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俊宇 《时事报告》2013,(1):100-101
万里晴空之下,马路上的汽车清晰可见,火车站广场上,男男女女一看便知,甚至街道两侧铺的地砖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我国"高分一号"卫星从数百公里远的太空传回来的图像。"高分一号"是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一号卫星的简称,已于今年4月2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作为这一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是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的第一个重大成果,是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并行推进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长期以来,我国对地观测系统,尤其是对地照相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我  相似文献   

2.
国内     
《时事报告》2013,(6):60-61
高分一号卫星成功发射4月26日,高分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卫星系统工程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白照广:高分一号,"三高"成其傲人资本。高寿命,设计寿命5年、  相似文献   

3.
环境保护部组织有关单位利用高分一号卫星(GF-1)数据,已在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当面得到有效应用。一、气溶胶光学厚度遥感监测分布图基于高分一号卫星16米宽覆盖相机,以天津地区为例,对其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监测。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8月10日天津及周边地区气溶胶较厚,分布为北高南低;10月6日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加重,中北部较高,南部较低。  相似文献   

4.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利用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微波成像卫星和高光谱观测卫星,可开展城乡规划监测、世界自然遗产及风景名胜区监测评价、城市园林绿化资源调查、小城镇建设调查、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基础测绘、城市建筑基础信息普查、城乡建设目标灾后损失快速评估、城市基础设施沉降评估、城市建筑节能评估与热岛分析等工作,提高我国城乡建设遥感应用水平和自主遥感数据利用率,推进我国城市精细化管理进程。  相似文献   

5.
正8月9—10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考察指导高分专项工程高分三号卫星发射。窦玉沛副部长表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卫星减灾救灾应用空间巨大。高分三号卫星是一颗微波雷达成像的遥感卫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能力,能够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穿透云、雾、雨、雪、霾  相似文献   

6.
张国富  郑尚敏 《中国减灾》1991,1(2):11-14,18
一、前言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有能力利用航天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来监测、预警自然灾害,采取措施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从60年代开始,主要空间技术国家便逐步把卫星应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并获取了很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如把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雷达卫星、通信卫星等综合应用于减轻自然灾害给人们  相似文献   

7.
环境减灾A、B两颗光学星(以下简称A、B星)于2008年9月6日一箭双星成功发射,目前已超过3年的设计寿命并在轨延寿运行。A、B星在轨呈180。相位组网运行,分别搭载有两台多光谱CCD相机,星下点分辨率30米,拼接幅宽大于720千米,通过严格的视场匹配可在48d,时内对中国境内及周边地区实现无缝覆盖观测,或对全球任意地点(极点除外)实现一次观测,具有很强的数据获取能力。  相似文献   

8.
环境减灾A、B两颗光学星(以下简称A、B星)于2008年9月6日一箭双星成功发射,目前已超过3年的设计寿命并在轨延寿运行。A、B星在轨呈180°相位组网运行,分别搭载有两台多光谱CCD相机,星下点分辨率30米,拼接幅宽大于720千米,通过严格的视场匹配可在48小时内对中国境内及周边地区实现无缝覆盖观测,或对全球任意地点(极点除外)实现一  相似文献   

9.
2003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正式立项。根据国家计划,小卫星星座系统拟采用分步实施战略:“十五”期间,采用“2 1”方案,即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初步实现对灾害和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实施“4 4”方案,即发射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实现对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灾害和环境的动态监测。“十五”期间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载有宽覆盖多光谱可见光相机、红外相机、超光谱成像仪、合成孔径雷达四种载荷。星座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宽…  相似文献   

10.
正科学应急,测绘先行。测绘地理信息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中不可或缺,成为了解灾情、指挥决策、抢险救灾、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工具和基础数据来源。目前,我国陆续发射了陆地资源、气象、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四大系列遥感卫星,构建起了多分辨率、多谱段、多星联合观测的航天对地观测体系,并在多领域开展了应用。机动灵活、作业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无人航空器遥感技术在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每年2—3月,黄河宁蒙段进入开河期,河段冰面开始消融,防凌工作也进入关键时期。2022年,为加强凌情预报预警,确保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利用应急减灾二号A、B星和高分系列卫星数据与黄河地面站监测数据对黄河宁蒙段开河期冰凌情况进行监测,为黄河凌情发展趋势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为防灾减灾提供服务的能力。国防科工委作为中国航天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航天技术为防灾减灾服务。五年来,我国相继发射了气象、海洋、资源三个系列共计5颗卫星,主要用于防灾减灾的“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第一阶段共计3颗卫星)也在立项,并在紧张的研制之中。为保证这些卫星的成功发射和正常运行,以满足我国防灾减灾对航天技术的需求,在过去五年里国防科工委做出了不懈努力。充分发挥现有气象、资源、海洋卫星潜力,积极为防灾减灾服务目前,用于防灾减灾的卫星主要是对地观测卫星。1998年在长江和松…  相似文献   

13.
苑迪 《中国减灾》2008,(9):F0002-F0002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首个用于灾害监测预报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从1991年到2008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经过17年的建设.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和汗水.终于初战告捷。成功发射“环境减灾”A、B星,是提升我国综合减灾能力、构建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的重大举措,它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强大灾害监测能力,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减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完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4.
<正>2022年7—9月,巴基斯坦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巴基斯坦政府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并请求国际社会援助。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利用多颗中国卫星持续开展了重大灾害遥感应急监测服务,对洪涝灾害的范围与影响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成为我国政府专家组赴巴基斯坦现场考察和开展咨询活动的技术支撑资料,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决策提供了有效支持。本文介绍了此次卫星遥感应急监测应用的情况,总结了我国卫星遥感应急监测在技术发展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了在国际服务平台和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愿景。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卫星遥感和载人航空应急监测的有效补充,大中型无人机航空应急监测具有实时性强、机动灵活、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可用于灾害监测、资源环境、农业调查、国土基础测绘等领域。大中型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主要由无人机平台、任务传感器、数据处理系统、地面控制  相似文献   

16.
2008年9月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减灾卫星星座(全名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中的A、B两颗光学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成功。由此,我国民用卫星大家庭中又增添了一颗耀眼的新星。目前,减灾卫星星座已稳定运行了两年多时间,在浩瀚的太空中,两颗卫星就像一双关注地球冷暖的千里眼,日复一日地为人类获取灾害信息做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使作为总设计师的孙家栋再次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除“嫦娥一号”外,他在我国航空事业上还拥有更多的“一号”: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总体部负责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总设计师,“实践一号”卫星总设计师,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总设计师,中国第二代卫星“东方红三号”、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中巴合作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总设计师……这许许多多的“一号”,使孙家栋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名副其实的中国“卫星之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技术在灾害预警和减灾救灾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展现了它巨大的应用潜力。在过去的20年,10多个国家和组织成功地把各种地观测卫星送入太空,并  相似文献   

19.
一、2010年1月15日,民政部纪检组长曲淑辉赴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1号院,视察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减灾应用中心新办公大楼基建工程。二、2010年1月26日,"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在减灾领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国防科工局验收评审。项目研究成果有效提高了环境减灾A、B卫星数据在减灾领域应用的业务化、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2月8日在西昌卫星8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警成功地将“实践四号”空间探测」星和模拟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匡在世界航天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大举措。“长征三号甲’浙型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三号”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研制成功的。它的运载能力,由原来“长征三号”的1.4吨提高到2.5吨。火箭顶端装着发射的卫星,全高52.52米。“长征三号甲”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发射能力又有了新的提高。今年我国将进行七项卫星发射,是迄今为止发射卫星最多的一年。其中第二代应用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东方红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