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侯长振 《前沿》2006,(8):233-235
在解放区土生土长而成为作家并影响最大的是赵树理.他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无论从新文学发生以来就始终在探索的大众化课题来看,还是从解放区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历史关联来看,赵树理的出现都是重要的文学史现象.而对赵树理作为"方向"的考察和对其"问题小说"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延安文艺"的规范,以及该规范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解放区文学和东干文学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文学,但如果把它们置放在特定的语境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话语重合现象:这两种形态的文学都追求文学的民族化,都重视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并且都注重对“新人”形象的书写和对“新社会”的赞美歌颂。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上说,文学不会消亡。不过在实际上,眼下的文学现状如何,前景如何,实在是令人可忧的。现有的文学杂志,或是专事文学作品的出版社,有的半死不活,有的“断奶”,有的干脆关张歇业。若是弄不好,这样的现象沿着恶性、惯性的运动轨迹滑坡下去,由“断奶”到“断气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若是果真到了那种地步,你认为文学的掘墓人是谁?我看只能是文学自己,是作家自己。文学、作家何以落到这种命运?说什么“商品经济的冲击”啦,“世界日趋世俗化、庸俗化所致”啦,“物质的崛起导致精神  相似文献   

4.
对“另类文学”的写作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理论月刊》2001,(6):34-35
一、另类女作家走红文坛王庆生: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另类文学”问题。说起“另类文学”,说法不一。有的称之为“新新人类”文学,有的称为“新人类”文学、“突围”文学。不论怎么说,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另类文学”,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前卫倾向。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作为一个文学现象,“另类文学”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哪些是我们赞同的,哪些是我们不赞同的。这些作家作品的出现给我们的文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5.
凭借革命势力的支持,解放区普及并实现了婚恋自由这一启蒙信念。由解放区文学对婚恋自由的价值判断,可以清晰地梳理出解放区文学中革命与启蒙错综复杂的关系。由启蒙质疑革命到二者相互促进,再到某种程序的背离,解放区文学继承但最终与五四的启蒙主题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6.
真实声音的青春绽放 刘树元(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80后”作家的崛起是新世纪文坛引人注目的现象。目前湖州活跃的一批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其写作已经成为十分耀眼的文学生态之一。在文学史的视野下考察这些作家,认真分析她们文学创作中的收获与艺术欠缺,深入研究其艺术取向所牵连出来的文学场域、文学生产体制、文学生产方式、写作资源等问题,相信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继续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黄健 《求索》2013,(12):144-146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学界确立的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其本质即为以进化论为思想理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人的文学”观。胡适、陈独秀强调以人的真情和社会的理性理想为文学之本:鲁迅推崇“尊个性”、“张精神”的文学主张.并以此践行健全现代人性和现代人格精神的国民性改造工程:文研会作家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坚持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终极意义的统一;创造社作家宣称,在文学“全”与“关”的表现中建构生命本体性的价值。20世纪初的这一系列文学思想主张型塑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为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奠定了深稳的思想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层面来重新审视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的关系.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作为一体两面纠葛在赵树理小说中,使得赵树理成为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但是,从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表现出来的农民代言人身份与革命干部身份又存在实际上的矛盾冲突,造成了赵树理创作与解放区文学在本质上的断裂.这样,我们能够对长期以来把赵树理看作解放区文学代表的观点做出如实的纠偏.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边缘化虽然导致了作家地位的下降,但文学依然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对作家的本体研究也并不应该因为“作者死了”、“作品”完了而终结。相反,对人类的终极远景的永恒观照,尤其离不开经典意识与对作家本体精神的探讨。而本体精神中,作家的心灵世界决定了其创造力的深度与广度。乡愁是作家心灵世界之核,在乡愁的影响下,作家们通过诗意地把握现实,调和了心灵与现实两个层面,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至1950年3月是战后台湾文学重建的重要开启时期,其去殖民性的进程在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框架中,由台湾本省作家和大陆来台作家在台湾文学传统和中国新文学传统的艰难延续中展开。复杂的政治干预使去殖民性被当局简化为接受大陆政府统治,但台湾作家在认同中华文化上并未“失语”,他们仍以源自“民族精神”的“向心力”,顽强“回归”中国文学,并和大陆作家一起,以对战后台湾现实的深切关怀,延续、丰富了日据时期形成的台湾文学传统,其中根植于台湾的左翼文学思潮发挥了尤为积极的建设作用,提供了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在野形态。  相似文献   

