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在我国《史记》研究领域,因其研究方式长期蹈常袭故,致使《史记》在日本的史学影响至今无人问津。有鉴于此,拙文谨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史记》传入日本以后,直接给日本早期国史的编撰造成了巨大影响。现经考定,《史记》是在公元600年至604年之间始传日本的。此事关系重大,因为它是中国史学传入日本的标志。当时,日本尚无自己  相似文献   

2.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22):30-31
《周礼》上有一句话:“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当时宫廷规定有专职的史官,记录周天子每天的言行。一个史官专门记录周王说了什么。另一个史官专门记录周王做了什么。这就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个传统中国各朝各代一直遵守,直到今天。尤其在公务活动中,对特定人的言行进行记录是非常有必要的。司法中.这种文书就叫做“笔录”。  相似文献   

3.
《友声》2004,(1)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于2003年10月23日至27日在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举办"刀势画·宫田雅之艺术展"。画展精选了宫田雅之最杰出作品124件,其中日本题材与中国题材的画各占一半。内容主要取材于《史记》、《水浒传》、《唐人传奇》、《三国演义》等中国古代名著以及《源氏物语》等日本古代名著等传统题材。另外还有以日本风景为主体的代表作《日本的四季》、《雪月花》等,有联合国公认作品《红富士山》等。  相似文献   

4.
经典著作的生命力来自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不朽价值,同时也来自于历代读者的阅读与消费、传播与研究。"史记学"的形成过程,就是《史记》生命力延伸与扩展的过程。20世纪以来,国内的《史记》研究,由"史料学"向"史记学"发展,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向多样化发展。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史记》研究也向集体协作发展,并与现实结合,逐步走向世界。这些新成就的不断出现,正是《史记》经典著作生命力延伸与扩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经典著作的生命力来自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不朽价值,同时也来自于历代读者的阅读与消费、传播与研究。“史记学”的形成过程,就是《史记》生命力延伸与扩展的过程。20世纪以来,国内的《史记》研究,由“史料学”向“史记学”发展,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向多样发展。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史记》研究也向集体协作发展,并与现实结合,逐步走向世界。这些新成就的不断出现,正是《史记》经典著作生命力延伸与扩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据《史记》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曾穿过木屐,因而有了“足下”一词。此外,1989年在宁波市慈城湖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文物里人们也曾发现了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木屐。然而在今天的世界里,穿木屐最多的当属日本人。在日本传统的节日里,在婚庆、祭典等仪式中,日本人穿着传统的和服,而木屐在整套的和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看惯了日本人穿木屐,多数人会以为这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然而循着木屐之声,回到久远的过去,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日本服饰中的木屐是在唐朝时由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带…  相似文献   

7.
吴超华 《新东方》2010,(3):78-80
“经学”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诠释学”,《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儒家的“诗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文艺思想的主流,《诗经》“经”的地位确立以后,为后世对《诗经》的研究提供了广阔优越的前景,并使之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专门学问,即诗经学或诗经诠释学。  相似文献   

8.
从2010年8月开始,所谓“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话题就开始占据国外媒体的版面。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一场“亚洲大超越”。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说“这是全球经济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的传统思想、道德规范常表现于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居留海外数代甚至数十代,大多仍保有中国的传统习俗,其后世子孙仍然眷恋故土,怀念祖国文化。历史名人徐福、刘邦和郑成功遗留在日本的亲族,就表现出这一伟大精神。徐福东渡日本,《史记·秦始皇本纪》、《淮南·衡山列传》和司马迁同时代的东方朔《海内十州记》,均有确切记载。此后中国历朝史传、杂记、史略以及日本官书相继有类似文书刊布。齐人方士徐福,字君房,曾3次出海探险。第一次由琅琊扬帆东航,先至朝鲜,而后转往日本九州北部和歌山熊野郡之新宫佐贺地区。此为徐福…  相似文献   

