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任爱红 《前沿》2011,(23):57-59
大学生行使网络公民话语权具有注重自身体验感受、诉求内容千差万别、诉求理性参差不齐、集群性等特点,体现了网络公民话语权对提升大学生网络公民意识的积极作用。同时,因大学生网络公民话语权利意识扭曲、话语责任意识淡薄以及法律意识虚化而导致的网络话语失范,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对网络话语权的法律、道德、技术等方面的规制,是促进大学生理性行使网络公民话语权的应然面向。  相似文献   

2.
推进民主政治:网络公民社会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公民社会的准确定位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网络公民社会是公民社会的一部分,是互联网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网络公民社会不是异议的工具,而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政府与网络公民社会不能相互对抗,而应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1,(8):94-94
王天笑在《理论导刊》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网络公民问责,是基于网络路径的公民问责形式,是公民问责在网络领域的延伸和发展。相较于传统的公民问责而言,网络公民问责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同时,其发展也面临着激情问责、无序问责等一系列异化现象的阻碍。在网络公民问责日渐兴起的背景下,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不仅为中国的老百姓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平台,更赋予百姓一种在网上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力.必须承认的是,互联网就是一个虚拟社会,从网民到网络公民这个发展趋势下,必须重视网络公民社会建设,加快互联网的法制建设、提高网民素质、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第一代网民的诞生到第一代网络公民的崛起,中国用了14年。 今天,近1/6的中国人与互联网结缘,互联网已成为与现实交叉互补的服务区、生活区和自由讨论区。千万网络公民的意见汇成的声音,就是社会民意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正>新华文摘·5月5日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网络公民文化建设所蕴含的公民品格与守法精神需要格外关注。当前,网络已成社情民意重要表达渠道,但网络舆论非理性倾向也日益突出。譬如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诽谤、诈骗、敲诈等犯罪行为;一些网民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问题或自身处境,借助"突发性事件"发泄不满,  相似文献   

7.
傅梅蓉 《前沿》2013,(21):28-30,42
网络问政的兴起折射出公民主体“意识觉醒”和“意识匮缺”交织并存的现状。网络公民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公民身份认同度高、参与欲望强、公民意识认知不完整、理性不足、实践技能缺乏等特征;在网络舆情中表现出多向度性、建设性和倾向性特征。公民意识教育是促进网络问政良性发展,推动政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理应从完善认知、培育理性、增强能力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渐成为政治热点,但其实现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障碍,如政府上网工程尚处于起步阶段,有效的规范制衡机制尚未建成以及公民文化的缺失等.为此,应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高效的电子政府,建立有效的网络规范制衡机制,努力培育网络公民文化,实现政治参与的有序化,以构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网络化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网络的出现 ,人们正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他们与外界的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 ,同时 ,人自身的生活形态和行为方式也在改变。在这种改变中出现了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 ,网络重塑了某种“网络公民”的人格形象 ,另一方面 ,人们适应网络生活创造了许多在传统社会中所没有的文化景观 ,他们用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内心的感受、用新的行为方式来制造虚拟世界的美和情感。这一切 ,无不体现出一种新文化的态势和新文学的前景。人们惊讶地发现 ,电子传媒已经进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并且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个网络正在对社会的经济、…  相似文献   

10.
国家应尽快构建网络空间虚拟身份管理领导体系;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网络虚拟角色身份认证系统,要从网络空间管理出发,对网络公民的身份和其他虚拟角色进行统一管理;同时整合资源,建设统一的"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既避免管理资源的浪费,又避免因需要使用网络电子身份证的应用服务令网民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