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网络热点事件越来越受网民关注,同时非理性的网络舆论也相伴相生,网络非理性舆论与网民心理息息相关。通过分析研究"杭州飙车案"这一网络热点事件所引发的非理性舆论,可以总结归纳出宣泄心理、相对剥夺感、刻板效应、猜忌心理、匿名心理以及从众心理这几种典型的网民心理是产生网络非理性舆论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在信息发布的领域不再一者独大,自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催化推动作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的网络舆论,具有网络舆论主体多元化、匿名性,形成高速性,传播互动性、互文性的特点。由于警察的特殊身份,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内容往往较为敏感,部分网民的观点容易夹杂着宣泄的心理,负面影响较大。针对涉警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独特之处,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发生之后,公安机关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快"、"准"、"狠"三大原则和策略;找准时机进行议题的设置与置换;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重要作用;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技术队伍,对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进行技术引导。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使用高度普及的今天,地方政府到底应该怎样应对网络舆情,该如何处置突发事件?对于突然曝出来的负面事件,想瞒是瞒不住的,试图掩盖或者矫饰是愚蠢的,其结果只能是欲盖弥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日前发布"2011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这份榜单显示,在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表现"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此外,重庆万州辞退吃空饷官二代、江西鄱阳股长外逃两个事件,政府的应对也被认为"存在明显问题";辽宁沈阳酒店春节大火、山东济宁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河南天价过路费案、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谣言、甘肃古浪尘肺病事件等事件,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江苏南京梧桐树事件中,"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  相似文献   

4.
刘鹤 《电子政务》2012,(4):64-68
就所谓"网络群体事件"原初的形态而言,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讨论一件事情,而它现在却面临被妖魔化的情境;网络作为一个民众舆论平台,如果轻率地将其标定为负面的时候,产生的效果或许与我们预期的相反。为此,本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重新作了定义,并分析了网络舆情事件的诱因和形成,并对如何有的放矢地处置网络舆论事件、力求网络舆论发挥正面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网络谣言肆虐凸显了当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手段落后等。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谣言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坚持"疏堵结合",转变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和坚持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岳璐 《求索》2012,(10):245-246
在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常态的中国社会,互联网不仅成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表达意见的主要"发声地"与"放大地",而且还成为部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地"与"引爆地",网络草根民意、网络意见领袖、传统媒介、政府等信源之间的互动、冲突与整合在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爆发、平息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考察网络民意在群体性事件传播中的表达机制与互动机制,从而呈现网络民意传播、影响群体性事件之图景,并揭示其背后的风险社会中公民政治沟通意涵。  相似文献   

7.
司法民主化进程中由于网络参与的理性化建构面临着参与主体的非组织性、参与行为的不可控性以及表达意见的无序聚集性等深层困境。网络个体认知的局限性、司法机关与网络公众间没有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关系、司法机关没有建立有效的司法网络回应平台及司法运作过程缺乏透明度,是网络公众司法参与理性化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应当通过司法机关与网络公众建构有序参与共识的体验过程,建立有效的司法网络回应机制,引导网络公众司法参与行为,创新司法网络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熊猫烧香"案暴露出的隐患,提出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几点思考:切实增强国民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构建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应急和长效预防机制;加强互联网的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进一步加强信息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9.
方然 《电子政务》2013,(2):40-48
在界定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空间、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点,即舆情更易快速集结,舆情体现出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与公众舆情相比更易治理,舆情相对比较理性等;对已有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出的治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和困境等成果进行了综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对于信息不透明、制度缺失和政府不作为等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和对话可以增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分析和决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或平息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界定,以及其发生的深刻社会背景和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探讨了斯梅尔塞"加值理论"用于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适用性;并从六个方面讨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现实机制,包括结构性诱因的出现、结构性怨恨的积累、一般化信念的形成、触发性事件的发生、有效的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迅速、观点容易被激化、成员情绪容易被激发、"意见领袖"作用和区域性特点更加明显等特征。仅依靠技术手段难以预防和消解网络群体性事件。要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网络信息员队伍;坚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建立有效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1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对立性公共事件在网络出现;二是网民热议,生成网络舆论;三是传统媒体参与,与网络舆论相互呼应促动,生成社会舆论;四是出现制度外社会行动;五是事件消退。在前四个阶段,事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逐步增大,强度和危机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并从谣言和网络两个方面描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特征;分析了产生网络谣言的多种因素——事件自身因素、传播载体因素、传播主体因素、网络"粉丝"文化因素和社会情境因素;提出了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的若干建议,即应从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建立网络谣言预警机制等方面综合处置。  相似文献   

14.
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互联网作为载体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社会燃烧理论及其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的适用性;详述了社会燃烧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要素:社会矛盾是燃烧物质,网络助燃剂系行为动员和情绪动员所起的作用,社会点火温度是刺激性事件;论述了网络助燃剂对刺激性事件和社会矛盾的集合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技术在刑事定罪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在金融创新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大旗的指引下,网络现货投资交易平台迅速增长,因缺乏有效金融监管,现货投资交易平台引发的违法犯罪数量也随之暴增。由于网络现货投资交易行为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司法机关查处网络现货投资交易平台中的犯罪时,在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判定方面分歧较大,传统的定罪方法和标准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此类复杂犯罪定罪提供了方法与标准。大数据技术不仅能提高定罪准确性,也能提高定罪效率。针对当前出现的诸如网络虚拟投资交易案等网络犯罪特征,运用数据挖掘、决策树CHAID算法等数据技术对新型网络犯罪判决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将大数据技术作为司法定罪裁判的辅助工具,加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正>从前些年的佘祥林案、赵作海案,到最近的呼格吉勒图案,这些冤假错案不仅给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也使我国司法机关的公信力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冤案、错案的发生固然有其主观与客观的各种原因,但作为查办案件的司法机关也难辞其咎。为此,我们不仅要着眼个案的纠正,更应反思我国当下司法职权运  相似文献   

17.
群体极化现象是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集群行为理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为基本视角,通过对"我爸是李刚"和药家鑫两起交通肇事事件引发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具体观测与文本分析,论证了网络热点事件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不断积累、动态演进的过程以及影响其形成的综合、多元因素。这对于党和政府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作出预警和研判,推动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以及青年的社会性成长与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系统的方法划分了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并阐述了酝酿阶段、蔓延阶段、动员阶段和衰变阶段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以思念水饺"致病门"事件为例,具体阐释了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独特性、四个机制之间存在的联动机理,以及各机制之间较强的逻辑推动关系对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2010年,可谓"公民网络围观年",重大新闻事件,无不在网络上引起焦点关注,从而被"围观"—围观可不是"浮云"。网友用一个简短的对联来表达自己的2010感慨:"上联:恨爹不成刚;下联:  相似文献   

20.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源于网络、参与主体年轻化、事件发生具有隐匿性、快速性、聚集性、针对性等;社会运行机制失范、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网民的相互学习模仿、群体利益与文化差异等都是其发生的原因;完善网络立法、用法律规范行为,实施阳光政务、保障公民权力,加强道德建设、共建网络文明,新旧媒体结合、传播社会正能量等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