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社会上见死不救的行为屡屡发生,早在2001年的全国人大会上,就有32名代表提出增加“见死不救罪”。2004年12月15日的《人民日报》刊登记者的综合报道,有专家再次提出了设立“见死不救罪”的问题。记者借助专家意见,给“见死不救”下了一个定义:“何为见死不救?眼见他人陷入险境,自己有责任救助或有能力救助而袖手旁观,这就是所谓的见死不救”。“见死不救”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让人感慨颇多,也许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造成一些人日益习惯于冷眼旁观,导致很多鲜活的生命在冷漠中陨落。从全国发生的数起“见死不救”事件来看,给“见死不救”…  相似文献   

2.
厉莉心声 “是否愿意捐献,是我5年前应该考虑的问题。既然已经成为志愿者,我就不能反悔。”“这件事情不需要考虑。两年前,我无法眼看着一个陌生人死去;两年后,我怎么能对熟悉的妹妹见死不救?”“入只有为别人做点事情,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我希望能把这些感悟带到工作中,让自己多做点实在事。”  相似文献   

3.
解庆利  侯盈 《淮海论坛》2009,(2):27-28,33
《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人大代表建议增加“见死不救”罪名,其理由是:“见死不救”事件屡屡发生一再表明.惟有施以全面的法律手段.方能惩治这种具有极大社会危害性质的冷漠和怠责行为。每个公民应当对自己义务范围内的危险情势负有义不容辞的救助义务.这种责任应当强制提到法律的层面上。在今年初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在讲话中也提出.“要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不许见死不救……”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导刊》2011,(11):52-52
10月18日,广东省政法委、社工委等十多个部门开展“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在各种论调中,有人建议通过立法惩罚“见死不救”,也有人对此持谨慎态度。应该说,对于小悦悦事件的讨论与反思能够得到如此多的关注,无论观点如何,本身就表明了整个社会对于道德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起轰动四川,乃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见死不救”案。法庭上,就是否应对溺水者的死承担法律责任,原告与被告各执一词,而现行法律中,对“见死不救”行为还找不到直接的法律依据对它进行约束,法院最终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法庭之外,引发了一场“见死不救”是否应诉诸法律的争论。一些专家认为,每个公民对自己义务范围内的危情有义不容辞的救助义务,这种责任应该强制提到法律层面上,见死不救的事件屡屡发生也一再表明,只有施以强制的法律手段,才能惩治冷漠的行为,并建议对“见死不救”的行为,可以按其社会危害性和责任人当时的…  相似文献   

6.
李坚 《人民公安》2007,(11):9-9
即使制定“见死不救罪”,也应仅针对特殊群体。刑法惩罚不作为者,从来就是针对有特定义务的特定人,比如警察、消防队员、扳道员等等。当道德的谴责不足以制止屡屡发生的见死不救行为时,是否可以制定“见死不救罪”以实行法律拯救?日前,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的第六次全国应用伦理法学研讨会上,来自广东韩山师范学院的王文科教授提出建议,在《刑法》中制定见死不救罪,实行分类处罚。(见4月24日《重庆晨报》)  相似文献   

7.
2001年8月7日,辽阳市太子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张述伟“见死不救”案,以故意杀人罪(间接)判处张述伟有期徒刑6年。这也是辽宁省首次对“见死不救”者追究刑事责任。同样令人关注的是,此案最终认定的有力证据竟来自张述伟7岁的女儿张丹。一1984年,21岁的姑娘秦丽红经人介绍认识了同岁的张述伟。张述伟是辽阳市第三建筑公司的一名架子工。几个月后,她把张述伟带回家中让父母审验,其母姚国光见这个未来的女婿大腿跷二腿地坐在那里,除了一双嘴巴动个不停外,手脚都纹丝不动,一看就是懒人。为女儿的将来着想,她不想同…  相似文献   

8.
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正让那些漠视生命、见死不救者受到人们道德上的谴责,也让中国开始反思国人的道德教育。"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行为,国外是否也存在路人冷漠,或救人反被讹赖的现象?其他国家又如何从法律法规方面对民众进行引导与约束?《环  相似文献   