10.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是战国中期一位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原是卫国人,姓公孙氏,名鞅,所以人们称他为卫鞅或公孙鞅。后来在秦国变法有功,受封商邑,号“商君”,因而历史上又称他为商鞅。“鞅少好刑名之学”(《史记&#183;商鞅列传》),其政治法律主张见于后人辑录的《商君书》。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既有史学的真实,又有文学价值,我们称之为“史传文学”,如,记言的《尚书》,记事的《春秋》,编年体的《左传》、《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以丰富文学魅力表现的著作,却是司马迁首创。司马迁,字子长(约生于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即公元前一百四十五年,卒于西汉武帝征和六年即公元前八十七年)。生于夏阳龙门,今日的陕西省韩城。《史记》的问世,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2.
许家宜 《台声》2014,(4):74-74
今年又逢岁次甲午,二甲子120年前清廷战败而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成为日本大和帝国的“领土”。厥后,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与日本也变成了“敌国”。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即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汉文化。当时的长安城是繁华的都市,众才荟萃的世界中心。到了明朝,出现了日本海盗,  相似文献   

13.
我和《时事资料手册》,结识于1981年。近30年来,《时事资料手册》是我特别珍爱而且每期必读的刊物。在我的心目中,《时事资料手册》虽不是鸿篇巨制的时政刊物,却是一本经典、客观、真实、权威的记录中国与世界变化的“史记”.是我精神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在近30年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14.
展现神州大变革的历史性画卷──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巡礼尹均生,徐新民中国的纪实文学源远流长,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到煌煌巨著的《史记》,都为近代报告文学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源头和滋养。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报告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反映伟大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文化典籍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颗是与《史记》齐名青史的《资治通鉴》。前者是司马迁编纂,后者是司马光编著。司马迁与司马光,都崇尚名节,光明磊落,忍辱负重,忠君爱国,为丰富和充实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宝库,做出  相似文献   

16.
云城 《广东人事》2000,(6):44-45
作为一名把行政学作为自己“精神家园”的青年学者,李绥州同志一直耕耘在中国行政学教学和科研的前沿领域,新作《应用行政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正是他在这一领域不倦探索的最新成果。“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习惯了众多行政学教科书的面目相似和内容雷同,在中国尚为数不多的行政学研究著作中,《应用行政管理》犹如公共行政研究花圃中一朵刚刚绽放的鲜花,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  相似文献   

17.
谁在唱升人民币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通缩风险,各大主要经济体增长趋缓,而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中国也就相应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继“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增长水分论”、“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输出通缩论”之后,人民币汇率问题又成为一个新的争论不休的话题。人民币应该升值成为许多人的共同主张。 日本是“唱升人民币”的领头者。早在2001年9月,《日本经济新闻》连续3天登载有关人民币汇率调整问题的文章。2002年  相似文献   

18.
许勇强 《求索》2007,(5):162-164
本文对《史记》记事“抵梧”的情况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它与后人所标榜的《史记》的“实录”精神并不矛盾,而是与之一致或是其必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导刊》2013,(4):F0003-F0004
响应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的号召,201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党校《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课题组、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经贸发展工作委员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尼山圣源书院在中共中央党校联合主办“古镜今鉴,为政以德”——《群书治要》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刘余莉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围绕《群书治要》畅开言论,旨在为当今政治之良性运行提供历史经验与教训,以期达到政通人和。  相似文献   

20.
《循吏传》是中国“正史”中人物传记的一种,自《史记》始到《明史》以至《清史稿》大多有之,集中为“循吏”立传。所谓“循吏”,《史记·循吏列传》司马贞《索隐》:“谓本法循理之吏也。”《汉书·循吏传》颜师古注云:“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由此看来,“循吏”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官吏中那些奉职守法、依理办事的人。笔者读了诸史(中华书局校点本)《循吏传》,深感这是份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循吏”自身,的确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今略陈管见,以企引起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