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越来越多的民众倾向于把互联网视为推进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渠道,认为网络公民社会业已形成.然而,由于大众民主参与具有通向暴政的管道,网络社会具有网络人虚拟匿名性、网络信息的无法认证,以及网络社会的感性和暂时性等特征,以至于网络公民社会只是一种"公共领域的幻觉",是虚幻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2.
任爱红 《前沿》2011,(23):57-59
大学生行使网络公民话语权具有注重自身体验感受、诉求内容千差万别、诉求理性参差不齐、集群性等特点,体现了网络公民话语权对提升大学生网络公民意识的积极作用。同时,因大学生网络公民话语权利意识扭曲、话语责任意识淡薄以及法律意识虚化而导致的网络话语失范,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对网络话语权的法律、道德、技术等方面的规制,是促进大学生理性行使网络公民话语权的应然面向。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不仅为中国的老百姓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平台,更赋予百姓一种在网上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力.必须承认的是,互联网就是一个虚拟社会,从网民到网络公民这个发展趋势下,必须重视网络公民社会建设,加快互联网的法制建设、提高网民素质、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第一代网民的诞生到第一代网络公民的崛起,中国用了14年。 今天,近1/6的中国人与互联网结缘,互联网已成为与现实交叉互补的服务区、生活区和自由讨论区。千万网络公民的意见汇成的声音,就是社会民意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11,(8):94-94
王天笑在《理论导刊》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网络公民问责,是基于网络路径的公民问责形式,是公民问责在网络领域的延伸和发展。相较于传统的公民问责而言,网络公民问责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同时,其发展也面临着激情问责、无序问责等一系列异化现象的阻碍。在网络公民问责日渐兴起的背景下,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  相似文献   

6.
2006年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研究涌现出大量新成果,呈现出四大特征:第一,公共治理的快速转型促进了社会组织参与,参与式治理理论逐渐形成。第二,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理得到细致刻画,双方依赖、在参与中成长等理论表明,发展新的分析范式以丰富中国公民社会理论既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第三,网络舆论的兴起引发了网络公民社会研究热,技术赋权的现实意义受到充分关注。第四,关于中国究竟是否已经形成公民社会的争论,由于缺乏共同的话语平台,无力解释现实和推动理论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研究应加强交流与对话,重视基础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表现在境外因素与境内因素相互勾联,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相互混杂.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矛盾的广泛与复杂,矛盾的缓解与激化,矛盾的量变与质变.和谐社会视野下多元化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构建涉及民意表达、情报信息、风险评估、矛盾排查、矛盾调解、危机管理、责任追究、理论研究等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媒体广场     
《人民公安》2008,(14):5-5
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北京奥运会十火巅峰对决;百年奥运与中华民族的四个层次;《赤壁》情义高于一切;奥运和我们的安全;网络公民。  相似文献   

9.
帅恒 《公民导刊》2013,(2):51-51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掀起了蔚为壮观的反腐风暴,官方行动持续发力,网络公民不断"扒粪",多位贪腐官员先后见光、落马,此等新政开局之势,令民心鼓舞,社会振奋。但从以往经验看,反腐风暴虽逞一时之功,却难收根治之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社会文化认知体验翻译角度下异化与归化策略问题.通过论述与详例,作者认为如同直译与意译一样,异化与归化也是社会文化翻译领域的一对矛盾统一体:一,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二,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对立面转化.因此,翻译的本质目的决定了翻译是一个和谐社会文化认知体验交流领域语言的归化与异化相互转换的渐进式过程.事实上,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并非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