9.
在本世纪初,鲁迅等一批新文化战士,有感于中国人的落后与麻木,先后相继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今天,当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日益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与成熟之际,社会流动频率日益加大、范围日趋扩展,公民意识的培养与社会公德的建设日益提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日程上来,我们又重新面临着一场新的国民性的改造任务。我们不是时不时地看到报纸上刊登谴责“围观”与“看客”现象的新闻吗?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素有“礼义之邦”美称的文明古国,竟然出现种种见死不救,见义不勇为的现象呢?甚至有时,当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大》2012,(9):31-32
在过去的几年里,社会上因道德滑坡而出现多起令人心寒的事件。解决“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的问题,破解“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也成为人大代表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刘仁文 《中国人大》2000,(24):29-30
一段时间以来。媒体不断披露见死不救、见危不救的“看客”事件。充当“看客”的,除了那些现场目击者外,还包括我们的法律。按照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见死不救、见危不救还不能以犯罪论处,只能受到道德的谴责。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失去法律支撑的道德在此种情况下已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2.
如此﹃见死不救﹄的亦应重罚□郎俊义本刊第七期载《见死不救的行为应如何处理》,笔者粗读之下,亦想略抒管见。李某的行为并非一种简单的“见死不救”行为,而是一种相约自杀时单方临时改变主意并且未尽抢救义务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的犯罪行为。相约自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  相似文献   

13.
见死不救的行为能定故意杀人罪吗?———与马高同志商榷□周长奎贵刊1997年第7期《见死不救的行为应如何处理》一文中刊载:恋人李某(男)与王某(女)因父母反对被逼中止恋爱关系,二人各购两瓶安定相约自杀,王喝药后李改变主意未喝,6个半小时后王某死亡,李到...  相似文献   

14.
新论热评     
在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在讲话中提出,要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不许见死不救。同时要求各地建立平价医院或平价病房。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卫生部提出建立平价医院,其真正的意图是“探索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改革”。为下一步改革让公立医院“归位”和政府的财政投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随着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腐朽思想的乘机而入,旧的封建主义因素的沉渣泛起,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有时也会出现混乱无序,导致了社会道德部分停滞和倒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的牢骚声、抱怨声、叹息声不绝于耳,“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见死不救”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接二连三许多大品牌,甚至是国际品牌频频出事,从“雀巢奶粉”的碘超标、“沃尔玛超市”的过期食品,到如今的问题化妆品,着实让百姓们感到茫然,怎么知名品牌也难以让人信任?  相似文献   

17.
在百度中输入“领导力”一词,有相关检索21200000篇之多,可见这些年在中国大地上“领导力”的广泛热度。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领导力开发”、“领导力培训”等等,层出不穷,眼花缭乱。当大众眼球越来越多地聚焦到“领导”和“领导力”的时候,也让我们一起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领导力”?如何让“领导力”更加“给力”?在我看来,“领导力”离不开以下两种不太被人看重的“力”。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坛》2012,(1):31-31
“见死不救”在日本法律中被称为“遗弃罪”,耳本刑法的第217条至219条对“遗弃罪”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规定。其中关于“遗弃罪”的定义是:需要保护的老年人、幼儿、身体残疾者或病人等,有生命、身体安全得到保护的权益。  相似文献   

19.
舒缓“社会张力”的主渠道在哪里?在人大!全国政协委员郑楚光在政协全体会议上表示,社会张力过大危害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舒缓社会张力是国家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郑委员的解释,“社会张力”是指社会各种力量之间的紧张状态。社会张力过大,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如:聚众围堵政府机关的群体事件,执法人员的粗暴执法事件,见死不救的社会冷漠,以及开胸验肺、断指申冤等极端维权行为。为此,他要求人大发挥作用,为“社会张力”建立制度缓冲,为民意表达提供法定渠道,落实民众的权力,成为民众监督政府、表达意见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1月21日,进城打工的肖志军带着怀孕的囊子李丽云到北京朝阳区一家医院“治感冒”,医生认为必须立即做剖腹产手术。因肖志军一再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李丽云三小时后不治身亡。事件发生后。有人指责肖志军愚昧偏执。也有人谴责医院方面见死不救。那么,究竟谁应该对这场悲剧负责?这场悲剧的背后又隐藏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青年学者许志永博士的观点。也许有助于人们从另类角度反思这场悲剧的实质,并从中获得深刻的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