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网络与城市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网络有效地实现了城市之间从等级式的垂直关系到水平关系转向,对城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网络的连通度每上升1%,城市经济产出将增加0.164%。这说明,城市网络是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经济增长中,除了要重视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信息等投入之外,还应重视和发挥城市网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黎平 《求索》2011,(2):95-96
本文考虑了虚拟土地进口与土地集约利用等现实因素,拓展与改进了已有关于土地资源的经济"增长尾效"模型,为科学测定土地的经济增长尾效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工具。新的模型显示,对于一个国家与地区而言,降低土地资源增长尾效,不光要发挥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同时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实施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当前政府提倡土地集约利用与进一步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解释与模型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减贫的角度,对影响湖北、重庆、贵州3省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贵州省安顺市5县1区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资本、劳动、初始的劳动力生产率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劳动产出相对于资本和初始的劳动生产率而言产出弹性更大.并且,典型的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且贫困县的经济增长要显著地落后于非贫困县.我们的分析还表明,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利于缩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的.这使得这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较一般意义的经济增长而言要更为显著.另外,外出务工是倾向于扩大本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的.  相似文献   

4.
傅春  詹莉群 《理论月刊》2012,(11):5-10,1
中部地区良好的资源禀赋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优势条件,发挥了巨大作用。利用Romer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自然资源纳入生产函数,分别与"资源尾效"模型和"全要素生产"模型相结合,通过回归模拟,分别测算出(1988-2009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带来的"尾效"和"贡献"值;结果表明中部六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自然资源有限性而带来的隐性限制,自然资源尾效普遍存在于中部各省的经济增长中,其中河南和山西省排名前二。在各生产要素中,自然资源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15%,发挥作用次于资本和人力资源;从结构上看六省自然资源生产率要素结构呈现出"能源主打,水土作衬"的特点,其中90%的资源贡献来源于能源资源。然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运用VIEWS6.0分析了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生产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中部地区能源生产与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三者的走势基本保持一致;对GDP贡献最大的第二产业消耗的能源最大,远超过第一、三产业和人民生活能耗。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部地区耕地资源和林地逐年下降,威胁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5.
龙翠红 《湖北社会科学》2007,110(11):98-101
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选取1985-2005年区间的有关农村经济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人力资本在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投入能有效增加农户收入,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较高,对农村产出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对农村产出的贡献率较低。因此,在今后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中,我们要更加关注如何通过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市圈产业集聚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聚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城市圈的经济竞争力。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内的产业集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大批初具雏形的产业集群。但总体而言圈内产业集聚规模偏小,尤其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必须从"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目标出发,在做大产业集群的同时,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及其圈内空间布局,突出城市圈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7.
李芝倩 《求索》2010,(2):49-51
本文从农户增收的角度出发,以消费效用函数为基础,推导了农户收入增加与农村部门产出增加的关系,并对其效应展开了评价。研究表明:随着农户收入的显著提高,农村人口增长率、人口参与率、农村资本折旧率以及边际消费倾向、消费的满意程度、消费的时间偏好率、投资消费比等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增长效应具有正向影响;而农户融资利率则具有负向影响。在本文最后,我们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企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肩负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知识和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如同资本和土地一样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是“内生的”,是由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知识积累推动的。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企业主要依赖劳动力、资本、土地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推动自身发展。因为农业企业获取资源能力的有限性,随着闲置资源的减少,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越来越难以为继。我国农业企业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入而突破“自然资源短缺、资本资源紧俏和生态资源脆弱”的限制,从而实现投资收益递增。农业企业必须改变其增长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促进自身发展;努力向上下游延伸,加快服务业发展;通过信息服务提升农业企业的产出效率;创业与守业并重,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改善制度供给,是以深化体制改革来强化发展动能,是通过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核心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而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只有这一问题解决之后才可能实施就业系统的顶层设计。以马克思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一个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增加原始创新型人才供给和增加技术创新型人才供给是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增强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刘世锦 《今日浙江》2008,(17):19-23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以上增长率已经近30年了。在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时间的快速增长,总量规模迅速扩大的时候,结构性的变化和矛盾也更为显著;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生产和消耗增长迅速;环境压力空前增大;过去构成中国经济增长低成本优势的诸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升;  相似文献   

