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段时间以来,“躺平学”持续引发社会对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激烈讨论与碰撞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不同的人、不同的出身、同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支持者认为,“躺平”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低欲望、低消费,是对无意义“内卷”、不合理工作制度和高房价等的无声反抗;而反对者则痛心疾首,认为“躺平”就是啃老、不思进取,试图以个人未来的发展和青年应担负的责任等,说服青年人重新“站起来”.  相似文献   

2.
“人生价值”既是“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是理解全部人生价值问题的基础。当前一些青年在人生价值问题上存在种种模糊认识,有的甚至错误地理解“人生价值”,片面夸大“自我”的作用,奉行“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的人生哲学。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人生价值”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尽一致或是错误的。同时,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难度也较大。所以,在教学中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无论是对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还是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价值…  相似文献   

3.
“上岸”作为当代青年在“内卷式奋斗”与“佛系式躺平”之间寻求暂时平衡与稳定的权宜之计,是青年在文凭通胀、就业难和个体发展路径不确定性激增的背景下,走向成年个体、探索自我生平的“悬浮”之旅,也是在生命事件“夹缝”中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与成年社会角色的“两难”之旅。青年在社会时间表与制度结构中,发挥自主性与反思性建构个人生命历程,探索生活方式,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面对“岸”的想象和现实困境,社会应当给予青年试错与探索的机会,营造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帮助青年寻找“生活之趣”,拓宽“人生之岸”。  相似文献   

4.
较量     
盗窃犯是为了满足他那贪婪而膨胀的欲望才不择手段,把“金钱就是一切”作为人生的真谛,一步步走向歧途。我就是在这坎坷的小路上蠕蠕而行,肆无忌惮地进行盗窃。如今终以自我毁灭而告终。 ……。大错已经铸成,悔之晚矣。我只希望人们能从我的身上吸取教训,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为社会创造财富。 警醒吧!还在迷途中徘徊的人!  相似文献   

5.
一、“自我”概述所谓“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包括对自己的生理、心理、行为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个体内心世界的统治力量,是联系个体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惟一纽带。因此,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心理的自我比真实的自我更重要。二、认识“自我”中学生在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肯定”或“错误的否定”。由于他们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因此往往目标超越现实,对自己期望过高却又达不到,为此自卑…  相似文献   

6.
<正> 对人生的意义怎样理解,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这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对此做何回答,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研究当前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状况,对于在大学生中有效地进行人生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当前大学生人生态度的主要类型1989年11月,以“你认为当前大学生人生追求的主要倾向是什么”为题,我请华中理工大学八八级330多名本科生作答。据301份有效答卷统计分析,有以下六种主要类型。(一)渴望完善自我,以待报效祖国。持这种看法者,占答卷人数36%。一名学生这样写道:“当前大学生所追求的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不断的奋斗和追求中认识自己对于社  相似文献   

7.
“我能一个人从小山村来到北京。我就能从北京走向纽约,前提是必须好好学习!因为我知道,人生最大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教师对此要进行否定。而教师的否定也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教师否定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错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教师的否定中受到启示和鼓舞,产生学习的动力。1.开脱式否定。“你答错了,但这不能全都怪你,可能老师在提问时没有把问题说清楚,现在我再说一遍,你注意听别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教师铺好台阶,不让学生因此而感到脸上无光,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2商量式否定。“你答得不错,可老师觉得还不够全面,如果再补上XXX就更完整了,你说对吗?”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  相似文献   

9.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将遇到“知足”与“不知足”这个人生课题。我认为,对人生中的“知足”与“不知足”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应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因为人生问题上“知足”并非都是消极因素,“不知足”也不一定就是积极因素。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知足”与“不知足”作为事物矛盾的双方会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叶 ,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曾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个题目 ,较为系统地向国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为开创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我是新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 ,也想谈一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和观点 ,可又总觉得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学得还很不够 ,颇有“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之感。但是 ,有一件事情使我下定决心谈谈这个问题。在一次与几个朋友的聚会上 ,我们谈起了马克思主义。令我吃惊的是 ,否定马克思主义 ,认为马克思主义无用甚至有害的 ,居然大有人在。我反对他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科学人生观》上册课文中提出了“劳动是立身的基石”。这个命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教师在实验班讲到这个命题时,却遇到了学生的疑问。有的学生认为,在今天,不一定非劳动才能立身。有的人不用劳动,却可以靠别的手段过上优裕的生活。比如靠乞讨可以成为万元户;靠钻空子、当“倒爷”也可腰缠万贯;靠权势地位也能坐享富贵生活。而辛辛苦苦老老实实从事脑力和体力劳动的人,往往却过着清贫的生活。有的学生据此对“劳动是立身的基石”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对学生的问题不可轻视,因为对劳动问题的认识,关系到青少  相似文献   

