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风暴,继续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全世界都更加关注并热议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成就是"中国模式"带来的效应;也有学者认为这不归因于所谓的"中国模式",而是我国坚持"中国道路"的结果。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中国发展道路问题的观点进行梳理,以求对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发展成就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张烁 《求索》2008,(11):126-128
合法性话语形成了中国人对理想政治秩序及其实现方式的基本看法和信条。其中在对政治的理解、政治的组织核心、政治的结构以及运行等若干方面,古代中国人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合法性信条。同时.又因为合法性问题关注的核心就是国家权力,所以历史中所形成的合法性信条,往往会通过对一国权力观念的型构作用,而最终影响到现实政治生活中国家权力的框架体系。也就是说,我国古代的国家权力文化,很大程度上与政权意义系统的构建特征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村民自治制度在中国广袤的绿色田野上悄悄地生长起来,引起了中外学者广泛的关注。20多年来,村民自治制度从理论到实践,从试点到全面推开,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农村政治发展模式。2011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在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中国模式"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乔舒亚.雷默提出"北京共识"以后,"中国模式"得到了众多中外学者的关注。2008年至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虽然也影响到中国,但中国还是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这就使得"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获得了众多国家的认可。本文对近年来研究"中国模式"的学术成果进行整合,为学术界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模式歧见。与几年前有关中国模式的争论不同,最近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已经超越纯粹经济学意义,而具有更加宽泛的意义。北京大学学者潘维提出中国道路的成功挑战了西方经济学知识中的"市场与计划两分"等观点,从而促进"中国话语系统"的形成以及"中国学派"的崛起。但是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模式已呼之欲  相似文献   

6.
利益群体和利益群体表达问题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成为学者近来探究的重要内容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利益群体的形成及其利益诉求的增加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然结果,同时也对我国现有利益表达机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文章就利益群体及利益群体表达的概念分析、利益表达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如何建构利益群体的表达平台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以利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冯海波  崔伟 《前沿》2011,(21):22-25
西方学者率先提出了"中国模式"的概念,却并未就其内涵形成一致共识。西方学者用"中国模式"概念指称"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实质,故意忽略"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最大特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考察"中国模式"概念产生的背景与过程,可以发现"模式论"是作为中国"威胁论""责任论""领导论"的替代品而出现的,虽然"模式论"有了难易否认的全新内容,却仍然不能改变其本质上的否定意义。真正意义上具有普适性的中国模式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2008年第24期人民论坛杂志推出"关于中国模式"一组特别策划文章,约请了各领域知名学者,深入探讨了中国模式的内涵特点、世界意义与历史影响等,集中回答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反响。为深化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实践认知与理论概括,人民论坛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相似文献   

9.
选举尤其是农村村民直接选举活动成为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对我国来说,民主政治特别基层民主政治生活仍是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方面亟待完善。选举作为一项落实民主理念的具体活动,已经深入人心,而对于选举本身所包含的精神,以及选举引入政治活动的意义却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国外学者历来关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动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共产党的变化和动向始终是西方中国政治研究的热门问题,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分析.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因出色地应对全球化挑战,获得世人瞩目的执政成就,亦成为西方学者研究视野中的一大焦点.梳理辨析、并合理地吸收借鉴国外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开拓我国学界眼界和思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第十七期《百强县"成长烦恼"》专题引起广泛反响,不仅被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等首页突出位置转载,而且引起了基层干部、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在哪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年已成为我国失业人群的主体,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中,青年占到了七成。正因为如此,青年就业问题引起了青年学界的广泛关注。上个月的6号到7号,中国青年少年研究会在成都召开了全国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讨会,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130余人参会,就“青年就业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10月份中国青年少年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一个大型国际研讨会也是关于青年就业问题的,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就业问题”。在两次研讨会上,国内外学者在讨论青年就业问题时,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中国青少年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之后,关于"国家形象(National Image)"的研究迅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如何塑造一个积极、友善、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更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梳理国内外关于国家形象建构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介绍国家形象的概念、评价系统、形成机制以及塑造与修复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有益于为国内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打开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一、话语体系之型构关于中国话语、中国模式的讨论,近年来成为国际政界、学界,乃至企业界纷纷关注的热点,"北京共识"、G2模式等西方学者的新提法不绝于耳,此问题也是国内或左或右各种思潮冲突论战绕不过去的交锋点。中国话语、中国模式、学术话语、语语权等概念,虽难以清晰准确地定义,但首先应对其基本内涵和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哲学界有学者开始关注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并讨论尝试建立信息哲学的基本理论.至今,信息哲学研究日益深化、系统化、体系化,并逐渐走上完善和成熟,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模式.利用文献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基于篇名分词、主题特征词、词频与关系频度分析、共现图谱分析等,研究了1980年以来,我国“信息哲学”研究的重要作者、期刊,分析了信息哲学主题研究的主旨、脉胳概况、发展变化趋势,最后指出了信息哲学理论研究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起,西方的学者们开始在社会系统和权力系统之间的互动与平衡中探求政治秩序,建构了一种多边互动的理论范式。这一范式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结构的多元化变迁很相似。因此,“国家——非营利部门——公民个体”的分析框架便被许多学者用来分析中国政治结构的变迁和发展方向。在运用西方的理论分析中国政治结构的发展模式时,存在着结论相似而内在逻辑过程不同的研究现象。我们在关注西方政治理论研究范式对中国政治事实和政治发展的解释能力的同时,更要注意中国政治发展的特色问题。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对青少年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已引起许多青年学者、社会学者和教育学者的关注,并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本文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总结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学者关于网络与青少年的研究成果,以推动此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尽管丁学良先生对中国模式形成的背景的分析充满着片面之词,对中国模式的特征与内涵的描述带有资产阶级学者的偏见,但是他旗帜鲜明地肯定了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并且真实地揭示了中国模式所付出的成本与代价。我们不能接受丁学良先生认定中国模式需要"更新换代"的结论,但他所提出的中国模式应当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济,克服深层阻碍,走出真正属于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崛起",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则给人以启发,将有助于我们增强对坚持和开辟中国道路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9.
法律发现之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论证理论近年来获得我国学者的显著关注,作为该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词汇"法律发现"自然成为谈论的热点。然而对于"法律发现"内涵的理解却有颇多争议。本文拟对欧美和国内学者对该词汇的不同理解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在当下中国最为合适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物价波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率和物价是经济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两个经济变量,其变动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断攀升和国内物价不断上涨,人民币出现了"内外价值悖论"的格局,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立足于中国近年经济发展现实,通过建立经济模型,研究了汇率变动对物价波动情况的影响,同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物价指数与汇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对我国的汇率形成制度和外汇管理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