11.
“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发展对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区位熵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化发展优势.武汉城市圈各地区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雷同、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与“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不相适应.应通过调整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等措施,促进城市圈产业结构升级,保证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方发龙 《求索》2008,(10):33-35
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全社会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与自然生态的演进相协调。区域经济子系统作为区域系统的一部分,在自然资本向人造资本转换过程中,经济增长带来的区域经济子系统的扩张必然引发区域自然生态子系统在空间或功能上的损失,这种损失包括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水土流失等。对于区域整体系统而言,区域的发展不能单纯考虑经济子系统产出的量的增加,而应关注区域总系统的整体收益,控制经济增长于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区域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13.
李洁  张天顶 《理论月刊》2012,(1):131-134
本文基于经济增长的视角,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边界检验方法对武汉城市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武汉城市圈"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强劲,政府部门需要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实际需要,积极拓展固定资产投资的融资创新。  相似文献   

14.
货币和通货膨胀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货币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 ,经济学家都为此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回顾和评论有关理论研究 ,认为货币、通货膨胀和长期实际经济之间存在非单调关系 ,货币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在低水平上的较小变动与长期稳态资本存量和产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当变动超过临界点 ,则将损害稳态资本存量和产出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世纪行》2008,(5):31-31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潜在的税收利益矛盾 1、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潜在利益冲突的主导因素 引起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利益冲突的原因.除现有的制度性原因外,新增加的因素是伴随城市圈一体化进程,资本、人才流动日趋频繁、经济活动日趋密切所形成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16.
方远平  谢蔓 《岭南学刊》2013,(5):98-105
通过对广东2003—2010年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并对信息化水平及信息化指数内部要素与服务业产出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广东信息化水平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信息化水平的产出弹性最大,其对服务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比劳动力和资本强。在2004至2010年期间,信息化水平对广东服务业产出增长的平均贡献度大于劳动力和资本,但其波动相对较大。在对信息化指数内部要素和服务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信息产业能力对服务业增长的拉动力最大,其次是信息基础设施使用水平,再次是信息主体水平,紧跟着是信息装备率和信息支出和消费。  相似文献   

17.
金融发展理论表明,金融发展能促进资本形成,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在我国股市波动的作用影响下,我国金融发展促进资本形成的功能是否会发生变化?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利用标准实证增长模型,对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基于股市波动条件下的实证分析,即从股市波动的角度考察金融发展(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估计股市波动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化后发现:正常的股市波动更有利于金融发展,促进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而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下的股市波动则往往会显著地限制金融发展的资本形成,使经济发展遭受损失。  相似文献   

18.
武汉城市圈经济辐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断裂点理论模型,界定了我国中部中心城市武汉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及周边两个省会城市的辐射力。发现武汉市辐射力范围在周围所有的方向都超出了自身的管辖范围,辐射力作用态势西强东弱,而城市圈的其他8个城市辐射力相对较弱。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途径选择角度出发,对武汉城市圈现阶段发展特征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区利益矛盾是当前阻碍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键因素,同时,就如何化解该矛盾的途径进行了比较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局部整合创新武汉政区、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思路构想。  相似文献   

20.
武汉经济圈资源要素的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颖 《长江论坛》2005,(4):21-25
21世纪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其基础和前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动机是区域内城市经济一体化,即城市圈经济的发育形成.武汉作为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东西互动、南北联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建设武汉经济圈,对我国中部地区的振兴崛起和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经济圈资源要素的现状分析,初步提出了武汉经济圈资源要素互动规律和武汉经济圈良性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