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作为英雄文化在当代的继承者,当代军旅文学在对英雄主义的自觉追求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英雄叙事"。它在不同时期的英雄塑造和书写,一方面突出英雄不变的内在品质和情怀,另一方面努力探讨和拓展英雄的内涵,为文学的艺术长廊增添了一大批光彩夺目、令人敬仰与追随的英雄形象。它对高扬中华民族的英雄意识,培养民族的英雄气质、英雄信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民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文学是丰富多彩的,它的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浩如烟海的作品,广泛流传在民间,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它给人以娱乐和美感的享受,同时又给人深刻的教育。人们不得不赞叹少数民族人民惊人的创作才华。对少数民族的这些作品,探讨它们创作方法上的特点,不仅对我们今日的创作有借鉴作用,而且还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搜集、整理、改编:等工作也是有益的。 (一) 少数民族文学以多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有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神话、传说、英雄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既是我国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当代文学的重要部分。在网络创作日益繁盛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范式及风格也表现出自身特点,如文体式样相对集中、母语创作比较活跃以及地域色彩明显等。从当代文学史建构层面而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出现丰富了现有文学版块、修正传统文学体制、并逐渐建立起新型的文学秩序。展望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未来,大数据技术、多民族文学史观、全球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内环境以及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将重塑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一部西方文学史其实是一部抒写英雄心灵的历史,从英雄形象的第一个原型“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母题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从中世纪的骑士英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雄;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英雄,到18世纪的启蒙英雄;无论是19世纪的拜伦式英雄、撒旦式英雄,还是20世纪的海明威式英雄,甚至是的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反英雄”,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古希腊的“半神式英雄”母题在不同时代的“变体”.正是这些英雄形象汇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军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经历了从真实英雄到"虚构"英雄、单个英雄到群体英雄、"高大全"英雄到"平凡"英雄的嬗变过程.这种嬗变源于创作者英雄观念和创作理念的更新,也由于社会大背景多方面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7.
田燕  胡健 《求索》2013,(8):164-166
美国印第安部落的文化是厄德里克作品的主要创作主题,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以创作小说尤为见长。西方文学通常关注于超越原始,而“回归”是印第安文学所注重的,表现为对土地的回归、语言的回归.注重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聚焦印第安人们的真实生活。这表现出与西方文学完全相反的主题。厄德里克的作品里的人物角色都是贴近生活,是生活中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真实反映。在厄德里克笔下,在生活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大环境下所塑造的人物角色都充满了信念、力量和恢复力。她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公正和救赎。  相似文献   

8.
事实是界定传记文学的它强调文学真实.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灵活而巧妙地运用了这一事实原则,使一个个鲜活的传主人物的面孔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李长之正是以这种求真的"批评精神"和事实原则,使他创作出的传记体批评具有相当的阅读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婷  吴培显 《求索》2012,(12):117-119
"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以文坛生力军的姿态站在了中国当代文坛的最前沿,其中许多作家都经历了创作上的转型。余华、毕飞宇是其成功转型的突出代表。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从否定式创作姿态到建设性的求新求变、从"反传统"崇尚到"立足本土"的意识自觉、从"惯性写作"到超越性的可持续写作等方面。他们秉持恒定而高迈的文学理想,在立足本土的经典情怀与市场化时代大潮的双重选择中寻求到了某种平衡,不断在文化积淀、思想深度以及把握历史和现实的气度上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0.
杨义 《今日民族》2006,(3):55-55
李鸿然的巨著《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的撰成和出版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值得祝贺的一件大事。一个学科应该有它“十年磨剑”的巨著,由一个有能力的学者花10年、20年、30年专心致志、孜孜以求、博涉旁搜、锐意探索,使这个学科在知识含量和学理深度上都有所创获,甚至开拓了一个新境界。这部《史论》便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打开新局面的巨著,它凝聚了作者20年的心血,因而雄辩地证明,当代少数民族存在着强盛的文学文化创造力和繁花似锦的文学创作。全书分上下卷,上卷为通论凡8章,下卷为作家作品论,实际上是以文…  相似文献   

11.
西方英美文学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都蕴藏了大量的人文思想,表达了作家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愿望和追求。然而,由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和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的不同,两者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此分析和比较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与英美文学中人文思想的特点。通过研究发现,西方英美文学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都展示了作者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作者所信仰的宗教影响。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更关注个体,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则更关注民族或者国家。  相似文献   

