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法院里出入自如 周二那天,我泡在卑尔根的哈德兰德法院,完整地旁听了一个刑事案件。那是一种灵魂出窍的奇特经历——看着眼前的挪威法庭,思绪飘回祖国,想起自己作为法治记者的一些“苦大仇深”的经历。  相似文献   

2.
人是离不开水的,水最大的功能是给人体补充水分和微量元素,水给常人的感受是清冽、甘甜,而“苦水”则让人想到不愉快的生活。我们今天奉献给大家的却是一款地道的“苦水”,因为我们获悉它百年来被供奉于欧洲皇室,同时给予人们的不仅是健康、享受,还应了老子曾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相似文献   

3.
彬是我多年前的一个朋友,她常向我抱怨老公不争气,公婆一家对自己不好,同事挤对自己等等,我每次都是尽力帮她分析甚至出主意。我常想,或许时间长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她就会顿悟,不会一直泡在抱怨的苦水里了。  相似文献   

4.
笑意 《民主与法制》2011,(24):72-72
苏格拉底临死之前,对自己的弟子说:“带着肉体去探索任何事物,灵魂显然是要上当。”很多年过去了,在中国,一个女人听到朋友的告诫:“人不能胖,一胖俗气上升,越瘦的人离她灵魂的样子越近。”听了这话,骨瘦如柴的女人心生感动,“平生第一次有人肯定我一身排骨的价值,在她赤裸裸的盯视下,我的灵魂因为没有脂肪的掩饰忽然就哆嗦了起来。”  相似文献   

5.
灵魂的舞蹈     
记得有一位老艺术家曾对我说过,当艺术深入到一个人的灵魂,人的灵魂就会舞蹈。他还说,不管你热爱的是哪种艺术,文学也好,表演也好,绘画也好,你的灵魂都会舞蹈。面对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育新艺术团的“舞者”,你会相信,舞蹈着的灵魂很纯洁很干净……  相似文献   

6.
又到了年关,饭局成为很多有点职务的人物工作日程的一部分。小老百姓很少有人被请吃饭,最多是亲朋好友之间来往撮一顿,也就谈不上啥饭局的了。奇怪的是,称得上饭局的吃饭应酬,请客的人说无奈还可以理解,被请的人却也说无奈,他们都纷纷倒“苦水”。不知道我们这些看客该作何感想呢?  相似文献   

7.
刘伟 《人民公安》2013,(15):35-36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从中“感获新知”、“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8.
李宣 《创造》2010,(7):116-116
也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子夜的朦胧中,我真切地与自幼无比崇敬的景阳冈打虎英雄武松相遇畅叙。梦里的武松,竟然并无一点英雄气概,倒是有着一肚子的苦水.  相似文献   

9.
一个是忠厚孝子,一个是落榜才女。两人“听天由命”牵手一桩无爱婚姻。结婚5年,怨女守“活寡”。坚守女儿身。痴男如“鳏夫”,宁肯同床异梦。她不堪忍受想走出“樊篱”。他饱尝煎熬誓死不从。5年苦水,5载纷争。婆媳反目,被逼无奈的丈夫手刃妻子,亡命天涯。请看——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10,(12):36-36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眼睛”、“名片”和“历史教科书”,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必需。年初以来,重庆市南川区按照“统一规划,科学谋划,精选题材,精心设计,出精品出形象,使城市雕塑成为重庆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的要求,如火如荼展开城市雕塑建设工作,经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11.
吴白 《创造》2004,(3):41-41
五十上下这拨年龄的人,少年时代只要喜欢文学,没谁不知那位在苦水里泡出了文学感觉的高玉宝--五十年代中后期到六十年代(岁月如梭,转眼间这已经是"上世纪"的纪年了)很有名的军队作家.他的作品不算高产,可留了不小的名气下来,尤以用自传体形式写苦命童年的乡下生活见长.当年,高玉宝的小说基本上是可以做得农村阶级教育教材的,因此也为建国以来的文学形象系列留下了诸如周扒皮这样的黑心地主典型.  相似文献   

