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们常说某某“忘本”,也许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因为父亲早年离家参加革命,我也就成了一个对家乡最没有概念的人。事实亦如此。我是壮家人,却不会说半句壮话;直到20岁,我才第一次回了趟老家,而且才待了三天。老家没什么亲人了,所以我从此没再特意回去过,工作以后的采访,也没让我有重返家乡的机会。我想自己定是一个与家乡无缘的人了,这样的人这世上也许不多。清楚地记得,在我还没回过一次老家时,我有多么的向往。家乡是养大父亲的地方,可母亲与父亲结婚多年,直到她因病去世,竟也没能去一回。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父亲骨子里深…  相似文献   

2.
笑意 《民主与法制》2011,(24):72-72
苏格拉底临死之前,对自己的弟子说:“带着肉体去探索任何事物,灵魂显然是要上当。”很多年过去了,在中国,一个女人听到朋友的告诫:“人不能胖,一胖俗气上升,越瘦的人离她灵魂的样子越近。”听了这话,骨瘦如柴的女人心生感动,“平生第一次有人肯定我一身排骨的价值,在她赤裸裸的盯视下,我的灵魂因为没有脂肪的掩饰忽然就哆嗦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过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给人的印象最深,“第一次”给人的感觉最好。当“第一次”变成了“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的时候,那种欣喜,那种快乐,那种激情,又很容易被人忘掉。 我家第一次装电话,是1993年。为此还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电话刚装上,我们全家人的高兴劲还没过,一位县领导就把我叫去谈话:“听说你家装了住宅电话?这  相似文献   

4.
徐蕾 《统一论坛》2008,(2):54-57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年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5.
徐蕾 《统一论坛》2008,(3):56-60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上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6.
与贼打交道     
“你当侦查员啦?抓小偷?”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第一个反应就是睁大她那本来已经很大的眼睛,“眼睛不好,又平足,看见了,抓得着吗?”父亲在一旁说话了:“让她试试吧,坐了几年的机关,换换环境也好,说不定真能成为一名抓贼能手。”母亲白了父亲一眼,没再说什么。这时的我被即将成为侦查负的神秘感紧紧包围着,盼着早一点上车,早一点抓到小偷。1993年盛夏。我成为打扒侦查员队伍中的一员。一第一次上车抓贼,谈不上信心百倍,但也没觉得抓贼有多难,碰见就抓呗。不过心里总在琢磨,小偷到底长什么样呀?公共汽车上那么多人,钱又都没…  相似文献   

7.
李辉 《同舟共进》2011,(2):54-60
【“与巴金相比,我简直是个混蛋!”】 奇怪,1980年代见曹禺先生的次数很多,却没有任何个人交往,甚至连一次访谈也没做过。当年的笔记本上,我记录下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会议,可是,曹禺先生除了出现过大名之外,连片言只语都没在我的记录里留下。  相似文献   

8.
平凡的坚守     
“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只是一个尽力做好该做的事情的普通人,在永泰的基层,这样的人很多很多。”这是省政协委员、永泰县葛岭镇卫生院院长朱德强在采访中说得最频繁的一句话。在永泰县辖下的镇区医疗卫生系统坚守了二十三年,他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9.
刚去美国的时候,我觉得那儿的人好像都特别绅士,我还没走到门前,就有人面带微笑帮我开门。我想这或许是西方人讲究“女士优先”的缘故吧,于是就满足地径直穿了过去。一段时间我特别享受这一“待遇”。慢慢地我发现,规矩并非如此,而是“后来者优先”。凡是公共场合有门的地方,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走在前面的人,推开门后都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他/她会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而后面的人进去后,也总要向扶门的人说声“谢谢”,并接着扶。我去孩子学校,特别留意观察,我给后面的小学生扶门,发现没一个不说“谢谢”的。无论在学校还是商店门口,很少有人进去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的。  相似文献   

10.
王晓波 《台声》2003,(2):19-21
心情郁卒不愿与人来往我知道“萧道应”的名字,当是1980年在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的期间,我第一次有机会到美国,尽量搜集台湾戒严时期在岛内禁绝的台胞抗日史、光复前后和“2·28”事件白色恐怖的资料。在哈佛期间认识了波士顿学院的潘毓刚教授,他和丘念台之间有亲戚的关系,他告诉我回台湾后,可以去找在调查局当法医的萧道应。他只告诉我,萧道应以前是政治犯,现在不太愿意与人接触,找他也要小心引起特务的注意,别的,毓刚兄就没多说。当时研究“2·28”和白色恐怖还是禁忌,我自己又是禁忌中人,总不能到调查局去找萧道…  相似文献   

