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法治建设:现实问题与努力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依法治国实践中明显存在实用化、突击性、盲目性、人治性的倾向.这有其特定的客观原因,但不符合法治的精神实质和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其特定的标准或要素.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必须按照这些标准和要素,着重在政治法律制度的"建设"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林孝文  冯少辉 《理论月刊》2008,29(5):102-104
"和谐社会"主要是个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上的概念,不能简单地套用于法学范畴.在把法治转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检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法治是将"和谐社会"由理念变为现实的必由之路.法治保障和谐社会稳定运行;法治化解和谐社会各种矛盾;法治调节和谐社会各种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3.
加大宣传引领力度,增强妇女法治理念。一是广泛开展全会精神、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妇女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全会"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的要求,结合国家总体普法规划,利用"宪法日"和节庆假期等时机,深化"妇女法律宣传周"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发挥家庭主阵地作用,将法治意识纳入"最  相似文献   

4.
作为"需求诱致的局部制度变革"典型的温州模式,从其内涵、特征和丰富的实践中都可以挖掘出深刻的法治论题.温州法治道路是以诱致型法治发展为动力,辅之以政府推进的法治道路模式;法律渊源具有多样性;现实主义法治观成主流理念.温州模式的未来发展也应该被看作是这样一个过程:从一个统制一切的经济发展观念转变为一种法治文明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概念,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对领导干部的思考和行事提出的要求应当包括以下内容:是否合法的合法性思维;探究权利义务的主线思维;清晰的法律位阶思维;现代契约思维;程序既法的法定程序思维;区分不同关系的分轨思维。  相似文献   

6.
张晓明 《前沿》2006,2(8):115-117
本文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描述了法治"表层化"的症状,剖析了法治"表层化"的成因,最后提出了消除法治"表层化"的对策.只有坚持贯彻"人文关怀"的法治观,才能使法治早日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才能消除中国法治进程中的"表层化"现象,才能使法治在中国由理想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的提出,是继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我们党和国家对法治的认识和法治自觉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法治思维不同于人治思维。人治思维就是贤人思维,就是把公共事务管理的良善与否寄托于个别贤人,遇贤则良,遇不贤则废,结果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摆脱不了历史"周期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尽快建立起包括政府依法行政指标在内的完整的政绩考核体系--"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树立起新的"法治GDP"政绩观,用"法治GDP"来评价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构建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社会行政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政府转变观念,树立"有限""有效"与"有责"的新型法治理念,并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创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公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法治现实的迫切要求,也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时代要求。所谓法治政府是相对"人治政府"而言的,从形式上看法治政府是法律政府,是崇尚法律的政府,是依法行政的政府;从实质意义而言,法治政府就是控权政府和人权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必须设计良善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关键是对权力制度进行良善的设计,核心是加强权利制度的建设。建设法治政府,还须培育法治政府的人文环境,对法治系统的软件开发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1.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多年探索,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形式、载体和内涵有所创新,取得了成绩。但较之于城市,农村还处于法治建设的"低洼地"和"破碎地段"。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才能得以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12.
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是落实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为使法治建设获得持久、良性的发展,应当引入"自下而上"公众参与的法治演进模式,并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三个层面展开探索。"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的双向互动应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特色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法治中国一体建设、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国内一些地方近年来也相继推出了以"法治指数"的量化指标体系来评价地方法治状况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法治建设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从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到具体量化指标设计的建设思路。这一思路是否能够达到法治建设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的目标?需要对法治概念和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理论反思。从理论上说,现代法治概念包含了制度或者治理层面的法治、观念层面的法治和文化层面的法治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地方法治评估体系缺乏从法治文化高度上推行法治设计的整体思路,需要从宪法至上、程序正义和权利本位三个文化要求和价值指数对其进行重构和引导。  相似文献   

14.
法治公信力的建构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中国能在根本上保证实现"中国梦"的凝聚力。通过公信力的视角,省察转型期的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法治公信力的系统结构涵盖法律权威、信号传递与信任机制三个相互作用的方面。法治方式可分立法方式、执法方式和司法方式,法治方式的优化有助于法治公信力的提升。法治公信力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正>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法治建设驶上"快车道"。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法治"新十六字方针"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清晰可见。今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新蓝图。在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法治设施逐渐完备  相似文献   

16.
"法治浙江"是 "法治中国"的重要窗口,"法治浙江"展示了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而"法治浙江"之所以能够成为展示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完全缘于"法治浙江"自身的先驱地位、实践经验和独特优势。当然,在建设和维护"重要窗口"的背景下,如何深化"法治浙江"建设,也是需要我们理性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并强调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现结合现代法治有关理论和实践,就法治、法治思维和方式及其运用谈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8.
论法治国家理论中的"小政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法治理论关注的核心是国家权力,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尤其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权力受到制约的政府就是有限政府,"小政府"之"小",当是法治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建设"法治浙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浙江的具体实践,"法治浙江"逻辑地是法治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法治浙江"由于所针对问题具有先发性、建设实践具有先行性、经验做法具有可复制性,因而之于法治中国具有多方面的先行示范意义。今后的"法治浙江"建设,必须以归零的心态,找准补齐短板,通过深化改革,继续发挥好先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卓 《今日浙江》2014,(20):24-25
正普法走到"六五",内容、形式在变,不变的是核心——让更多的人享受法治的阳光雨露。早在2006年"五五"普法启动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强调指出:"要通过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进一步弘扬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通过8年的实践,浙江正"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融入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努力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2013年11月5日开始,全省18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