12.
一青年,人生最绚烂的季节,最跃动的音符与旋律。青年,成了人生词汇里令人自豪,也惹人嫉妒的字眼。惊奇地睁大眼睛打量这世界,寻求属于自己这一代的文化模式与人生价值取向;自信地迈开独立前行的人生脚步,拥抱自己认定的人生目标;无所顾忌地炽烈生命情欲,“伴我潇洒走一遭”。青年,处在生命敏感地带的青年,往往以那敏感易动,丰富多彩的“生命舞蹈”,传递着特定民族时代的文化信息。正如美国人类文化学家R·M·基辛所言:“青年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生态学的前缘性表征”。  相似文献   

13.
黎澍、艾力农和方文等同志先后发表文章,对“谁创造历史”的问题展开讨论。总的来讲,我赞同黎澍同志关于“历史是所有的人创造的”观点,而不赞同艾力农、方文两位同志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但黎澍同志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命题提出质疑并加以否定,这也是我所不能赞同的。对此,我谈一点看法,以就教于理论界同仁。关于“谁创造历史”的问题,有两个概念必须明确,这就是“创造”和“历史”。所谓创造,按《辞海》的解释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造必然有一定的主体,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创造的主体就是人,因此,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创造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它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第二,这个结果是过去从未出现过的新东西。然而艾力农、方文同志在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同事们在闲聊时问我:“你八小时以内和人们一样照常上班,每年还能发表这么多文章,有什么诀窍没有?”我笑着回答:“说诀窍谈不上,我只有一个笨办法,就是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作为一个普通的公务员,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者,但我自认为是一个勤奋的攀登者。1984年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自己的人生确定了一个目标:认真读书写作,力争有所收获。在具体行动上,我要求自己八小时以内努力工作,八小时以外读书写作。撒切尔夫人在《政治错在哪里》一文中说过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关于“贡献与索取关系”的政治课讨论中,有的学生摆出这样一种观点并表示赞同:“人生的意义在贡献而不在索取的提法,尽管好听,却不科学,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就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两者不可偏颇。这一类不科学的口号,往往带来副作用,助长了社会的虚伪风气”。这些同学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感到这些同学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于是我带着这个问题深入与同学们座谈,并将自己的看法诚恳地表明。由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座谈、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表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多种智能类型,或者这种智能占优势,或者那种智能占优势。反观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却往往是一把尺子。这样就会出现用一把尺子去测量所有的学生,其结果就会让大部分学生变得自信心不足,不能很好地社会化。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告诉我们:已有的成功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其做出对自己更好的评价,这会促使学生更好地工作、生活,从成功走向成功。因,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相信每一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都是可以成功而且成功的。二、树…  相似文献   

17.
八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九课的第二框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寻找问题,再次师生交流,最后教师讲授。但是,阅读刚开始一会儿,有个叫赵波的学生就举手了。他笑着说:“老师,我认为课本上有句古语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句。课本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认为,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于人们中间存在的“社会主义产生不产生犯罪”的疑问,理论界大体上有三种回答:一是社会主义不产生犯罪,二是社会主义产生犯罪;三是认为这个疑问的提出本身就不严肃,应该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不存在犯罪”取代它。笔者认为,绝对肯定与否定的回答都不符合实际,而第三种回答实际上是回避尖锐问题。本文持第四种回答:这个疑问的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即社会主义产生犯罪,又不产生犯罪。下面介绍笔者的思路。一、社会主义是什么要正确回答“社会主义产生不产生犯罪”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社会主义是什么这个理  相似文献   

19.
2002中国大学生择业与就业前景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的话]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可是对于即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十年磨剑的含义绝非仅仅如此!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莘莘学子们一路走来,在完成着一步步学业的同时,也在实现着人生的一个个跨越。在这其中,人慢慢地长大了,知识渐渐地增多了,心也越来越成熟了。我们知道,大学生原本就是时代的宠儿,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你们更是踌躇满志。此时的你们,如同一个个羽翼渐丰的鸟儿,梦想着满载知识的行囊,奔赴人生更大的课堂;憧憬着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尽展风采,书写更加绚丽的华章。可是,人生的社会驿站到底在哪儿?大学生梦中的理想和现实差距究竟有多大?怎样的大学生才是当今社会的理想人选?面对社会的选择,大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心态?我们认为,通晓这些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何走好这极为关键的一步,《中国青年研究》愿与您携手,伴您同行。于是,这一期的“特别企划”——“2002中国大学生择业与就业前景报告”便应运而生。我们希望以我们的视角,以专家的角度,以以往成功人士的经验,能为毕业在即的大学生们提个醒儿。在此,我们也衷心祝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并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20.
谁是青年?--关于青年年龄界定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谁是青年?似乎是个不难明白的问题,不就是人生处于青年时期的人群嘛!然而稍作深究,人生的青年期始于哪个年龄又终于哪个年龄?青年的年龄下限和上限在哪里?如今可谓是理解各异,其说不一。莫衷一是的青年年龄界定中央电视台2002年8月16日,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节目中,当被采访人徐帆谈到自己已到35岁生日时,现场有观众问:“你有没有中年危机?”徐帆答:“我没有中年危机。”朱军插话:“按联合国的规定,你还有10年才进入中年。”2002年10月15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称:“国际卫生组织已经把青年的年龄上限划到了60这个数字,只要60岁以下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