11.
以前,听人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以为这话是香港以外的人对香港不满而发的牢骚,未予深究。后来听一位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以后回国来念研究生的同学也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很奇怪,香港人自己也这么说。后来向很多香港人请教对“香港是文化的沙漠”之说持何看法,居然认同的人多。推敲这话,我总觉有问题。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岂不是说香港没有文化?香港号称东亚的“明珠”一颗,六百万人在一千平方公里的地盘上升起一条经济腾飞的“小龙”,这样一个生机勃勃、鲜鲜活活的香港,怎么会没文化呢?实际上,香港不仅有文化,而…  相似文献   

12.
人怎样生活,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昕惯了“活得累”、“活着真好”之类泛泛其谈,最近又看到一部名为“换个活法儿”的电视连续剧。 我是个聋人,听不见电视里那些人物在说什么,没资格去评头品足,但我知道,准活得也不会轻松。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之家,当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人们正沉湎在胜利的喜悦  相似文献   

13.
当我把精心打制的表格递给市属某局那位科长的时候,他头也没抬地说:“是新来的吧?”我恭维了一句:“领导记性真好,全市这么多单位,您都能记着。”他说:“一看你打制的表格,就知道是一名新兵。不过,有创新,很方便、实用。”那是我第一次办理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审批手续。那一刻,我觉得,做一名新兵也挺荣耀的。  相似文献   

14.
开心乐园     
一天,一名学生在厕所门口遇见自己的英文老师,女学生说:“老师,刚刚我在厕所看见很多蚂蚁,好恶心!”因为不久前教过蚂蚁这个单词,英文老师顺口问道:“蚂蚁怎么说?”女学生吃惊地看着老师说:“蚂蚁什么都没说。”参加完一个活动后,四位律师聚在火车的包厢里,他们决定各自说一下自己的缺点。第一个人说:“我经常喝得酩酊大醉。”第二个人说:“我经常赌博。”第三个人说:“我经常挑逗漂亮女子。”他们说完后,都看着第四个人,“我最爱传闲话。”第四个人说道。两个朋友去看一部新的立体电影,电影一开始就是令人紧张的滑行轨道车场面。其中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我的班长     
1998年的特大洪水肆虐江城时,我应聘来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保安服务公司。经过一段时期的上岗培训后,我被分配到了七中队所属的一个班,执行晨鸣纸业公司的安全守护任务。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向了岗位。第一次上岗,我深深领悟到什么叫做“万事开头难”。带领我执勤的是我的班长———文刚。班长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黑黑的脸膛,魁梧的身材,威严的神情,且不苟言笑,我感觉他是一个精明强悍而又不易接近的人。然而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上岗时,我有一些问题没搞清,不免造成失误,班长没有责怪我,而是在一旁亲切而耐心地给我讲…  相似文献   

16.
“试验田”里看“收成”李富根第一次到海南岛,正是建省办特区的前夕,时隔10年,当我第二次登陆海南岛时,每到一处,我差不多都会问问自己:我真的到过此地吗?“龙种”已经种下飞机是在成片高大的建筑物间缓缓降落的,出了机场,没走多远,我就置身于海南省会海口的...  相似文献   

17.
重回故乡     
在46岁以前,席慕蓉从未见过故乡,深远而辽阔的内蒙草原永远只在诗人心中魂牵梦绕。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半生的等待之后,她终于在1989年的夏天,“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见到了父亲和母亲的故乡。”提到那时的情景,她忽然泪流满面。“见到了父亲的草原和母亲的河,捧着那水,眼泪就忍不住了。土地与人之间有很多神奇的感应,我无法确切地说出。但在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到踏实,好像尘埃落定。我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一直以来的不安定和惶恐消失了。我的自信找到了,身份确定了……”  相似文献   

18.
我叫刘德华。1961年我在一个农村出生,那里叫大埔,香港(的)一个非常非常久的一个地方。我真的小时候,我发觉我是很有钱的,我家里有孔雀,我家里有超过两百只的猪,有我数不尽的鸽子,然后我们还有很多地。我看过很多很多年轻小朋友没看过的东西,我从小就知道有电视,我从小就知道有录音磁带,我都(收藏)过很多很多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我一眼就认出妈妈,船还没靠岸,我就急着跳下,跑到妈妈面前,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谈起30年前第一次返回大陆的情景,台湾老兵姜思章至今感慨不已。  相似文献   

20.
杨骏 《时事报告》2011,(3):61-62
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OANN)发布的新闻公报说,在2月5日美国迈阿密的一个会议上,最后所剩的5组IP地址(基于互联网通信协议IPV4)被分配给了全球5大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第一代互联网地址的“池子”已经全空了。IP地址要“断炊”了,很多人慌了神。这会是又一只“千年虫”吗?春风得意的互联网产业没米下锅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