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平  张传萍 《政策》2007,(4):40-42
一般认为,社会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保障人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公平的工作重点,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制度供需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制度供需均衡是教育公平制度创新的重要阶段,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制度化基础。教育公平制度供需均衡体现为制度利益均衡、价值均衡、结构均衡和功能均衡。教育公平制度供需均衡特征表现为制度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统一,效率与公平统一,国家意志和教育规律契合等。我国教育公平制度供需均衡实现途径为,调整制度需求结构,控制供给预期成本,扩大预期收益,强化国家和政府供给责任,完善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密切相联,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谐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公平的教育,义务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和谐的基础教育,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为动力,从而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无差别和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首要环节和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就恩施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作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处辉 《人民论坛》2020,(6):126-129
在绩效导向和能力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个体通过教育而获得文凭是其实现社会流动的最重要途径,而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逻辑被认为是酿致诸多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的延续不仅会导致教育获得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现象,还可能阻滞社会流动并加大阶层固化的风险,从而对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造成掣肘。推进教育公平是防治社会阶层固化风险的先在基础,而其重中之重就在于推进教育供给侧,形成相对公平、均衡的教育发展生态,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奋斗和发展创造基础条件,从而建设一个活力充盈的社会和繁荣富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结合实际,关键是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一、采取四项措施,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学校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实现享有的教育资源、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均衡和平等。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合理而均衡地进行配置,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一)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朱俊峰 《世纪行》2015,(4):16-17
<正>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基础。最近,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我们了解到我省一些地方存在教育资源配置明显不均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某市财政收入虽然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未实现"两个提高"的法定增长要求,生均公用经费、事业经费低于全省或全国平均水平,学校基本运行难以保障,学校债务难以化解。二是教  相似文献   

8.
余新洲 《政策》2011,(9):67-6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探索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途径,2009年,湖北省教育厅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  相似文献   

9.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和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也是近年采“两会”代表热议的焦点。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简单地“加减”,更不是盲目地“平均”。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平均主义一日不可能.二日不可行。  相似文献   

10.
赵迅 《求索》2006,(12)
社会公平的本质诉求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合理均衡。我国社会分配不公与过往分配政策与发展理念在经过一定发展时期后所呈现的负面性不无关系。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良法之治。法的良善标准是:体现人类正义;反映人民利益;推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0,(2):92-92
屠火明、屈陆在《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4期撰文认为,城乡统筹教育发展观强调从城乡关系的整体来考虑国家的教育发展,把城乡教育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系统中,逐步消除城乡教育差距,普遍提高城乡人口的现代化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良性转移。不仅义务教育,我国城乡教育在整体发展上同样存在均衡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机会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别和城乡教育的制度性落差等。要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政策,体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2.
《政策》2015,(3):61-6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近年来,当阳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城乡教育均衡、学校布局均衡、教育设施均衡和教师资源均衡上均迈出了坚实步伐。2014年9月,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督导评估小组验收。一个理念:把教育作为头等民生大事义务教育均衡化关系到教育公平,关系到老百姓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国民基本权利的重要问题.实现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是改变我国目前教育现状,强化国家要通过基础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的国家意志,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教育公平,把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问题提高到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使整个社会和教育界都重视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立教育公平发展体制,对我国尽快实现教育发展公平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陈安丽 《政策》2012,(4):78-80
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的科学发展、均衡发展。近年来,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保障受教育者权利、努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出发,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来抓,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势初显,正在向优质均衡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5.
新论热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和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也是近年来“两会”代表热议的焦点。需要提醒注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报告对今后5年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非常符合教育发展的实际,非常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比如实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点放在农村教师等等,  相似文献   

17.
周宜开 《世纪行》2008,(3):13-13
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2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其中最突出的是城乡之间在校舍、设备、师资、经费、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的差距。中共十七大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问题提出来,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就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兹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健宝 《时代主人》2006,(11):38-39
享有公平、公正的教育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公正,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义务教育改革的成果,建立和谐教育呢?笔者认为:一是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新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热点之一。新义务教育法把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立法基本目标,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实现教育公平,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刚刚于10月11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杭州市积极破解“上学难”问题,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探索出推进教育公平的“名校集团化战略”,该战略被专家称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杭州模式’”。所谓“名校集团化战略…  相似文献   

20.
张文华 《群众》2023,(11):37-38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丹阳市瞄准“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目标,强化“创新、创享、创优”三项举措,积极探索县域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持续推动义务教育实现从“机会公平”向“质量公平”的新转变,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