12.
宗教意识是宗教信仰的核心要素,在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可以发现创作者融入了少数民族的宗教思想,而不同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创作所表达的宗教意识各不相同。结合彝族、傣族、藏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题材美术作品,分析了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宗教意识,并进一步揭示了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宗教意识的内涵,指出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的创作者希望通过其作品表现"万物皆有灵"、"万物皆美"、"轮回因果"以及"天人和谐"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3.
黄榆婷 《传承》2009,(14):164-165
壮族山歌是一种民族性、大众化的艺术,是千百年来壮族群众集体智慧的积淀,是一代又一代民间艺术人才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大众文化。它决不是少数人自己创作的带有个体风格的歌种。当它处于濒临失传的时期,能够拯救它的也应该是广大壮族群众。拯救、传承、创新、弘扬壮族山歌应采取"普及与提高、业余与专业、政府与民间"这样一种相互促进、上下配合、左右联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今天"非虚构写作"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大重镇,它在文学观、美学观、价值观、历史观上表现出来的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说叙事范式的当代转型。今天的"非虚构写作"主要分为"非虚构"的历史叙事和"非虚构"的现实题材文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历史、文学性/历史性、虚构/真实的处理方式上,去发现"非虚构"历史叙事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在场"与底层发声等方面发现现实题材"非虚构写作"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公安文学是一个与新中国一起降生的行业分类文学。建国后十七年中,表现出勃发的生机和轰动的效应。当代十七年公安文学创作特征,一是政治机制催生的行业分类文学;二是军队作家担纲的创作队伍;三是反特即公安的题材取向。解析十七年公安文学审美机制:影响十七年公安文学,一是难以进入对人的"内心审视"状态,影响公安文学深入发展;二是缺乏公安文学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多元探索,使公安文学无法繁荣。  相似文献   

16.
壮族山歌是一种民族性、大众化的艺术,是千百年来壮族群众集体智慧的积淀,是一代又一代民间艺术人才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大众文化.它决不是少数人自己创作的带有个体风格的歌种.当它处于濒临失传的时期,能够拯救它的也应该是广大壮族群众.拯救、传承、创新、弘扬壮族山歌应采取"普及与提高、业余与专业、政府与民间"这样一种相互促进、上下配合、左右联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岩 《求索》2012,(8):166-168
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从英雄形象的第一个原型"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形象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20世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笔下的一系列"文化巨人式英雄",既是对自古希腊以来的"半神式"英雄传统的可贵坚守与回归,也是对英雄母题传统认知范式的突破与超越,使英雄的种族涅槃变异而再生,从而赋予"英雄"概念以特定的指涉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坛,残雪独特另类的创作手法属于中国文学的非主流,并不被普通读者所接受;在国际文坛,残雪却被视为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先锋派文学代表人物。残雪作品之所以在海外如此流行,在于其人其事其文具有中西结合的鲜明特征,既能让国外读者一窥东方的神秘,又能让其感受到如同阅读西方文学一般的熟悉亲切。作为从三湘大地走出来的中国文学界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残雪现象的产生给如何加快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去"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玄言诗 ,几乎可以说是东晋的“一代之文学” ,但它受宠于当代而见嗤于后世 ,其中必有其内在的理由与依据。从创作过程可以把握玄言诗的创作机制 ,从文本解析可以探究玄言诗风的意义生成。从诗人和诗题看 ,东晋玄言诗的作者皆为玄学名士 ,其创作动机来源于社交与仕宦需要。赠答诗与雅集诗的盛行 ,见出玄言诗特定的读者指向及其重“理”轻“文”的趣味诉求。名士诗人们先验地抱着“玄对山水”的心态 ,把注意力从具体的山川物态转移到抽象的哲学思考上 ,导致了“才义”、“文义”的喧宾夺主。东晋玄言诗的变革 ,并不始于“义熙中”。晋末诗坛 ,名士告退而诗人方兴 ,玄言诗才被山水田园诗取代。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新疆少数民族企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局面,如何构建民族企业文化,让民族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和构建坚强的企业发展软实力,在走向全国和世界市场中,用文化的独特作用和力量,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民族企业的繁荣创新和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是我国新疆和少数民族企业在当代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