11.
没有物质形态文学便无法作为现象存在 ,文学的物质形态对文学本体会产生重要影响。构成文学物质形态的真正因素是语言。文学语言是一种一体双向的意象语言 ,它以话语方式出现 ,能用生动的感性外观和丰富的理性内蕴体现文学的审美本质 ,其根本特点是能够唤起人们对具象的直感 ,同时又使语义不断拓展 ,最终通过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之与非文学语言拉开明显的距离。深入探究文学物质形态与文学语言 ,对于正确理解文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陆部分高校开设的女性文学课程将性别范畴引入文学。与一般文学类选修课相比,这门课程有其独特之处:它在性别与文学的交汇点上把握课程内容,使之成为女性的、文学的、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三者的具体关系或可表述为:以女性为主体,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化为基石。  相似文献   

13.
朱国良 《青年论坛》2014,(6):108-112
用法律手段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是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进程的需要,也是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问题首先是由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发达国家中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相对较弱.比较法视阈下,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尽可能既要与现行国内国际立法实现有效对接,又要坚持立法重构,以有效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传承、记录、整理和汇编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论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远视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锡南 《思想战线》2005,31(1):125-129
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一种由来已久的"远视症",即关注西方、忽视东方,从而造成学术生态失衡,继而影响比较文学研究走向深入.要根治这一顽症,必需肃清这种不健康的"短视"心态,走向东方,认识东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讨论施叔青近年来着力的文学工程——台湾三部曲之第一部《行过洛津》。作者力求通过庶民百姓视角来建构台湾历史,与那些以帝王将相、大家族变迁的宏大叙事来建构历史的作品大有区别。本文探讨施叔青作品中众多小人物的汇聚描写象征了什么,颠覆了什么,再现了历史发展中常被史书忽略不计的那些躲在历史暗影里的真实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公安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革”中遭到压制,改革开放后获得复苏和发展。伴随着社会环境及文学环境的变迁,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主体性也呈现多样性发展。五十年代公安文学作品中主体单一,多为“高大全”的人民警察形象。八十年代后,警察形象的构成走向多元与多向,时常表现为带有人性弱点的英雄形象。进入九十年代,公安文学的主体范畴进一步扩大,一方面警察形象在公安文学作品中的比重减小,另一方面,与案件相关的各色人物,包括灰色人物和犯罪嫌疑人的比重不断增加。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主体多样性不仅是社会与历史交汇碰撞下的公安文学特殊性质的合理展现,同时也体现出社会现代化进程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力量。  相似文献   

17.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期刊为台湾作家提供了发表园地,对台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体是文学的外围,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环节,可以将其作为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文化背景来解读。在此时期,进步媒体传播民主理念和思想,成为民主启蒙运动的载体。同时也有一些对殖民当局进行协力的文学期刊社团存在。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反殖民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媒体角力与媒体抗争史。  相似文献   

19.
论彝族毕摩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摩对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作出了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彝族对文献的传统分类有二种,一类是毕摩专门用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经典著作,称“毕摩特依”(祭祀书);一类是用于民间仪式方面的普通文献,称“卓卓特依(民间文学)。本文阐述毕摩及毕摩文学与彝族文学的关系。彝族文学的发展,从创作历史看,卓卓特依(民间文学)要晚于毕摩文学,因此彝族文学是随着部分毕摩的社会职能的改变,即从祭师—经师—歌师的角色衍化而来的,客观上促使彝文应用从宗教领域向民间社会生活的渗透和伸张。  相似文献   

20.
布依族民间文学中成功地塑造了布依族古代劳动妇女的各种典型形象。这些女性形象集中体现了布依族妇女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