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3年12月20至22日,以“妇女行动:迎接新挑战”为主题的“第五届东亚妇女论坛”在香港举行,来自韩国、日本、蒙古、香港、台湾和内地的3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论坛包括“全球化与妇女贫困化”、“社会性别主流化与中央机制”、“传统价值观与家庭互动关系”3个主题讨论会,“妇女与经济参与”、“妇女与教育”、“妇女与流动劳工”、“妇女与健康”、“妇女与资讯及通讯科技”、“妇女与城乡发展”、“妇女与环境保护”、“妇女与和平”、“妇女与宗教灵性”、“妇女与家庭暴力”、“妇女与性”、“妇女与性暴力”、“妇女与性工作”等13个…  相似文献   

2.
2011年7月23—25日,第21届中国社会学年会在江西南昌举行。7月24日,由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师范大学妇女发展研究中心和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之社会学子网络联合承办的“性别研究方法论探析论坛”如期举行。本届论坛聚焦于性别研究的方法论议题,分为性别研究的方法自觉,底层研究的学者立场与当事人立场,话语、文本与性别研究,研究实践中的方法论考量4个板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2004年8月23-25日,由北京市政府支持、北京大学承办的“北京论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33个国家不同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参加了主论坛和考古、艺术、哲学、历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政治、经济、法律、国际关系、教育、信息传播、社会学、管理学等14个分论坛的研讨。性别和谐与共同发展问题在本次论坛中得到了广泛关注。除了在各学科的分论坛中学者们就性别问题研讨外,大会还在社会学分论坛中专门开设了主题为“性别和谐与发展”的专题论坛,为中外学者面对面地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开辟了平台。虽然由于…  相似文献   

4.
2005年8月4-5日,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继续’95共 谋发展”妇女论坛。论坛回顾了10年来《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以及北京市政府颁布的“九五”,“十五”妇女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全国妇联、北京市有关领导、妇女干部和热心于妇女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近300人参加了开幕式。论坛采用主旨发言、大会互动和分论坛方式举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北京市妇联主席荣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龙翼飞分别就“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中的性别关系”、“推动北京妇女参政议政的进程的…  相似文献   

5.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6.
自2006年中国社会学年会首次设立妇女/性别社会学独立分论坛以来,依托中国社会学会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社会学子网络以及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点分别围绕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性别研究方法论、世妇会20年性别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热点议题展开研讨,扩大了妇女/性别社会学的社会影响力。2016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设立了"新发展理念下的社会性别平等观念与实践""性别与生活:小康社会建设新视角"两个分论坛,反映了妇女/性别社会学研究议题的不断细化和研究队伍的持续壮大。  相似文献   

7.
2006年7月15-17日,2006中国社会学年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妇女/性别社会学作为首次独立分论坛进行专题研讨,成为此次年会的一个亮点。在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王金玲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张宛丽研究员的共同组织下,来自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各省市社科院社会学所、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四十余位从事妇女/性别社会学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提供论文三十余篇。与会者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性别与社会结构变迁中国社科院社会…  相似文献   

8.
自2006年中国社会学年会首次设立妇女/性别社会学独立分论坛以来,依托中国社会学会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社会学子网络以及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点分别围绕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性别研究方法论、世妇会20年性别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热点议题展开研讨,扩大了妇女/性别社会学的社会影响力。2016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设立了"新发展理念下的社会性别平等观念与实践""性别与生活:小康社会建设新视角"两个分论坛,反映了妇女/性别社会学研究议题的不断细化和研究队伍的持续壮大。  相似文献   

9.
一、复旦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基地 复旦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基地是在复旦大学已有妇女/性别研究机构基础上成立的.复旦大学于1994成立上海市高校系统的第一个以妇女问题和妇女发展为对象的学术研究中心.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三个研究中心,即妇女研究中心、性别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以社会性别研究为主题的博士项目.复旦大学研究人员从事的妇女/社会性别研究的显著特点是紧密联系社会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实际问题,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提出决策和建议,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村级女干部去女性化的现象进行反思,在为什么村级女干部会‘去女性化’?的问题导向下,从众多的影响因素中选取领导力(leadership)为切入点,提出假设:是不是因为女性的领导力低于男性,所以才会出现去女性化?通过借鉴国外对领导方式的2T分析框架,探讨村级女干部参与治理的应然和实然,即从应然上说,没有领导力效率的性别高低之分,只有工作类型的合适与否。从实然上分析,存在村级女干部去女性化的原因是观念、制度和现实的共谋。结论是在村级治理中,对男性化和女性化进行优势叠加的中性化是村级女干部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报告基于全面小康社会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研究,从健康、教育、经济、政治与决策、家庭和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六个方面对中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指出男女两性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差距,以及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程度与差异等。报告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性别视角中的传播新技术与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2001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数据.探讨了传播新技术是否能增加女性权利的问题.调查表明,一方面,传播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了受众信息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女性上网比例较低,女性用户可利用的资源较少,比男性更少受惠于传播新技术,这可能增加现实中的性别不平等.为此,本研究提出了若干提高女性获得信息的机会和技能,促进信息公平流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苏州大学社会学系2010年组织的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了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以及性别和社会性别意识对环境关心的影响.环境关心由修正的NEP量表(2000年版)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为关心环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性别意识对环境关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女性比男性更支持社会性别平等,但是性别对环境关心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分性别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对环境意识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社会性别意识对环境意识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健康公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健康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健康公平性的性别特征是性别平等与否的重要特征。本文利用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历年人口和卫生统计资料以及其它相关调查结果,对健康公平性的性别特征、地区和城乡差异进行分析。结论认为健康水平、卫生保健服务利用在性别之间、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女性与男性相比健康水平更低,健康服务的利用更为有限;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妇女健康水平、卫生保健服务利用与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妇女相比相对处于劣势。说明中国妇女公平享有卫生保健和提高健康水平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7.
推动妇女参政的一个潜在假设是,更多的女性参与能推动社会治理的性别平等,能够加快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本文对此基本认识进行论证,认为推动女性进入权力结构仅是第一步,实质政治代表性的获得才是关键。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女性代表能"代表"女性大众吗?结论认为女性精英不一定会代表女性大众,因为政治意愿提倡的机制和在权力层中的影响力严重影响着政治精英的行为逻辑,而政治意愿提倡机制和权力层中的影响力都是当前中国进行制度创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2007年7月26-27,中国妇女研究会在北京举办"促进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机制化发展研讨会".会议旨在回顾和总结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在教育和培训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交流并分享各基地推动妇女/性别教育与培训机制化发展的经验,探讨不同类型的基地开展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机制化途径,推动妇女/性别教育和培训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创业女性性别角色认定的特征及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男性的创业数量比女性高,但性别本身并不影响创业,真正影响创业的是个体的性别角色认定。对225名创业女性进行研究,发现创业女性的性别角色认定与普通女性有着显著的不同,女性化所占比例不到1/4,而男性化、双性化所占比例则超过50%。就性别角色认定的结构而言,创业女性拥有男性化特征竞争、力量、自治、进取及女性化的特征友好、共感、率真,并且在力量、自治、进取、友好及率真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