12.
壁画与飞天     
在中国的石窟和寺院中,壁画是不可或缺的。大约在公元前五六百年,壁画的形式已出现。最早的壁画被佛教徒用来宣传教义;想死后皈依“天国”的人,也以重金聘人作壁画,力灵魂升天修功积德。因此石窟和寺院中的壁画分为这样的内容:佛经故事事;描述佛祖释迦牟尼生前事迹的“本生故事”,列“舍身饲虎”由故事,表现了佛的大慈大悲。各种菩萨和飞天也是壁画中的主要形象。壁画中还有一种叫“供养人”的画像,画的是那些出钱修窟的人.他们为了替自己和子孙衍福而出部场宏,修好后,把自己出全家的员面在田画的下面纸自道两侧,麦示他们的切…  相似文献   

13.
文学家高尔基曾言:“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读书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灵魂与书的思想生命的一种不期而遇。这种人与书在生活这片绿地的“相遇”,呈现出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徐冶 《今日民族》2010,(12):29-30
秋游福建武夷山,其间巨石林立,磊落奇秀,穿行“云路”、“云窝”景点,让人感觉山大山高却立于白云之上,云飘云走会藏于山石之中。的确,人走得再远得有住所,云飞得再快也得有歇处。茶棚小坐,一壶山泉大红袍,深切地感到耐泡的是茶,  相似文献   

15.
《前进》2012,(10):F0003-F0003
一、解放“思想”,激发社会管理创新的源动力。分局党委坚持“创新是一切警务活动灵魂”的思想,要求全局民警要带着如何促进工作、创新管理的课题,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营造出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相似文献   

16.
作为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贯穿始终,落实到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7.
一 灵魂观念在一切宗教中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按照近代西方宗教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灵魂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全部宗教意识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超自然的不朽的灵魂观念,就不可能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灵观念,从而也就不会有所谓宗教信仰本身。在很多民族的观念中,生命与灵魂休戚相关,魂即生命,是生命形体的主宰。 纳西族称灵魂为“哦哼”(o he),有时单独用为一词,有时把“哦”、“亨”分开用为二词,都指“灵魂”。如失魂叫“哦亨媲”或“亨媲”。“哦”或“哦亨”也指人或物体的影子,水中的影像等。“灵魂”与“影子”一词二  相似文献   

18.
陶家璇 《两岸关系》2009,(11):64-65
“献礼片”貌似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现象,很多人有不同的评论,但有趣的地方在于,每一次的献礼片确实又总能出现一些非常有品质的影片。似乎中国电影人平时也都学会了“潜伏”,卯足了精神,只等在这个时候突然冒出一些“大泡”来。  相似文献   

19.
诠释与新变──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古典诗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学术视角下,对古典诗词进行重新诠释不外乎美学批评、文化批评两种模式。进行关学探视,见到的是古典诗词的灵魂;进行社会文化考察,见到的是古典诗词的“原生态”。当代也正是通过这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学术研究,揭示出古典诗词的文学价值、文学史价值、文献价值,达到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的研究目的。在“古为令用”视角下,当代古典诗词主要体现出四重价值,即社会政治价值、人类文化史价值、审美欣赏价值、创作借鉴价值。当代对古典诗词的吸纳、利用方式主要有:用其意蕴、用其语句、用其意境、用其形式以及用其原理等,从而使古典诗词的“关貌”和“灵魂”在当代文艺创作与文化消费中得以再现、“复活”。  相似文献   

20.
赵雨 《求索》2013,(5):74-76
屈原自沉并非简单的以死相抗,悲壮玉碎,而是在现实层面的长期挫败之后,内心深处的“浴于沉渊”方能“死而复苏”、回归天国的古楚灵魂信仰与“由人入神”的古神仙家信仰的交叠。屈原依照古神仙家的内炼之术。在自感已完成修炼之时,选择依照古楚人灵魂信仰中水路归冥的路径。经由“水解”的宗教仪式,告别尘世,归向天国。屈原这一生命归宿的选择在其后期作品《远游》中有内证可考。《远游》中提到的“湘灵”和“冯夷”都是“溺死”而成神的神仙。理解屈原的自沉,必须回归屈远原后期作品文本的内证,回归屈原时代文化、宗教、哲学背景的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