡”的大学生村官运动正逐步展开,“大学生”村官最终能给农村带去什么?这一举措能否破解新农村建设人才之困?  相似文献   

7.
更新观念,“人才就是生产力”在思考“入世”后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工作,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问题时,山东省胶州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调查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人才为突破口,在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创建实施“三百工程”。“一百”是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100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作为初步实践,胶州市去年选派了50名大学生充实到农村“两委”班子,一年的实践初步证明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在对去年全面调研、深入总结的基础上,胶州市委、市政府今年大胆提出加大选派力度、增加选派数量、提高选派质量,实…  相似文献   

8.
维民 《广东民政》2009,(3):37-37
当前,各地都在贯彻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这对推动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意义重大。从政治上讲,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大学生作为新鲜血液充实到基层组织,改善组织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对基层工作产生影响,增添活力,使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临安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临安实际,扎实有序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7年临安市统一组织公开招聘3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工作,目前全市聘用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共42名,2008年计划招聘150名,争取在2009年之前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目标。按照市委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我带领局工作人员,深入乡镇、街道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光华 《现代领导》2009,(11):23-23
当青春的热情、激情、豪情遭遇孤独、困惑、彷徨时,当志向、憧憬、才华与落后、保守、冷遇激烈碰撞时,大学生村官该怎样从容面对入村工作的“水土不服”.该如何自如地驾驭“成长之烦恼”?我认为大学生村官适应农村、融入农村、建设农村的成长过程.需要经历“三重门”的锻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